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資的錢從哪來?為什麼?

電信1601


“二十五萬億基建”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這個說法來自河南、雲南、福建等七省市發佈的重點投資計劃;僅七省市就提出瞭如此龐大的投資額,那麼全國基建投資的體量確實令人浮想聯翩,令市場聯想到當年的“四萬億”自然是很正常的了。

  但實際上,這“二十五萬億”僅僅是投資計劃,其中很多項目還在論證階段,不一定會真正進入投資階段;在項目論證時還可能出現對項目建設標準的降低、減少項目投入的支出。同時,這“二十萬五億”的投資跨度涉及未來五年,並非是近期投資。如果考慮到項目投資的縮減與時間跨度,這七省市真正能夠在近一年實施的基建投資大概為3.5-4萬億,雖然聽起來依舊很多,但距離“二十五萬億”的說法相去甚遠。

  實際上,2019年全國基建投資的總額已經達到了18.75萬億左右,在固定投資投資中佔到了1/3,是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但是,由於地方債務壓力與金融監管,在經歷了2015-2017年基建增速達到15%以上的快速投資增長後,在2018-2019年基建投資的增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滑,2018年度的增長率僅為3.8%,不僅顯著低於社會平均增長率,同比下降達到了15.2%,出現了行業與需求的快速緊縮。

  因此,在疫情過後,將基建投資增速恢復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彌補過去兩年的投資缺失、完成“十三五”的一系列發展目標是非常確定的;基建發力是既定事實,但這不是“四萬億”的重演,也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現實的需求。

  雖然並沒有“二十五萬億”的瘋狂,但基建要再次增速,依然面臨著直接的問題,錢從哪兒來?

  首先,錢從財政來。

  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23.89萬億,政府性基金支出達到9.14萬億,累計超過了33萬億元。因此,財政部提出了“壓縮政府經常性支出”、“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通過壓減政府維持自身運轉的規模、增加資金使用的效率,來為基建投資提供更充沛的資金。因此,財政資金依然是基建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

  其次,錢從地方債來。

  在2014年財政改革後,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來籌集資金,地方債一躍成為了地方政府重要的資金來源。此後,為了促進基建投資的復甦,2018年再次對地方債進行了改革,出臺了對應項目發行的專項債,定向為基建投資提供資金。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後,2019年的新增專項債規模達到了2.15萬億,成為了基建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為了促使基建投資的擴大,2020年的專項債規模預計將進行大幅度的擴容,達到3.3萬億左右。

  並且專項債資金有期限長、成本低的特性,對於降低基建投資帶來的潛在地方債務風險有非常大的幫助。在2020年1-2月發行的專項債平均期限已達到14.5年,平均利率僅為3.46%,遠低於市場利率、長於市場平均期限,不會使地方債務壓頂的歷史重演。

  此外,專項債的細則也在進行修訂,允許專項債資金作項目資本金、允許專項債項目市場化融資、探索專項債與PPP模式相結合;專項債撬動基建投資的規模正在逐漸放大,2020年的專項債規模不僅提量,也在增效。



格菲財經


經濟學上有一個重要的公式就是: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為了保證GDP的增長,只能夠從這幾個方面來提升經濟。

從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受疫情的影響,國外企業的開工率降低,所以大量的進出口企業的產品生產陷入的停滯,雖然說大量生產的醫療物資的企業出口量急劇提升,但是對於其他工業產品來說,醫療產業的出口數量遠遠比不上其他產業的所降低的出口量,所以目前中國的出口情況並不是很好。從消費與投資方面來看,由於受疫情的影響,企業開工時間推後,工作者上班時間延後,相應的收入也就相對應的減少,收入減少的話,那麼儲蓄與消費就相對應的減少,從根本上看,也就只能通過政府支出來確保經濟的穩定發展了。

政府投資的一個主要部分就是投資公共建設,通過投資基建,使得大量工人復工,同時增加了基礎材料行業的需求量,促進了企業的開工建設,同時又建設了城市的基礎設施,提高額居民的幸福感,所以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那麼基建投資的錢從哪來?基建投資的錢當然是從政府來,而政府的資金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是發行國債,稅收以及印發鈔票這三種,也就是說投資基建的資金量來源主要是依靠發行國債,稅收以及印發鈔票。


與財為伴


經濟形勢不景氣,可以通過基建投資來帶動建築裝修產業、建材行業、裝備製造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方面的發展,進而帶動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但是經濟不景氣,政府財政稅收緊張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獲得基建投資:首先國家投資的項目可以發行國債,地方政府投資的項目可以地方政府債;其次政府可以從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再次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各地國有的投資公司發行企業債券;最後政府可以通過

p 2p 形式把一部分基建項目打包委託給企業建設並運營一定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