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師五家渠市助力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走出多彩致富路

——六師五家渠市助力職工群眾增收致富記事

徐 英

六師五家渠市助力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六師紅旗農場十二連牧工草堂哈力·居馬伯在製作鐵藝結構的氈房(資料圖片)。 徐銀波 攝

六師五家渠市助力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六師軍戶農場六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馬進勇(左)在幫助職工採摘葡萄(資料圖片)。 李華北 攝

在六師五家渠市的田地裡大棚裡,瓜果蔬菜喜獲豐收;養殖圈舍中,各類牲畜膘肥體壯;工地工廠內,一派繁忙景象。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實施以來,六師各團場引導職工群眾種養結合,助力職工群眾在家門口打工創業,對脫貧戶等進行精準幫扶,促使職工群眾走出了一條多彩致富路。

種養結合 鼓起職工群眾錢袋子

“今年,我靠種植果蔬能收入12萬元。”9月25日,芳草湖農場三十三連職工毛青林說道。

三十三連地處甘莫公路下行路口,交通便利,該連“兩委”搶抓發展機遇,引導能人牽頭,帶動職工群眾種植特色果蔬,發展庭院經濟和路邊經濟,實現職工群眾“巧”增收。

毛青林承包了沿路的50畝土地,種植了40畝蟠桃樹、油桃樹、水蜜桃樹和10畝梨瓜、西瓜、玉米等特色果蔬,還在桃園內套種了紅薯。

毛青林種植的梨瓜香甜可口,過往行人紛紛前來品嚐、購買,每天銷量在350公斤左右,收入2000多元。今年,毛青林又在桃園裡養殖了100餘隻土雞,收入再上新臺階。

“我們依託路邊經濟,以桃園帶動旅遊業、養殖業發展,促進職工群眾增收。”該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李榮寶說。

“去年,我種的打瓜單產205公斤,畝利潤1400元,加上其他作物,僅種植一項就收入了18萬元。”土墩子農場一連職工王玉龍說。他今年共種植了193畝地,除了打瓜外,還有棉花、葫蘆和玉米。

在種地的同時,王玉龍還利用自家閒置的空房和院落養了牛。“去年種植養殖兩項收入加起來掙了23萬元。”王玉龍說。

“在一連,像王玉龍這樣既種地又搞養殖的職工群眾有43戶,戶戶都實現了增收致富。”該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高紅軍說。

為引導職工群眾增收,一連“兩委”成員深入職工群眾家中,在摸清職工群眾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宣傳土墩子農場推進多元化增收的各項措施,幫助職工群眾制定差別化增收措施,定下增收目標;選樹多元化增收典型,鼓勵職工群眾向典型學習。

“引導種植經驗豐富的職工,種植效益好的作物;引導擅長養殖的職工,走種養結合的路子,保證職工群眾不論是留在土地上還是離開土地,都有錢可掙,實現增收致富一戶不落。”高紅軍說道。

“今年,我要帶動更多有養牛意願的職工加入合作社,做強做大養殖產業,讓更多職工群眾通過種養結合走上致富路。”9月21日,六師紅旗農場十連職工馮社子對筆者說。

2018年年初,馮社子和連隊的5名職工成立了宇飛養殖合作社,從當初的60多頭牛發展到現在的130多頭牛。馮社子一個人就養了60多頭牛,去年賺了60多萬元。

隨著宇飛養殖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圈少、牛多的矛盾逐漸顯露。十連“兩委”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為合作社在連隊選好了擴建養殖區的場地。隨後,合作社在場地上建起了可養殖1400多頭牛的圈舍。“連隊‘兩委’的助力,讓我對發展合作社充滿信心。我計劃再投100萬元,讓養牛業發展得更紅火。”馮社子說。

打工創業 開闢增收新路子

“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務工”,是六師五家渠市很多職工群眾的生活寫照。

“我一個月能掙6000元。家門口打工,不僅工資高,還能照顧家裡,我特別滿意。”在新疆新芳豐豐棉業有限公司建築工地打工的新湖農場三十六連群眾馬平凡說。該公司是新湖農場的招商引資企業。

和馬平凡一樣,三十六連群眾馬俊林也選擇在這裡打工增收。

“我以前在石河子打工,離家比較遠,連隊‘兩委’幫我聯繫了現在的工作。”馬俊林說,由於他砌牆技術嫻熟,每天能掙350元。

三十六連有居民700餘人,許多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由於打工的地方離家遠,一旦外出就照顧不到家裡,一些人只好放棄打工增收的念頭。

