《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剃刀鋒刃,越之為難。智者有云,得道彌艱。”這是毛姆為《刀鋒》書寫的引言,也是全書的主題。

《刀鋒》是毛姆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文學成就。何謂刀鋒?即是剃刀的邊緣。

這部小說講述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因為戰爭的變故而對人生產生了迷惘的思考,於是他放下愛情、財富,甚至將死生置之度外,去尋求生命的意義。

在這部小說中,毛姆筆下的每個人都如行走在剃刀邊緣之上,稍有不慎行差踏錯就會粉身碎骨。毛姆究其一生都在思考人性的真諦,而在這本書中,毛姆探討了對人性的思考,對生活與未來的探討,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這些關於人生的思考間接地反映了他的一生,故而有人將《刀鋒》稱作他的集大成之作。

《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
/
/

刀鋒之刃: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對抗


《刀鋒》是毛姆的一部長篇代表作品,足足有二十七萬字之多,刨去細如髮梢的細節,這本書的情節並不複雜。它講述了一站退役飛行員拉里,在經歷戰爭的變故之後,對生命的真諦發出深思,開始追尋生活與人性的本真。在此過程中,拉里歷經艱險,體驗不同種生活,終於在印度找到了他所認為的真實。

《刀鋒》的人物形象素來為人稱道,無論是單薄聰慧的拉里,還是庸俗虛榮的伊莎貝爾;無論是社交場上的紅人艾略特,還是靠出賣身體為生的蘇珊;無論是辛勤工作兢兢業業的格雷,還是放棄生活一心求死的索菲……一個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他們身上的一分一毫,無一不展示出毛姆筆力深厚,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而在刻畫這些人物的時候,毛姆運用的最重要的藝術手法就是對比。對比是什麼,就是將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使善者更善,惡者更惡,將事物的特徵表現得更為鮮明突出,只要寥寥幾句,便可勾畫出人與物的精魂。

毛姆在書寫《刀鋒》的過程中大量使用了對比這一手法。在大的格局上,他書中的人物分別代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淡泊求真的拉里、追求藝術的蘇珊、放浪形骸的理想主義者索菲,他們是毛姆書寫的理想主義的代表,他們都活在自己的理想當中,而世俗的名與利,反使他們鄙夷。世俗虛榮的伊莎貝爾、追名逐利的艾略特、只求物質上的幸福而不求其他的格雷,人與人之間就已經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們在書中攀談交際,簡直如同一部莎翁的四幕戲,愛恨情仇全都在其中。

小說中卻不止這兩個派別的人物進行對比,更是在人與人形成更直接的、更鮮明的矛盾與衝突,以此來刻畫人物身上的特徵。正如小說中,拉里和伊莎貝爾取消婚約時,兩人的對話如下。

“你假如愛我,就不應該使我這樣不快樂。”

“我的確愛你。不幸的是,一個人想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卻免不了要使別人不快樂。”

伊莎貝爾以為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拉里更注重自己的追求與理想,這是兩人分離的表面原因,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因為兩人的根本追求並不相同。

毛姆在小說中大量使用對比手法,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為我們展現了人性的複雜。

《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
/
/

刀鋒之辨:物質與精神上的探索


毛姆究其一生都在探索人性的問題,這一點在他的無數作品,如《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面紗》中都有提及。

而《刀鋒》是他晚年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作品中,年輕的退役飛行員拉里歷經數十年,完成了他對生命對真實的不斷求索,毛姆在塑造他的過程中,也完成了自己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

毛姆對長篇小說的駕馭一直稍顯不足,但在書寫《刀鋒》的過程中,他利用了類似於交響樂的文章結構,每一章都由幾個小章節組成,小章節中又敘述不同的故事,幾個主題相近的故事拼裝在一起,給人一種循環往復如交響樂一般沒有盡頭的感覺。

在這本書中,毛姆探討了物質與精神的關係,而在論述這種微妙的關係之時,他一反傳統小說的寫法,在小說的前部就寫拉里與伊莎貝爾因道不同,故而不相為謀。而十年之後,拉里與伊莎貝爾重逢,伊莎貝爾對拉里舊情復燃,而拉里卻只將兩人先前的感情當做是孩子之間的無稽遊戲。後來拉里決定與索菲結婚,伊莎貝爾竭盡全力阻止他們,後來索菲又遭暴徒殺害,劇情不可謂不是險象迭生,扣人心絃。

