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豪: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寫在《小學語文名師文本教學解讀及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用書出版之際


吳忠豪


《小學語文名師文本教學解讀及教學活動設計》這套教師參考用書是由“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名師專業發展研究會”(以下簡稱名研會)組織編寫的。名研會是全國小學語文名師自發形成的學術性組織,前身為“全國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聯盟”,2018年5月正式加入中國語文報刊協會,成為其旗下的一個二級學會。學會聚集了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160名小學語文名師,其中有正高級教師近40名,絕大部分為各地有影響的特級教師。

學會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圍繞著“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開展研究。這個主題包含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兩個熱詞,一是“核心素養”,二是“語言實踐”。語文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在語言實踐中獲得並提升的,所以這兩個關鍵詞是有密切聯繫的。2016年學會在福州召開年會,對這個專題研究開了個頭;2017年在浙江義烏召開年會,用課堂教學的方式交流展示各地名師對這個主題的認識和研究成果;2018年學會在安徽合肥開會,結合統編教材對該主題進行深入研究。三次年會的學術含量很高,通過各地名師的智慧碰撞和課堂實踐研討,大家對語文課程實踐性特點在理論上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實踐性”如何在課堂裡落地,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總結出不少經驗。“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已逐步成為名師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中的一種主動追求和自覺行為。

為擴大名研會全體會員多年來學術研究成果的影響,使其能夠更大範圍地惠及廣大語文教師,引領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學會常務理事會於2017年春決定,於當年秋季全國中小學語文學科統一使用教育部最新編寫的語文教材之際,充分發揮各地名師卓越的教學智慧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編寫一套《小學語文名師文本教學解讀及教學活動設計》,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套既能反映語文教學改革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又能切實有效地幫助教師備課時答疑解惑的實用的教學用書。

與以往同類的教師用書相比,這套叢書在編寫指導思想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強調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語文課到底“教什麼”,長期來我們對這個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原理問題在認識上一直存在著誤區。經過這幾年的深入研討,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開始認同語文課不是教課文內容,課文只是例子,語文課應該是用課文教學生學語文。讓學生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熟練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學科的專職,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核心。語文課程當然也承擔著思想、情感、審美教育方面的任務,但在教學過程中這些任務應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培養過程之中的,應該是結合在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應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如果把思想、情感、審美教育從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培養中剝離出來,甚至無限放大或強化,就會異化語文課程的性質。在強調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認真反思近20年來語文課程改革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有益經驗和不足之處,按照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和任務,探尋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路徑,使語文課程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吳忠豪: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以往教學參考書在教材解讀部分主要是幫助教師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因此側重在分析課文的段落層次、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法,等等,這樣解讀文本,更多的是按照文學解讀的思路去解讀文本。其實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是一種語文教學專業性質的解讀,應該從學生學習語文的需求去解讀文本,應該側重於“語文教學內容的解讀”,而不是進行“文學解讀”。因此這套叢書將以往的“教材分析”改名為“文本教學解讀”,強調的是教學解讀,是以小學生為學習對象,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去解讀這個文本要教什麼,提煉出符合小學生語文學習規律的教學內容,包括字詞要學什麼,朗讀要學什麼,積累要學什麼,哪些語言形式要學會運用,文本解讀的關鍵詞是“教學內容”。


我們來看第一冊《雪地裡的小畫家》的文本教學解讀部分,一開始只用簡短文字對課文思想內容和表達特點進行簡明扼要的分析,然後重點解讀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1.識寫生字,2.朗讀課文,3.背誦積累,4.遷移運用。這四個方面基本覆蓋了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再圍繞每一部分教學內容對其重點難點進行解讀,並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教學方法。比如朗讀部分,要“鼓勵學生自己嘗試朗讀課文”,“句子指導重點落在‘青蛙為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裡睡著啦’這一句上。教師先範讀,並提醒學生注意聽,然後帶著學生從分句到整句、從一句到幾句,逐步提高所讀句子的難度,讀熟課文。”

編寫這套叢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將每篇課文的教學內容通過文本教學解讀呈現出來,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呈現出來。這樣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每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努力消減語文教師備課時在選擇教學內容方面的困難。


02

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不是教師講會的。以往的語文課主要採用講讀課文的方法,它的基本特徵就是以教師講解為主,這樣一種教學方法其實並不符合學生語文學習規律。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永正老師退休以後對自己的語文教育生涯進行深入總結。他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學習興趣不是講出來的,情感態度更不是講出來的。講,真的作用有限。如果再讓我教小學語文,怎麼教?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不但讀,多讀多背,多讀多寫。”這是於老師近六十年語文教學的切身體會。閱讀能力是讀出來的,作文能力、說話能力是在實踐當中形成的,這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

吳忠豪: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當下語文教學改革必須從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誤區中走出來,強調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課主要不是研究教師怎麼講,而應該研究如何設計有效的活動組織學生去實踐,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套叢書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努力將“以教師講述為主”的設計,改變成“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的教學活動設計,增加課堂中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比如第一冊入學教學《天地人》這一課教學“人”這個生字,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是給“人”字找朋友:

師:我說男人。

生:我對女人。

師:我說好人。

生:我對壞人。

還可對:大人、小人;白人、黑人;中國人、外國人……

用師生對答的方式來認讀鞏固生字的讀音,同時通過生字組詞,擴展學生詞彙。

這一課教師還設計了兩個運用“你我他”三個生字的活動:

活動設計一:藉助“你我他”,介紹彼此姓名。

活動設計二:藉助“你我他”,介紹彼此關係。教師和兩名學生先一起示範,輪流介紹“我是某某某,你是我的老師,他是我的同學”,然後要求學生模擬角色介紹(準備爸爸媽媽的頭飾),請小朋友用“我”的身份來介紹。

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可以變以教師教為主的語文課堂為學生學為主的語文課堂,最大程度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活動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增加學生的獲得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機。


03

採用板塊式教學設計模式


所謂“板塊式教學設計”,就是將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劃分成若干個板塊(模塊),每一個板塊聚焦一項目標展開教學,這項目標可以是檢查學習生字,可以是學生預習情況交流,可以是指導朗讀,可以是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是研究課文的一種表達方式,或者結合課文設計的一次說話寫話練習,等等。“板塊教學”是相對於常態的“直線型”課堂教學設計而言,“直線型”教學設計就是圍繞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先是初步理解,然後逐段分析,最後總結提升。“直線型”教學設計目標指向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語文知識或方法教學往往呈碎片化狀態,往往是隨意插入,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很難按照語文知識或語文方法本身的學習規律展開教學。

板塊式教學設計模式的最大優點就是教學目標明確集中,每一個板塊教學都瞄準一個目標設計教學,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都非常清楚。我們看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小的船》一課板塊設計。這篇課文教學劃分為五個板塊:板塊一、認讀字詞,讀通課文;板塊二、讀出節奏,感受形象;板塊三、多種方式,背誦課文;板塊四、積累疊字,拓展運用;板塊五、認識筆畫,學寫漢字。根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把教學過程分解成若干個板塊,每個板塊集中落實一項目標,可以極大提高教師的目標意識,避免了教師什麼都想抓,什麼都要教,結果什麼都沒教好的尷尬。

板塊式教學設計還有一個好處是使複雜的語文教學設計變得相對簡單。只要準確把握好一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然後圍繞這些教學目標一項一項設計,一般來說一項目標設計一個或兩個板塊。比如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比尾巴》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提手旁”“八字頭”兩個偏旁,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2.學習朗讀問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3.學習兒歌的問答方式遷移說話。設計者按照教學目標設計了五個板塊:板塊一、認讀字詞,認識事物;板塊二、正確連貫地朗讀課文;板塊三、活動體驗,快樂背誦;板塊四、圖文閱讀,話題交流;板塊五、認識豎提,學寫漢字。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應該由板塊一和板塊五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中的朗讀和背誦分別通過第二板塊和第三板塊達成;第三個教學目標是遷移說話,主要由第四板塊來達成。這樣設計課堂教學,每一板塊的教學內容教師一目瞭然,當然更加容易把握,能很大程度上簡化語文教師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複雜程度。

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靈活設計出不同的板塊組合,是薛法根老師獨創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有效性經受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檢驗,並獲得了廣大語文教師的廣泛認同。我們在這套叢書中提倡以板塊教學模式設計教學過程,主要是希望以此替代並改變長期來教師習以為常的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為主要目標的講讀式語文教學模式。當然這並非說板塊式教學盡善盡美,如果不能按照年段特點和學生學習規律靈活變通,有時也難免會顯得機械、刻板。比如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教學方法,應該貫穿閱讀教學全過程,通過一個板塊訓練學生朗讀,對學習某種朗讀技巧或許有效,但是對學生內化課文語言,形成熟練的朗讀技能以及語感的培養等其實並不有利。板塊式教學模式優點明顯,但是還需廣大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探索,不斷完善。


吳忠豪:關注學生語言實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這套教學用書能夠編寫完成,首先要感謝名研會的各位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他們以極大的熱忱和認真負責的態度,發動所在工作室成員在繁忙教學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夜以繼日地趕寫書稿,並在工作室內部反覆討論,認真修改,有些文稿甚至修改了6次之多。正是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高質量地完成這套叢書的編寫工作。這些名師都是各地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領軍人物,在各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既有相當的理論造詣,又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由這批名師擔綱編寫這套教學用書,是最理想編寫人選,也是這套教學用書質量的保證。

由於這套叢書編寫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存在某些不足在所難免。比如課文的文本教學解讀,實質上是對每篇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概括,學術含量高,技術難度大,對編寫教師是很大的挑戰。儘管我們在編寫時要求分冊主編組織編寫組核心組成員將全冊教材各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條分縷析地加以梳理,比如寫字指導,比如朗讀訓練,比如表達說話,等等,各單元教學重點是什麼,怎麼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反覆多次進行研究討論。然而這項工作現在只可能一冊一冊進行,不能立足於全套教材加以研究梳理,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上會有很大的侷限。還有這套叢書在教學設計中強調學生實踐活動,這是語文改革的方向,但如何設計出有效、有趣並有創意的實踐活動,對編寫教師也是新的課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不斷嘗試實踐,才能逐步成熟。因此這套叢書無論是在文本教學解讀準確性、合理性方面,還是在教學活動設計的適切性、有效性方面,肯定還存在不少問題。好在這套叢書後續編寫工作時間還很長,我們將與學會的各位名師在今後編寫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保證叢書編寫的高質量。

懇請各位語文專家和廣大老師對本書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以便我們編寫後續教學用書時加以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