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生就業困難,但高校公佈的就業率卻很高?

大學生就業困難已經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了,每年新聞裡都會說高校今年畢業生幾百萬,在媒體上,幾乎年年都是就業最困難的一年。


為什麼大學生就業困難,但高校公佈的就業率卻很高?


可各大高校對外公佈的就業率卻清一色的接近100%(即使是通過第三方機構統計),幾乎就很難看到就業率低於90%的高校。

下圖給出的是2014-2018年全國大學生的平均就業率,雖然每年都在變動,但是幾乎都是在90%以上,既然大學生就業率都在90%以上,那為什麼幾乎每年都是就業最困難的一年,這不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嗎?

為什麼大學生就業困難,但高校公佈的就業率卻很高?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一)高校如何統計就業率?

首先,納入高校就業統計情況包含以下5個選項:

1.簽約三方協議/勞動合同(包括企業錄用,考取公務員/事業單位)

2.國內升學(考研、考博被錄取)

3.出國留學

4.應徵入伍當兵

5.自主創業

而社會上普遍認為的就業指的是第1項,不包含第2-5項,所以高校就業所指的範圍比社會上認為的要廣泛許多。

其次,高校統計的就業率的截止時間是年底,即2019屆畢業生的就業率統計截止時間是2019年12月,而畢業生畢業時間是2019年6月,社會上認為的就業情況應該只學生畢業之前的情況,這中間有半年的時間差,所以數據會有變動


(二)高校真是就業率如何?

即使高校統計的就業範圍比社會要廣泛,但要真實就業率在90%以上也不是很容易,所以這裡面必定存在水分。

對於大部分本科畢業生來說,畢業後的出路主要就是單位簽約和考研升學兩條路,出國留學、應徵入伍和自主創業的人很少。

而考研升學這一塊對就業率的貢獻基本上就在百分之一二十左右,所以如果去除掉考研這一塊,普通高校的就業率也就百分之六七十左右。

然而高校計算簽約單位的標準就是蓋了章的三方協議或勞動合同書,這裡面就存在了很大的空間。因為可以隨便找個單位去蓋章,比如學生去自己家或者親戚朋友開的小微企業蓋章,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去這個單位工作。

以上這部分隨便蓋章的情況大概提供了百分之二三十的就業率,所以如果只考慮第1項簽約三方協議/勞動合同書的就業情況,很多高校的真實就業率也就在百分之四五十左右。


(三)高校為什麼要人為提高就業率?

1.為了招生宣傳,為了學校的發展(這一點大家應該能理解)

2.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考核

(教育部,教育廳會把就業率作為考核高校黨委書記的指標,高校領導就將這個壓力傳遞給二級學院黨委書記,二級學院領導就將任務壓給輔導員,輔導員就會去勸說一部分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主動就業的學生,找個單位隨便蓋章來給學校就業率注水)

由於就業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國家整體的經濟形勢,企業崗位需求,到畢業生個人的期望值,考慮的個人因素等。這些都不是教育機關以及高校能夠決定的。

但又要考核這樣的指標,所以就會衍生出這一套畸形的解決辦法和畸形的數據。


(四)怎樣迴歸真實就業率?

其實,迴歸真實就業率,改掉那一套畸形的注水辦法很簡單,不用考核高校的就業率,或者改變高校的就業率統計辦法。把第1項三方協議/勞動合同簽約改成計算社保,以繳納社保才算做就業,這樣就沒法注水。

但我想,教育部門的領導應該不會這樣改革,只會繼續的掩耳盜鈴,因為他們不想正面的接受高校畢業生簽約工作單位的真實就業率只有百分之四五十這樣的事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