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績效管理的成功源於奮鬥者精神的堅定執行

文:“老闆績效課堂”第【91】次分享。

老闆績效課堂,致力於解決企業“精兵、增效、降費、增利、加薪”難題。

導讀:
成功的前提是付出勞動,天道酬勤,古人在很多年以前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認為,上天會根據每個人的付出給予那些勤奮的人更多的酬勞,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穫。

華為績效管理的成功源於奮鬥者精神的堅定執行

華為奮鬥者精神的由來

華為在成立之初,不僅面臨著人員和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且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那時候,朗訊、阿爾卡特和愛立信等世界通信巨頭雲集中國,幾乎瓜分了整個中國市場,以華為當時的實力來說,想要打破這種壟斷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隨時都有被巨頭“吃掉”的危險。因此,任正非告誡華為人:“我們沒有任何優勢,只有艱苦奮鬥,只有永不停止地為客戶服務才能活下來。”

鑑於奮鬥者為企業帶來的巨大能量,華為格外注重對奮鬥者的培養,並且致力於將所有華為人團結為一個奮鬥的共同體。而在奮鬥者價值觀指導下,任正非明確地將華為員工分為三類,

  • 第一類是普通勞動者,
  • 第二類是一般奮鬥者,
  • 第三類是有成效的奮鬥者。

華為鼓勵並期待所有員工都能成為有成效的奮鬥者。

華為績效管理的成功源於奮鬥者精神的堅定執行

華為“有成效的奮鬥者”的特質

(1)以客戶為中心,存在危機感,時刻保持艱苦奮鬥狀態;

(2)對自己負責,保持自己的市場競爭力,能夠創造出高績效;

(3)以身作則,並且幫助團隊成員持續進步;

(4)明晰責權利,勇於擔責,能夠對結果負責;

(5)妥善完成本職工作,對其他工作保持強大的好奇心與參與的動力;

(6)堅持放空式學習,主動進步;

(7)從大局著眼,從公司整體利益出發,為群體利益而奮鬥。

1994年,華為第一次參加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在北京展會現場的華為展臺上,赫然寫著:“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新的生活,全靠我們自己。”1997年,任正非在公司內部講話中說:“跨國公司是大象,華為是老鼠。華為打不過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要有敏銳的嗅覺、強烈的競爭意識、團隊合作和犧牲精神。老鼠與蟑螂在人類的眼裡‘可憎又骯髒’,但它們卻有超常的生存能力。”2006年,任正非又根據華為當時所處環境,在《天道酬勤》一文中這樣告誡華為人:“我們不得不在夾縫中生存;當我們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時,放眼望去,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搶佔一空,只有在那些偏遠、動亂、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他們動作稍慢,投入較小,我們才有一線機會。”

華為績效管理的成功源於奮鬥者精神的堅定執行

事實上,在華為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正是因為每一個華為人都扮演著奮鬥者的角色,並甘願為公司的遠大目標而不懈努力,才幫助華為取得了今天“世界第一”的成績。而對於華為的艱苦奮鬥,無論是離開華為的老員工還是繼續在華為奮鬥的人都深有感觸。一名經歷了華為最早創業生活的老華為人就這樣回憶道:

“由於當時公司一共只有50來人,人手很是緊張,大家都要一個人做多個職位。當時沒有包裝工段,也沒有搬運及包裝臨時工,當設備測好後,就會臨時叫上在場的幾個人,不分工人、工段長或是經理,也不分是大專生、本科生還是碩士生、博士生,一起包紙箱,裝入木箱再釘上邊角鐵,然後四五個人一起抬起機櫃箱,裝車發貨。一名新到的碩士畢業的人,第一天上班就打包,手指被鐵皮劃破,鮮血噴出來,用止血膠布簡單包紮後再接著幹。”

正是憑藉這種奮鬥的精神,華為研發出了國際一流水準的交換機C﹠C08,在橫掃國內市場的同時走向世界,拿下了一個又一個的訂單。而在世界的舞臺上,華為更是讓那些曾經需要其仰視的競爭對手敬畏。曾經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思科的前CEO錢伯斯曾這樣評價華為:“在今後的幾年裡,思科將只有一個競爭對手,那就是華為。”英國著名的財經雜誌《經濟學家》也寫道:“華為公司的崛起,是外國公司的災難。”很多人將華為的成功歸功於任正非的英明領導,而任正非卻將這一切歸功於全體華為人的艱苦奮鬥。所以,華為的規模越是壯大,任正非便越是更加強調奮鬥者精神,強調“以奮鬥者為本”,並且越是在績效管理上將員工向奮鬥者的方向引導。

