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頤和園前身是著名的清漪園,於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咸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大火,後光緒重新修建,更名為頤和園。那麼,頤和園和前身清漪園又有什麼異同?從正門進入,又應走哪條線路,賞美景,看宏偉建築?不同殿宇與當朝皇帝之間又有哪些淵源?8月28日,北京史地民俗學會會員,文史愛好者史貴生老師同眾多學者,攜海圖北館的歷史愛好者相約頤和園,從正門一路穿行到南湖島,共話沿途的歷史人文景觀,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歷史,揭秘園中不可思議的傳說。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頤和園的修建是以杭州西湖為藍本,融合了江南特色的大型園林,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涵虛牌樓

為增加大家的體驗感,更加了解頤和園的百年曆史,史貴生老師攜大家一同走過人流熙攘的東宮門廣場,來到古色古香的東宮門,為現場讀者講述它的歷史變遷與北樓門的緣由,並介紹了頤和園的全景和三條中軸線。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史貴生老師介紹頤和園的全景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東宮門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史貴生老師講述東宮門的歷史變遷

東宮門是頤和園的正門(清漪園時正門為北宮門),門前有一對高大的銅獅子,是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時留下的遺物,左為雄獅,稱獅子滾繡球;右為雌獅,左前爪下踏一小獅,稱“太師少師”,其造型生動、象徵著皇帝的尊貴和威嚴。東宮門屋簷下,懸掛著一塊鎏金大匾,“頤和園”三字,字跡渾厚、蒼勁有力。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照片拍攝於1860年清漪園被焚燬不久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照片拍攝於1875年,清漪園東門外的銅獅

一路前行,作為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仁壽殿赫然出現在眼前。這裡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清漪園時期,名為勤政殿,始建於清乾。史貴生老師引用了乾隆所題仁壽殿的詩句,通過朗誦詩句介紹了“勤政殿”名字的由來,給廣大讀者帶來了更強的代入感,從歷史的維度領略仁壽殿的過去和現在。

仁壽殿對面有一座假山,上有乾隆御筆所題“水木明瑟”詩句,史貴生老師在此講述了“老佛爺”慈禧在此,接受皇族和大臣們的朝賀祝壽的故事。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頤和園的山水骨架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一池三山”的造園理念。隨後,一行眾人跟隨史貴生老師來到昆明湖東岸,被一座雙圍柱重簷攢尖頂的彩繪木構方亭所吸引,簷下還懸掛著慈禧太后御筆“知春亭”匾額。這裡就是眺望全園景色的最佳地方,也是遊客必到的景點:“知春亭”,雖為知春,卻也識秋。當秋色滿園之時,知春亭換上了鮮豔的秋裝,落葉紛飛,美不勝收。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走過知春亭,沿著湖邊道路繼續前行,只見湖畔臥著一頭昂首矗立的“鎮水銅牛”,據現存史料記載,此牛由乾隆皇帝令工匠鑄造,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銅牛雙目有神,棲息在青石座上,護衛著碧波盪漾的昆明湖,不遠處具有江南水鄉情調的“耕織圖”景觀,象徵著“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史貴生老師講解了妙趣橫生《金牛銘》背後的故事,很多遊客也被吸引,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

在介紹了銅牛之後,史貴生老師還對大家說道,“銅牛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內涵,除了介紹銅牛,史貴生老師還希望大家更加了解銅牛深厚的文化內涵,並把它講給更多的大朋友、小朋友們,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遞下去,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遊客聽史貴生解讀崑崙石碑刻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史貴生老師解讀崑崙石碑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史貴生老師講解頤和園銅牛

聆聽頤和園百年曆史,欣賞古老園林的美麗風光,看精美的古建築群落。在本次活動中,史貴生老師帶領讀者置身古老園林,感受了濃濃的歷史文化的薰陶,瞭解了“老物件”背後的傳說和由來。


講師介紹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史貴生老師

史貴生老師,1948年出生,1968年2月入伍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1973年2月復員,分配到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副處級審判員(高級法官職稱)至退休。酷愛北京歷史文化,重點關注三山五園及寺廟文化。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北京史地民俗協會會員。


文稿/徐娜娜

審核/金春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