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聊心理」與孩子溝通的三定律

家長或老師,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常會犯以下三個錯誤。

一、居高臨下

記得小時候,常聽大人說這樣一句話——青蛙無頸細孩無腰。

意思是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很多東西不能與大人比,很多東西不懂。喊著明顯的對孩子的不平等輕視意味在其中。


在現實生活中,大人們習慣於將孩子置於與大人不平等的位置,以居高臨下俯視孩子的姿態與孩子進行溝通。站在孩子的面前,讓孩子拉長脖子仰視著。從來不會管孩子在大人居高臨下的姿態下,心理上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實際上,孩子面對大人居高臨下的姿態,內心會有一種強大的壓力感,甚至是恐懼感。這種壓力感或恐懼感,是因大人與孩子之間的身體差距產生的。

在這種壓力之下,孩子還會強烈地感受到大人高高在上的不平等和自身的脆弱、無力、無助。


孩子心中這樣的感受,如果長期存在得不到舒緩或化解,很容易形成自卑、不自信、自我否定、內心無力感等心理特點。

二、態度輕慢

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尤其是教育或教訓孩子時,不僅是居高臨下地站在孩子面前,而且常常是以輕慢的態度與孩子說話——或手指著孩子的鼻子,或語氣凌厲,或表情嚴肅,或教導,或訓斥,或批評,或指責,或命令,或吼叫……總之,絕少有大人之間或朋友之間哪種很注意尊重對方的態度。


在這樣一種大人明顯的輕慢態度之下,孩子會強烈地感受到自身與大人之間的不平等。孩子心中的印象是,在大人的眼中,自己不是一個獨立的、應受到尊重的人,而只是大人可以任意擺佈的附屬品。

一個孩子長期被如此對待,在大人輕慢態度之下的心理感受得不到紓解緩衝,就會失去自我,養成奴性的心理特徵。

三.說教當道

大人在與孩子溝通時,最習慣、最擅長、最輕車熟路的溝通方式,就是說教。無論遇到一個什麼事情,不論大小,都喜歡給孩子一通道理,或者乾脆命令孩子怎麼做。


大人在說教過程中,基本上不太會考慮孩子是否聽得到懂,孩子是怎麼想的,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處在被說教中的孩子,內心的感受是壓抑、焦慮、煩躁、無價值感、自卑……


一個孩子長期被說教折磨,如果得不到正面的紓解或心理補償,會產生很多負面心理,如消極思維、自我否定、無意義感、自卑、攻擊或報復心理……

針對以上三種與孩子溝通的錯誤方式,有三個與孩子正確溝通的定律。

定律一:視線平行


大人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要儘量坐下來或蹲下來,保持大人的視線與孩子的視線基本處於一個水平線上。


這樣可以有效地消除大人居高臨下的身體姿態給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壓力感。

定律二:態度平等

大人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要像與朋友溝通一樣,把孩子當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以尊重和平等的態度與孩子說話,講究說話的方式、語氣語調,注意表情中透出來的態度。


定律三:尊重自主

當大人有想法希望讓孩子理解或接受時,不要直接採用說教的方式。而是採用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的方式,與孩子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婉轉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分享給孩子,啟發孩子思考。當孩子想不出來時,可以給孩子提出建議,然後徵詢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直接告訴或要求孩子怎麼做。


一個孩子,只有被充分地尊重、平等對待並被允許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索與選擇,才會成為一個心理健全、人格獨立、能力充分發展的孩子。


————————————————————

今日作業:結合本文檢查一下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方式

————————————————————


「松鼠聊心理」與孩子溝通的三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