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與寄生蟲——細菌的感染(損害)與免疫(抗損害)

感染:細菌侵入宿主機體後,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素性的物質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

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為致病菌

非致病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

條件致病菌(機會致病菌):有些細菌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當某些條件改變的特殊情況下可以致病

致病菌入侵後,在建立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主要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

正常菌群: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大量、多種多樣的微生物,當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這些微生物對宿主無害,有些對人還有利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義(有利):

生物拮抗(競爭黏附作用使外來致病菌不能定植;產生有害代謝產物,有些可產生過氧化氫而殺傷其他細菌;營養競爭作用)

營養作用(合成營養物)

免疫作用(刺激免疫系統發育)

抗衰老作用(清楚廢物)

抗腫瘤作用去(轉化致癌物)

條件致病菌(有害):

正常菌群與宿主的生態平衡在某些情況可被打破,形成生態失調而導致疾病。這樣原來正常時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條件致病菌(正常菌群——(特定條件下,打破平衡)——條件致病菌

條件按致病菌的特定條件:寄居部位的改變、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

致病機制:毒力(致病菌強弱)、數量(數量多,治病強)、途徑(呼吸道、消化道、皮膚接觸、蟲媒等)

毒力衡量指標:半致死量(LD50)、半數感染量(ID50)——即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一定的感染途徑,能使一定體重或年齡的某些動物半數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細菌數或毒素量

細菌的毒力物質構成:侵襲力(莢膜、粘附素、侵襲性物質)、毒素(外毒素、內毒素)

侵襲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膚、粘膜生理屏障,進入機體並在體內定植、繁殖、擴散能力

莢膜在致病中的作用:聚友抗吞噬和阻擾體液中的殺菌物質作用(M蛋白、Vi抗原、K抗原)

粘附素:細菌表面的蛋白質,粘附素與靶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這是致病的關鍵一步(一類細菌菌毛分泌、另一類細菌其他表面組成)

侵襲性物質:是指細菌生產的,在細菌感染過程中可以協助致病菌抗吞噬或向周圍擴散的物質,本身一般不具有毒性(血漿凝固酶、透明質酸酶、鏈激酶、鏈道酶)

毒素:是指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合成的能損害宿主機體,使之發生病變,出現症狀甚至死亡的毒性物質,分外毒素和內毒素兩類

外毒素:多數革蘭陽性菌和少數革蘭陰性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到菌體外的蛋白質

特點:

成分:蛋白質、不耐熱;

毒性:強;

類毒素:可脫毒製成類毒素;

毒素作用:有組織器官選擇性,臨床症狀特異典型

結構:有A、B亞單位組成

分類:細胞毒素、神經毒素和腸毒素

外毒素的分子結構:A-B模式(A:活性亞單位;B結合亞單位可提純制疫苗)——霍亂腸毒素、破傷風痙攣毒素、肉毒毒素

內毒素: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菌體死亡崩解是遊離出來

特性:

成分:脂多糖、耐熱

毒性:弱

類毒素:不能脫毒製成毒素

毒性作用:無選擇性,各種細菌臨床症狀大致相同

內毒素對機體的毒性作用:

發熱反應

白細胞反應(白細胞升高、核左移)

內毒素血癥與內毒素休克

DIC和shwartzmam現象

機體的抗菌免疫:機體存在著完善免疫系統,對入侵的細菌執行復雜的免疫防疫功能,包括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

微生物與寄生蟲——細菌的感染(損害)與免疫(抗損害)
/
/
/


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

屏障結構:皮膚和粘膜(機械性阻擋與排除作用;分泌殺菌物質、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血腦屏障、胎盤屏障

吞噬細胞:小吞噬細胞——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血中的單核細胞和各種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系統)

體液因素:

補體:正常血液中的一組蛋白質

溶菌酶:主要來源於吞噬細胞

防禦素:主要殺胞外菌(破壞其細胞膜)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

體液免疫有特異抗體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應答IgG,IgM,IgA,IgD,IgE——抗菌抗體(調理素)——抗外毒素抗體

細菌免疫是以T細胞為主的免疫應答CDTh1細胞、CTL

抗感染免疫特點:

對胞內菌感染——細胞免疫

對胞外菌感染——體液免疫

對外毒素感染——體液免疫——中和作用

醫院獲得性感染:病人在住院其發生感染,稱院內感染

微生物與寄生蟲——細菌的感染(損害)與免疫(抗損害)
/
/
/


微生物與寄生蟲——細菌的感染(損害)與免疫(抗損害)
/
/
/


交叉感染、內源性感染、醫源性感染、

全身感染情況:

微生物與寄生蟲——細菌的感染(損害)與免疫(抗損害)
/
/
/


急性、慢性、潛伏通過折線圖,橫座標實踐,縱座標症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