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長征3火箭衛星發射失利和這次新冠肺炎有關係嗎?你怎麼看?

腳踏實地誌存高遠


在疫情這個敏感點後接連出現發射失誤,這其中肯定是存在一定的聯繫的;但我們不能把過錯都歸於外界因素,中國航天還要從自身來找問題的原因。

一、疫情確實導致製造出現中斷。

我們都知道航天業是一個對項目整體精度要求特別高的一個行業,畢竟目標是幾萬裡外遙遠的太空,整體過程中自然容不得半點馬虎。

這次疫情的防疫措施大家瞭解的比較多,最重要的一項防禦措施就是禁止人員聚集,這導致流程化的製造作業難免出現一定程度的終端。況且在製造完成後發現龐大火箭中存在的問題將會比製造時避免更難,所以說這次發射失利確實和疫情存在一定聯繫。

二、中國航天時間緊壓力大難免出錯。

本來按照中國航天的計劃,如果這兩次火箭發射均取得成功,那麼中國航天的下一步則是4月中旬發射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進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測試。

大家發現什麼問題沒?那就是中國航天的時間真的是太緊張太趕了,以至於在長三乙發射完成商業任務後的短短十幾天就要開始新一輪的任務。並且第一次發射的長征七號甲如果成功,等待它的將是北斗導航、探月三期、火星探測等一系列的任務。中國航天人基本上腳步從沒停下來過,高強度的工作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龐大的壓力,人畢竟不是無限抗壓的機器,壓力大到一定程度難免出現失誤。

三、中國航天人才缺口十分嚴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中國航天發射中心的視頻影像,基本上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絕大多數都是青年人。這雖然代表著中國航天擁有龐大的新生力量,但也意味著國家的航天人才出現了一定斷層。

在上面我也說到中國航天時間非常的緊,商業任務以及新型火箭的發射任務基本上把整年都排的滿滿當當,這導致很多航天人在沒有完成手頭工作的同時已經預定好下次的任務。歸根結底還是中國航天起步太晚,雖然在短時間內追上美國和俄國,但導致沒有足夠多的航天人才來參與到越來越多的航天項目中,這也是這次失利的重要原因。

雖然這接連的兩次失敗確實嚴重的影響到中國航天的聲譽,並且嚴重打擊了中國航天人的信息,但是現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不算晚。藉著這次來總結相關問題,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穩步前進的中國航天未來肯定也會越來越好。


知熱點


謝謝。

近期的中國航天發生了兩次發射失敗的情況,一次是3月17日的中國長征七號甲火箭首次發射失利;這次就是4月9日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這應該是一個月內第二次發射失利了!這一消息令人惋惜,但也確實很讓人震驚,也令人產生了許多假想。


中國航天曆來都是以高成功率揚名世界的,尤其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在國際航天市場上也是享有很高聲望的。成功發射率畢竟是一個時間段內的動態指標,有的時候可能相對較高,有的時候可能相對較低,這應屬正常動態波動。比如在2018年以前幾年,我們連續33次的軌道發射,成功率達到了100%,這其中就包括激動人心的“嫦娥四號”、繞月20多天後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的偉大的航天成就。

但是毋庸諱言,航天發射本來就是個高風險的行業,在有能力進行航天發射的國家中,發射失敗的例子並不鮮見。而我們近一個月來連續兩次的航天發射失敗,之所以引起民眾極大關注,就是因為這期間我國乃至全世界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的襲擾。那麼我們的航天發射失敗案例是不是與這一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有關係呢?個人認為,“新冠病毒”疫情的發生和存在,與我們的航天發射失敗的偶然事件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一是,同樣是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於2月19日成功的發射了一枚“長征2號丁”運載火箭。本次發射成功將所載四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個時間正是我國新冠病毒爆發之際而進入2020年後的中國航天首次發射。 這一事實證明,“新冠病毒”疫情的發生,並沒有對我們的航天事業造成影響。


二是,“新冠病毒”疫情在我國大範圍爆發以後,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之下,舉全國之力迅速在全國開展了抗擊病毒的行動,也得以在相對較短時間內,使肆虐的病毒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我們可以仔細的想一想,在社會上我們都採取了那樣嚴格、有效的防控措施和高效的保障供給機制,作為國家重要軍事機密的航天科研和發射基地,對所有的科研人員和職工,所採取的防控措施以及保障措施,恐怕也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絕對不會因為一場疫情的發生或存在而遭到衝擊。

三是,中國航天人的科學、嚴謹、實事求是、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的工作態度時常見諸媒體。我們為有這樣一群遠離喧囂、刻苦鑽研的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正是這樣一個群體,托起了我們偉大祖國的航天大業,也使我們的航天技術躋身於世界發達國家行列。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航天科學家和所有科研人員,對任何一次發射任務的準備應該說都是十分嚴謹的,絕對不會因為所謂疫情而受到干擾。


綜上所述,航天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業,因為它每次所面對的都是一次次的科學探索,它的發展也畢竟會遭遇一次次的坎坷,但我們的航天事業,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失敗中而不斷取得巨大成就的。我們當然希望在失敗中找出問題所在,更希望我們的航天事業不會因一兩次失敗而束縛手腳。期待我們的航天事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圖自網絡)


晚秋時節


我是隻說真話,從不瞎說的AI科技猿,感謝閱讀。

2020年4月9日,長征3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因為第三級工作異常發射失敗。2020年3月17號,長征七號甲(改)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首飛失利。

一個月兩次失敗,這在中國航天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不免讓人揣摩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新冠肺炎嗎?

長征3號乙的前世今生

其實,4月9號的長征3是長征3號乙改三型火箭。什麼叫長征3號乙?長征三號乙是在長征3號甲和長征2號E的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長征3號乙又有各種子系列,比如改一型,改二型,改三型等等。本次使用的就是長征3號乙改三型火箭。

長征3號乙僅失敗4次

長征3號乙,歷經24年共發射67次,其實只有4次失敗:

  • 第一次,是1996年2月15號年長征三號乙的第一次發射,由於慣性系統失衡,火箭22秒後墜地爆炸。
  • 第二次,是2009年8月31,三級點火後推力不足,衛星沒有進入預定軌道。
  • 第三次,是2017年6月19,長征三號乙改二型火箭,火箭三級工作異常,起初將衛星送進預定軌道,但最終成功。
  • 第四次,就是4月9日這次,三級點火異常失去動力,直接失敗墜毀

從整體上來看,長征3號乙的成功率還是非常高的。航天科技是所有科技領域的高精尖科技,這些年隨著國力的提升,我們國家的航天科技突飛猛進。越是高精尖科技,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

恰巧這次失敗在新冠肺炎期間,可能會有人猜測是新冠肺炎影響了科技工作者,腦洞再大點是有人搗亂。其實都不是,這只是正常的科技失誤,無需過度解讀。我們只需要吸收失敗的教訓,改進發射技術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