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機成癮的原因與應對

孩子玩手機、電子遊戲,幾乎成了當今天下父母,談之色變的話題。並幾乎一致地用“成癮”這一標籤,給孩子玩手機、電子遊戲,進行蓋棺定論。


所以,天下父母,為了“防患於未然”,為了“治病救孩”,費盡心思,想盡了各種方法。


但結果還是隻有一個:孩子該惦記還是惦記,孩子該玩,還是照玩。面對這樣一種局面,多數做父母的也就在色變,頭疼和無奈時,只剩下強行禁止這一招了。


這就不得不問,難道天下的孩子都“病”了嗎?


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歷史上一些禁而不止的現象。


第一種禁而不止的現象,是思想的傳播。


秦始皇為了禁止思想言論,搞了個焚書坑儒,不僅把儒家的書籍給焚燬了,而且還把信奉儒家儒生也個坑殺了。然而儒家學說,還是成為了中國兩千年最昌盛的學說。


後來無數代帝王,也做過相似的事情,但卻沒有一個成功的。


如此那般強大的皇權去禁止一件事兒,可是為什麼做不到呢?


第二種禁而不止的現象,是愛情。


中國自宋代程朱理學起,就通過學術、文化和種種社會制約,就開始禁止自由的愛情和婚姻。這種禁止,造成過無數的人間悲劇。


然而,一千多年來,勇敢地與這種禁止進行抗爭的故事,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直到如今,依然有眾多的父母和中學老師,都在不遺餘力地禁止孩子“早戀”,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初中課堂裡,消失了孩子之間“遞紙條”。


如此強大的文化勢力和父母學校的管制力,為什麼禁止不了哪些不惜以死相抗的痴情男女和孩子們在課堂裡“遞紙條”呢?


人類社會,像這類禁而不止的現象,遠遠不止這些。孩子玩手機、大遊戲,也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禁而不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凡是禁而不止的事情,就一定有需要在驅動。


只要是有需要在驅動的事情,就一定有其合理性。採用禁止的方法,就一定有其不尊重客觀規律的一面。


對待禁而不止的事情,除違法的意外,正確合理的方法就是“疏”,而不是“禁”,不是視之為洪水猛獸,而是正視其合理性。


對於孩子玩手機、打遊戲。同樣是如此。


孩子之所以會玩手機,打遊戲,那是因為其對手機和遊戲,是因為手機和遊戲,可以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需要滿足的過程中,收穫了快樂,收穫了心智的成長。大人完全沒有必要視之為洪水猛獸。


所有孩子玩手機、電子遊戲“成癮”,問題並不出手機和遊戲。而是出在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出在大人的“禁”和“堵” 。因為孩子合理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譬如沒有被關愛、被肯定,譬如沒有玩伴,譬如生活中找不到更有趣的事情,譬如適度玩手機和遊戲的權力被禁止。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例子。


在我們的C-FAP援助案例中,有這麼一個男孩。由於媽媽總擔心孩子會玩手機、玩遊戲上癮,一直以來,嚴格禁止孩子玩手機和遊戲。媽媽對孩子管教非常嚴厲,回到家裡,只有按照媽媽的要求做作業和媽媽認為合理的事情。而爸爸很少在家,回家時對孩子也是管得非常嚴格。孩子在家裡,得到最多的待遇就是媽媽的嘮叨和指責以及爸爸的大罵。而在學校,得到 最多的待遇就是老師的批評。


而所有的這一切大人、老師與孩子的衝突,其中一個重要的觸發點,就是孩子總是會偷偷的千方百計找機會玩手機和遊戲。 而孩子之所以會偷偷玩手機和有些非常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兩點,一是孩子玩手機和遊戲的權力被剝奪,二是孩子無論怎樣,得到的待遇總是被批評和指責。


在援助過程中,我們要求媽媽不再禁止孩子玩手機和遊戲。結果,媽媽硬著頭皮把自家開的旅館房間,給了一間給孩子,允許孩子自由的上電腦玩遊戲。於是孩子喊上自己的表哥,在房間裡連續玩18個小時之後,孩子說,玩遊戲其實沒什麼意思,再已不想玩了。自此之後,孩子就不再惦記著偷偷玩電腦遊戲了。


為什麼?


因為媽媽不再禁止,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孩子玩遊戲的權力得到的尊重,對玩遊戲的需求得到滿足。其實,這就與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對越是吃不到口“美食”,越是會惦記一樣,相反,你很輕易就能吃到或者直接吃撐了,也就不再惦記和那麼想吃了。


————————————————————

今日作業:想想你自己對孩子有犯哪些類似的錯誤

————————————————————


孩子玩手機成癮的原因與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