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是什麼原因?在李廣自己還是衛青?

夏侯晨光


李廣歷經文、景、武三朝,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都有封侯的機會,但都失之交臂,具體原因如下:

一、景帝朝雖有軍功,但政治上的幼稚讓他功虧一簣

“七國之亂”的爆發讓李廣有了用武之地,他跟隨周亞夫一起迎戰吳楚聯軍。在戰鬥中,他甚至奪下了叛軍的軍旗,可謂大功一件。不知道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還是對政治缺乏敏感性,他接受了梁王劉武所授的將軍印。

漢景帝和親弟弟劉武微妙的關係想必世人皆知。他們的母親竇太后希望劉武繼承皇位,可劉啟當然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另外,這次“七國之亂”中,劉武舉全梁國之力拖住了吳楚聯軍,功勞最大。現在,李廣竟然接受劉武的封賞,那置劉啟這個皇帝於何處?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記載:“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看得出來,劉啟對於李廣的行為非常生氣,縱然有軍功,仍舊不給予任何封賞。就這樣,李廣錯失了一次封侯的機會。

(李廣劇照)


二、武帝朝無法受封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軍功

劉邦曾經說過:“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無論李廣被多少人覺得委曲或者運氣不好,武帝一朝,他在“有功”這個硬指標上處於絕對的劣勢。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神勇無比的李廣軍功太少呢?

1、經常被包圍,實際上是貪功冒進

從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李廣出雁門慘敗被俘,一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迷路後自殺,這十一年漢匈的大戰不可謂少。李廣帶兵經常被數倍的敵人所包圍,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貪功冒進,事前功課又做得不好。

元光五年的雁門之戰,李廣大敗就是因為匈奴兵太多了。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記載:“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

如果這次兵敗是源於首次和匈奴做戰,經驗欠缺。那麼,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又一次被合圍則完全是李廣自身的原因了。這一年,他和張騫從右北平分兩路進攻。他先張騫一步遭遇匈奴大軍: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記載:“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

(漢匈作戰照片)


這段記載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

(1)李廣並不是主動找到的匈奴大軍,而是無意間撞到。否則,漢軍將士不會那麼害怕。

(2)張騫此時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從西域通使的任務,他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幾年,深諳其生活起居。縱然這樣,張騫都找不到的匈奴,李廣竟然敢這樣冒失地深入大漠數百里。

通過兩個問題就可以知道:李廣不但貪功冒進,而且之前也沒對地形、以及戰略佈署做更詳細的規劃,只是打到哪兒算哪兒。即便他再英勇、漢軍將士多麼同仇敵愾,面對四萬人的包圍,他從哪裡去獲得軍功?能自保已實屬萬幸。

(張騫通使西域照片)


2、不是運氣不好,是軍事素養不夠過硬

世人總喜歡用“時運不佳”來形容李廣的一生。然而,翻看李廣的參戰記錄,真正因為運氣而導致未被封侯的只有一次,也就是漠南之戰。這是一場衛青封神的戰役,漢軍在衛青的帶領下將匈奴的右賢王打殘。此役過後漢武帝大面積封賞諸位將軍,甚至連李廣的堂弟李蔡都被封了侯。但是,李廣恰恰沒有參加這場戰役!

(李廣劇照)


除了漠南之戰,李廣不是被包圍就是迷路。作為一名軍事將領,能僅僅用運氣差來形容嗎?霍去病同樣喜歡貪功冒進,800輕騎孤軍深入大漠腹地。可他卻能準確找到匈奴的部隊一戰封侯,原因就是霍去病軍中經常有匈奴嚮導,戰前準備工作做得好。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也有失公允。他認為霍去病獲得了全國最優秀的戰馬、最勇猛的士兵,取勝是因為運氣好。可在茫茫戈壁作戰,不是先比士兵、戰馬的優良程度,而是獲取敵人的位置。難道霍去病每次都能找到匈奴主力是因為士兵、戰馬是最優秀的嗎?

僅僅從判別方向一點,李廣和霍去病的差距就立見分曉。霍去病是打有準備的仗,李廣是被迫迎戰,誰能獲得軍功已經顯而易見了。

(霍去病劇照)


三、衛青對李廣的影響

其實,李廣未被封侯跟衛青的關係並不大,衛青該負的責任是漠北之戰中將李廣從前鋒撤到右路。即便這樣,衛青也只該負一半的責任,因為這是漢武帝對他的囑託。

衛青確實也存有私心。當漠北之戰開始後,他這一路大軍發現了匈奴單于的位置。他就用自己的好哥們公孫敖代替了李廣前鋒的位置,想讓公孫敖佔頭功,這就是衛青應該負的那一半責任。但是,李廣再次迷路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了,願不得別人。

(衛青劇照)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主要還是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無認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縱然英雄善戰、武藝高強,士兵願意為他效力,可統帥最大的任務不是呈匹夫之勇,而是全局謀劃。在這一點上,李廣遠不如衛青、霍去病。


亂世中的歷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後半句是說李廣一輩子名氣很大,卻未得到實惠,始終沒能封侯。導致李廣難封的原因,表面上是衛青路線分配的問題,但實際上是西漢對匈奴的戰略決策決定的,也就是說這事兒得怪漢武帝!而再往前追究,還得怪梁王、漢景帝!