華為績效管理的成功源於奮鬥者精神的堅定執行

尊重奮鬥者,向奮鬥者學習

關於華為人的奮鬥精神,任正非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描繪得淋漓盡致。任正非寫道:我們有員工在高原缺氧地帶工作,爬雪山,越叢林,徒步行走了8天,為服務客戶無怨無悔;有員工在國外遭歹徒襲擊,頭上縫了30多針,康復後又投入工作;有員工在飛機失事中倖存,驚魂未定又救助他人,贏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尊敬;也有員工在恐怖爆炸中受傷,或幾度患瘧疾,康復後繼續堅守崗位;我們還有3名年輕的非洲籍優秀員工在出差途中飛機失事不幸罹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20多年的歷程,20多年的國際化,伴隨著汗水、淚水、艱辛、坎坷和犧牲。

正所謂“一滴汗珠萬粒糧,萬粒汗珠谷滿倉”,勤奮是一個人得以成功的一個必備因素,同樣也是收穫成功的必要品質。積極心理學家塔爾博士就曾對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都會具備相同的三個條件,即樂觀、熱情、勤奮,而智商並非必要條件。如果一個人缺少勤奮的品質,那麼他是不足以走向成功的。就像語文課本里的方仲永,天資聰慧又如何?沒有努力,再多的天賦也會被浪費掉。

華為績效管理的成功源於奮鬥者精神的堅定執行

經營企業同樣是這個道理,員工文化素質和技能素養再高,不去努力奮鬥,企業也無法創造輝煌的成績。任正非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在華為反覆強調,要尊重奮鬥者,向奮鬥者學習。時至今天,艱苦奮鬥已經成為華為文化的魂,是華為文化的主旋律,華為人任何時候都不會因為華為的發展壯大而丟掉其根本——艱苦奮鬥。

華為充分體現出對奮鬥者的尊重與支持,並且引導員工積極地向奮鬥者學習,任正非提出了以下幾點主張:

第一,華為的員工分為三類,每一類員工根據貢獻的不同,從華為獲得的回報也是不同的。華為員工想要獲得更多利益回報,就要向奮鬥者學習,尤其是向有成效的奮鬥者學習,為客戶創造價值,為企業創造效益。

第二,華為堅持“三優先、三鼓勵”原則,晉升機會等優先傾向於有成效的奮鬥者,這也使得那些有崗位晉升要求的華為人必須充分重視起“奮鬥者”三個字對於自身的職業意義。

第三,華為實行“一幫一,一對紅”的師徒制,大多是由具備成功經驗的奮鬥者擔當老師的角色,向弟子傳授經驗和智慧,幫助弟子獲得成長。

第四,華為會在《華為人》《管理優化報》等內部刊物和各種會議、活動上對奮鬥者事蹟進行宣傳,對奮鬥者本人進行表彰和獎勵,這也有利於員工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能夠為他們樹立起一個又一個的奮鬥榜樣。

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華為人很好地傳承和發展了企業的奮鬥者文化,在企業需要之時,總有人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而且,他們所追求的已經不僅僅是績效。

2015年1月1日,華為CFO孟晚舟在公司的新年致辭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14年6月,ISIS發動了戰爭。舊亂未平,新亂又至,在伊拉克那個槍炮就像鞭炮聲一樣慣常的國家,當地人為躲避戰火都紛紛撤離,華為駐伊拉克代表處CFO江文生卻提前結束休假趕回巴格達。代表處同事見到他時,驚訝地問:“為什麼這時還回來?”他笑著說:“我趕回來陪你們一起害怕!”

華為績效管理的成功源於奮鬥者精神的堅定執行

可以十分明確地說,像江文生這樣的人,華為還有很多很多,當其他企業的員工盡力脫離危險環境時,華為員工卻總是向相反的方向前進著。2003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發生6.8級大地震,3000多人遇難。地震剛一發生,西方通訊公司的員工便全部撤離,而華為的員工卻一個都沒有走,並在餘震不斷的環境下,僅用了3天時間便完成了智能網的割接,有效地緩解了地震造成的當地通信資源的緊張。2011年除夕夜,國內千家萬戶慶團圓,華為埃及辦事處的員工卻只能懷揣著思鄉的情愫,默默地給家人和同事發一個祝福的短信。其中,一個華為員工這樣寫道:“窗外槍聲震耳,就像在國內放鞭炮……祝福祖國,祝福華為!我們會堅守在工作第一線。”

每一個員工都是奮鬥者,每一個員工都在努力向更奮鬥的人學習,這正是華為能夠成功的不二秘訣。所以,與其說華為對員工採取的是績效管理,不如說是一種引導,將員工向奮鬥者的方向引導。企業管理者在學習華為績效管理的同時,如果不能夠將華為這種“以奮鬥者為本”的思維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借鑑過來,那便永遠難以複製華為在績效管理上的成功。


要想獲得更多管理知識或者合夥人設計案例和方法,請關注“@老闆績效課堂“,每天干貨分享。

分享是一種美德,希望每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也期待你的轉發,謝謝!

私信“績效”兩字,分享更多企業的激勵機制和行業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