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究竟是創新,還是“淪喪”?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也是最受關注的一部,被倪匡認為是新派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評價,無外乎兩點原因:第一,當然是歸功於金庸先生的深厚功底,第二則是這篇小說贏在了“新”這個字上。

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究竟是創新,還是“淪喪”?

這部小說是作者的一次自我挑戰和突破,就像是從一個整日裡“之乎者也”的文士先生口中突然冒出一句“他媽的”一樣,令人吃驚卻又覺得新鮮有趣。小說的文字雅俗並賞,能將俗語用得雅正,能將天下國家大道理說得通俗,這無疑是巧奪天工的。每每讀起,總是令人想到《維摩詰經》中的八個字——“辯才無礙,遊戲神通。”

文字之驚奇令人拍案叫絕,構思之奇巧令人瞠目咋舌,讀到深處,不由得不驚喜莫名,“歡喜讚歎”,深覺此書之“不可思議”。

《鹿鼎記》不太像武俠小說,更像是歷史小說,他的重點不是人物,而是時代,正所謂“物是人非,似是而非。”這本來是作者的初衷,只可惜天不遂人願,作者不僅成功描寫出了康熙盛世、明清交替時的歷史藍圖,也成功了塑造了一個武俠史上的奇蹟、更為貼近歷史現實的奇人——韋小寶。

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究竟是創新,還是“淪喪”?

正是小說的時代色彩大過了人物的塑造,所以雖然韋小寶令人忍俊不禁,但讀完之後總有一種沉鬱之氣鬱結心頭,並不是所謂的一笑了之。

正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出門時雖然仰天大笑,那出門後呢,我想出門後心中一定多了些對身前身後的憂慮吧,至於韋小寶,本是蓬蒿人,但卻要問問諸君,他真的是蓬蒿人嗎?我們能做到像他這樣的蓬蒿人嗎?

韋小寶是一個俗人,一個與我們眾多俗人不同的俗人,因為他多了幾分運氣和機智,少了幾分狹隘和短淺,這使得我們從一個世俗的角度,看見了一個非世俗的奇人。

金庸寫鹿鼎記,用自己的話說,那就是要創新,寫出不同的風格來。小說中的人物太完美就會不真實,但是不真實並不代表不存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來就不是衡量別人的標準,不能因為自己貪財,就認為清官不真實,因為自己渺小,就否認英雄的高尚情操。所以,郭靖、楊過、蕭峰、令狐沖、張無忌等人雖然是小說中的杜撰,但也能從歷史現實中找到影子。

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究竟是創新,還是“淪喪”?

韋小寶不是英雄人物,但這並不代表韋小寶的代入感不強,只能說是讀者的主動代入感不強,但是一看到韋小寶,我們便會心生親近之感,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從他的身上看到自己,你不願代入,卻又不得不代入,韋小寶的缺點同樣在我們身上清晰地體現著,因為我們都不是聖人,而是凡人。

小說的回目均是採用了清朝詩人查慎行的原詩,將這種歷史底蘊更深沉地表現了出來,這部小說描述的就是一幅史詩。而對於史詩,又該怎樣評論,說起來很簡單,以詩史寫史詩,故筆者採用杜工部的原詩來做此番評論的回目,不恰當處,自是不免。

《鹿鼎記》的完成和問世,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的成就上也算得上是“大功告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