策略轉變造成軍事經驗失效

先來說說李廣的名氣為何大,唐朝詩人王昌齡寫過一首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裡的“飛將”指的就是李廣,但也有說法是將龍城飛將連在一起讀,指衛青搗毀匈奴龍庭的這件事。不論如何,李廣飛將軍的稱號可是傳揚了兩千多年,這個稱號還真不白給。

既然是將軍,那在軍事上一定有過人之處,李廣開始建立軍功是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侵蕭關,這是關中北面的一個險關要隘,李廣就參與這次抗擊匈奴的活動,並憑藉出色的弓射技能斬獲不少首級,由此進入軍官梯隊。


(李廣劇照)

到了漢景帝時,晁錯主持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李廣跟著周亞夫平叛,在昌邑城下立下奪旗之功,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但此時有個政治事件我們隨後再說。

這件事之後,李廣被調到上谷郡任太守,以其出色的軍事才能,為漢家守衛邊疆,防禦的對象就是匈奴。李廣守衛邊疆的策略就是參照了趙國名將李牧的方法——堅壁清野,這是對付遊牧民族最有效的方式。



但李廣打仗除了堅守城池,還比較靈活,就是看到匈奴退去的時候,觀察期陣型,如果比較散亂,一定會立即出擊,殲滅一波後才回城。匈奴本來是搶東西來了,結果什麼也搶不到還被追著打,所以都很怕李廣。這也成就了李廣的一次空城計,在曠野上硬是站著不動,咋退了幾千多名匈奴騎兵。

但由此也能看出,李廣是比較善於打防守反擊戰的,依託城池的堅固,拖垮匈奴騎兵的士氣後,再一鼓作氣的出擊,這就是戰國時期比較傳統的守城戰打法。

(漢武帝劇照)

到了漢武帝時期,改變了對匈奴的政策,不在一味的送錢和親,漢武帝要一勞永逸的解決長城以北的問題,這就決定了防守反擊戰術即將失效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馬邑之謀失敗後,漢家於公元前129年,派出四路大軍北伐匈奴,漢武帝寄希望最大的就是驍騎將軍李廣,他率軍一萬軍出雁門,隨後有車騎將軍衛青率一萬軍出上谷、輕騎將軍公孫賀率一萬軍出雲中、輕騎將軍公孫敖率一萬軍出代郡。



四路大軍北上後,公孫賀兜了一圈無功而返,連個人影都沒找到;公孫敖倒是找到了匈奴主力,結果被一頓胖揍,折了七千人;寄希望最大的李廣更更慘,全軍覆沒後被匈奴活捉,通過裝死掙脫才得以逃回;四路軍中唯有衛青找到匈奴王庭所在地龍城,並斬殺了數百匈奴。

這場戰爭其實已經證明了,跟遊牧民族打仗,老傢伙們的經驗只適合防守,並不適合深入大漠遠征。衛青包括後來的霍去病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因為戰術的靈活,以及輕裝奔襲的戰爭思想。老將軍們總是想著穩住本陣,尋找機會,而年輕的將軍卻更敢於嘗試動起來!



所以在漠北之戰中,相對自由的霍去病,能夠通過“閃電戰”、“錐子戰”的打法,一直打到蒙古肯特山一帶,建立“封狼居胥”的不朽功業。

而位於西線戰場的衛青,得知龍庭具體座標之後,想讓摯友公孫敖斬獲頭功,於是改變了既定軍事部署,命李廣改走東路迂迴,公孫敖改領前軍。這就相當於讓李廣迂迴包抄,要知道在大漠中,一旦與中軍分開,想要準確的迂迴至集結地點,難度是很大的。李廣也確實在迂迴中迷失了方向,錯過了集結的時間。



漢軍在王庭周圍與匈奴展開肉搏後,李廣仍未到達指定地點,以至於匈奴王領著二百殘餘突圍逃跑。待李廣到達指定位置時,戰爭早已經結束,這位老將軍也就帶著對衛青的怨氣自殺謝罪了。

在這件事情上,衛青有私心不錯,因為當年衛子夫身懷龍胎引起了陳皇后嫉妒,她的母親館陶公主抓住衛青以示威脅,是公孫敖在屠刀下救了衛青。衛青只不過想通過漠北之戰的頭功來報答救命恩人,這並沒有什麼錯,他不可能預料到經驗豐富的李廣會迷路。倘若李廣按時到達指定作戰位置,合力抓住匈奴王,李廣封侯並不難。




站錯隊的原因

當年昌邑一戰,李廣陷陣奪旗吸粉無數,其中就包括梁王劉武。在梁都解圍後,劉武就設宴接見了李廣,想目睹一下將軍的風采,而且還私下授予李廣將軍印信,這很明顯是做給見死不救的周亞夫看的。

作為一個吃著中央俸祿的武將,接受了地方諸侯的將軍印信,這個性質就比較惡劣了。但李廣之所以接受了印信,主要是因為梁王是竇太后最寵愛兒子,而且漢景帝曾親口承諾過會把皇位傳給這個弟弟。李廣此舉動要麼是想提前巴結下一任皇帝,要麼是騎虎難下不敢不受。可事實上,漢景帝的承諾無非是為了削藩贏得支持,順帶著逗老太后開心,兒子那麼多,又怎麼可能傳位給弟弟?