為助力職工群眾增收,該連與新疆新芳豐豐棉業有限公司棉花加工廠項目投資方取得聯繫、積極協調,為職工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今年,新湖農場引進9家企業投資建廠,能為農場富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

在五○團新疆阿達西服裝加工廠車間裡,員工努爾古麗·莎爾正熟練地踩動著縫紉機踏板,縫製衣服。她滿足地說:“我在這裡工作不僅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工資,還可以照顧家裡,挺好的。”

新疆阿達西時裝有限公司自2019年落戶五○團以來,積極吸納當地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少數民族婦女,並對她們進行縫紉等技能培訓,讓她們儘快適應崗位。該公司年生產成衣80萬件,可以提供就業崗位500多個。

紅旗農場十二連是牧工易地搬遷定居點。在連隊“兩委”的引導下,牧工轉變思想,積極拓寬增收致富途徑,在能人的帶動下,從事建築加工,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草堂哈力·居馬伯在十二連經營著一家電焊店,目前他正在給北塔山牧場農家樂製作鐵藝結構的氈房。

5年前,草堂哈力·居馬伯在連隊黨支部的鼓勵和幫助下,把土地流轉出去,在連隊開起了電焊店,專門從事建築鐵藝加工。

憑著吃苦耐勞和過硬的電焊技術,草堂哈力·居馬伯將傳統木質結構氈房改良成可摺疊、移動輕便、結實耐用的鐵藝結構氈房,並取得該項技術的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摺疊氈房不僅銷售到塔城、哈密、阿勒泰等地,還出口國外,收入也越來越高。

精準幫扶 提供致富金點子

“多虧連隊‘兩委’替我出主意想辦法,我才擺脫了貧困。”五○團三連脫貧戶玉蘇甫·江木沙說。

2017年,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玉蘇甫·江木沙種植甜瓜賠了一大筆錢,他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三連“兩委”和六師五家渠市駐五○團三連“訪惠聚”工作隊的幫助下,2018年,玉蘇甫·江木沙擴大了甜瓜種植面積,並且依靠綠糖心冬棗合作社分紅,年純收入達到1.2萬元,住進了裝修一新的抗震安居房,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2019年,玉蘇甫·江木沙種植的40畝甜瓜收益不錯,加上合作社分紅,年純收入5.5萬餘元。

五○團以綠糖心冬棗合作社為依託,採取“固定分紅+工資收入”的方式,將有工作能力的困難職工吸納進來工作,讓他們既可以入股分紅,又可以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增加收入。目前,該合作社已帶動200餘戶職工群眾實現就業,戶均年增收6094元。

“這段時間,有沒有什麼困難?”六運湖農場一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董雨露在電話中詢問職工爾力·吾斯曼的情況。

由於妻子身體不好,爾力·吾斯曼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這幾年種地是一家人主要的收入來源。今年年初,他萌生了搞養殖的想法。沒有技術和資金短缺讓爾力·吾斯曼犯了難。董雨露幫爾力·吾斯曼貸款10萬元購進267只羊,在養殖小區進行規模化養殖。

“6月底出欄了150只羊,剩下的羊最近會出欄,根據市場價格,今年收入可以超過4萬元。”爾力·吾斯曼說。

六運湖農場職工群眾有發展養殖的傳統,各連隊建立了養殖小區,養殖小區採取“養殖小區+專業隊+合作社”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立“剪毛專業隊”“防疫專業隊”,點對點對困難職工進行精準幫扶,拓寬職工增收渠道。

“大家注意,要把麥草均勻地鋪到基地的表面,這樣利於保溼,長出來的蘑菇品相也會比較好。”在軍戶農場九仙菇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裡,該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湯靜在指導務工人員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

跟著湯靜學習的麥熱亞木古麗·吐拉丁短短1個多月時間,已經掌握了食用菌菌包製作、食用菌培育生長的技術要點,她高興地說:“等熟練掌握蘑菇種植技能後,我可以在合作社裡管理一個大棚,增加收入。學到了技術,以後自己也可以種蘑菇賣。”

九仙菇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做好菌類新品種的引進和培育同時,還為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傳授種植技術,讓他們增加收入。目前,該合作社有70多座大棚和一個菌包生產車間,能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

《兵團日報》(2020年9月29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