文似看山不喜平,毛姆的小說正是如此。他在小說中並不使用過多的技巧和華詞麗藻進行修飾,而是將小說的重心放置在劇情之上,通過戲劇的衝突來描繪人物形象,傳達故事主旨。

毛姆在這部作品中以他自己的身份出場,以第一人稱的旁觀者身份講述了拉里和伊莎貝爾一眾人等之間的糾葛。在敘述過程之中,毛姆看似平淡,對所有人與物持有同種平等對待的態度,但卻只用文中的“毛姆先生”寥寥幾句,我們便知他對物質與精神求索的態度——他贊同拉里,嚮往“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的哲學態度,贊同拉里所言的“平靜、節制地生活”。

毛姆對於精神和物質的探索其實一直存在於他的寫作歷程之中,正如他創作的《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即是一種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遠離銅臭紛擾的意願。

《月亮與六便士》以畫家高更為原型,初步表達了毛姆對精神與物質的思考,而這部小說中拉里無疑是毛姆本身精神的代表,他在小說中向“毛姆先生”敘述自己作為飛行員時的場景:“當我在白雲的上方飛行時,俯視腳下的白雲,像一大群白羊,我感到我在無限的太空中十分安適。”

所謂飛行員生活,處在高空之上,即就是精神上的富足,毛姆以借代的手法將他的哲思表現得淋漓盡致。

《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
/
/

刀鋒之思:毛姆作品中表達的藝術思想


作為一個親中作家,毛姆對中國的文化抱有極大興趣,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而道家對毛姆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毛姆的作品中時時可見老莊哲學的影子。譬如小說中曾經記載毛姆先生與拉里的一次冗長的對話,拉里就向毛姆提及了他的思想,世間萬物的好與壞並非絕對,而是可以相互轉化。這不正是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思想嗎?

而在《刀鋒》中,毛姆假借拉里之口,引出印度哲學中的“梵”,而“梵”的真正內涵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並非絕對的真實,小到芥子塵埃,大到宇宙星河,全都是空全都是無,拉里由自己在印度的經歷得出結論:人的得救之道正是心靈的自我完善,即就是“無我”。

毛姆在《刀鋒》中否定了碌碌生活的本質,將生命的真正意義寄託於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只有打破有限,無慾無求才能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而毛姆為了使自己的思考更有說服力,使用了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他將自己寫進書中,以“毛姆先生”的身份向讀者講述這一故事,使得故事的真實性極度增強。

而他在一開始就刻意說明,他在講述的,是一件真實發生的故事,一個真實的人的傳記。他將故事情節安排得如同行雲流水,正如他所講述的生活,一切都是順水之舟,只需輕輕一推,一切都順理成章。艾略特、拉里、伊莎貝爾等一切人物的出現,與其說是為了劇情需要而故意安排,倒不如說是他們乘著生活的小舟到來,這種流暢性又大大增強了《刀鋒》的真實性,使得掩卷之後,讀者每每想起拉里,總覺得他彷彿就生活在這世界的某個角落,禁慾、剋制,冷靜清醒地生活。

在這種真實之中,生髮出來的哲思似乎更令人信服,正如毛姆在小說的序章中講到的:“故事是幾乎沒有可述的,結局既不是死,也不是結婚。死是一切的了結,所以是一個故事的總收場。但是,用結婚來結束也很合適;那些世俗的所謂大團圓,自命風雅的人也犯不著加以鄙棄。

普通人有一種本能,總相信這麼一來,一切該交代的都交代了。男的女的,不論經過怎樣的悲歡離合,終於被撮合在一起,兩性的生物功能已經完成,興趣也就轉移到未來的一代上去。”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已然清清楚楚,並非講述劇情,而是闡述毛姆對生活的深思:

唯有心靈的自我完善,才能拯救自己。

《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
/
/

毛姆從戰後退役的飛行員拉里著墨,繼而引發出他對人性的思考,而毛姆深厚的寫作功底,又為這部小說增色不少,使得它無論是寫作技巧還是思想藝術上都達到一定的高度,甚至得到了歷來有著嚴峻之名的評論家伍爾芙的稱讚。

回到小說的開頭:“剃刀鋒刃,越之為難。智者有云,得道彌艱。”這正是毛姆想要表達的哲思——得道彌艱。毛姆以他特有的詼諧幽默的文風,書寫出一部關於人性的大戲,在人與人的光影陸離之間,生命的真諦水落石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