(梁王劉武)

所以大軍凱旋後,李廣並沒有在中央任職,而是被漢景帝下放到上谷郡鎮邊。所以在西漢尚未改變對匈奴的策略時,李廣能夠在邊關樹立起名氣,卻很難獲得進一步提拔。李廣在景帝朝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各邊郡間平級調動,邊防之將是很難得到交好的提拔的,封侯就更不可能了。

綜上,如國將漢景帝與漢武帝兩個時期結合來看,李廣難封的原因就比較清晰了。漢景帝時期雖然成名,但因站錯了隊,受到打壓,一直混跡於邊關要塞,雖然成就了飛將軍的美名,卻落不到實際的好處。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戰略決策的改變,李廣在邊關數十年的守備經驗完全失效,並不適合遠征漠北的戰爭,所以在暮年犯下逾期不至的大錯,終以自殺謝罪的方式,徹底失去封侯的機會。


棍哥觀史


經常看歷史的朋友一定會知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兩個典故。其實這兩個典故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在當時,“初唐四傑”的王勃因一篇鬥雞文《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在他到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的時候,恰逢重陽節,王勃看到洪州都督閻伯嶼在大宴賓客。於是王勃便在那個時候即興作出了《滕王閣序》,並且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感慨自己“人生易老,有志難伸”的苦悶。

縱觀歷史,不管是處於朝代更替,還是處於集團內部的政治鬥爭。我們都能看到,一個人若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光有報國之材以及報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還需要有大局觀的意識以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有了這些,即便在動盪的社會里,也是能夠快速幫助自己找到更多的機會。

李廣,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像“李廣難封”裡的李廣為什麼不能封侯?

其原因還是在於李廣本人,與衛青無關。

一、李廣3次未能實現的封侯之路

1、李廣因犯政治錯誤,功過相抵,第一次封侯失敗

漢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導致七個諸侯王叛亂。

在這場戰爭中,李廣是跟隨周亞夫征戰攻打叛軍的。後來在昌邑城下,李廣表現的非常勇猛,甚至一舉奪下了叛軍的軍旗。

眼看著就能封侯的李廣,在這個時候卻犯了一個政治錯誤: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封印。

梁王是景帝同胞兄弟,而封官只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在景帝得知李廣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的消息之後,景帝擔心梁王和李廣聯手會影響自己的皇位。

因此,才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廣不但沒有被景帝封侯,反而被景帝調到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右北平郡去對抗匈奴。

2、匈奴口中的“飛將軍”,因寡不敵眾被俘,敗軍之將的李廣,第二次封侯失敗

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武帝命久經沙場的李廣和初出茅廬的衛青便共同去抵抗匈奴,因李廣名聲在外,所以在匈奴人的口中將李廣被稱之為“飛將軍”。其實,這是第二次李廣能夠封侯的機會。

可能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是因為李廣的名聲太大,所以遭到了匈奴大舉圍攻被俘,導致李廣通過詐死的方式才能從匈奴手中逃脫。

而衛青不僅帶領軍隊直搗匈奴的根據地取得了成功,還首次虜獲了700人。班師回朝後,衛青便是通過這次的“龍城之戰”被封為“關內侯”,而李廣不但錯失了這樣的一個機會,還落得了一個“敗軍之將”的下場。

3、漠北之行,李廣毛遂自薦,卻因沙漠迷路錯失良機,導致第三次封侯失敗,最後自殺身亡

再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發動了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去攻打匈奴。在經歷前兩次的封侯之路失敗的慘痛教訓下,李廣第三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又來臨了。

這次李廣毛遂自薦請求作為前鋒出戰,而衛青卻強行安排李廣去右軍,截斷單于的退路。李廣生氣之餘,帶領部隊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等到李廣好不容易從沙漠中走出來後,主帥衛青早已擊退了匈奴,李廣又再一次錯失了建功封侯的良機。

小結:對於李廣的三次未能封侯之路,就連司馬遷都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李廣生於將門世家,歷經了文、景、武三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卻未能封侯,不管對於當時的人以及後世來說都未嘗不替李廣感到可惜。總體來說,李廣在衝鋒陷陣、帶兵殺敵上是很優秀的,但他也僅僅只能成為一個將才,而不能成為一個帥才。

二、“李廣難封”的三次經歷,雖含有一些運氣不佳的因素,但是也跟個人和漢朝的制度相關

1、李廣軍功未達到封侯標準

根據漢朝的標準,封侯條件如下:
1、捕斬敵軍重要首領:王、相、將軍、閼氏等;
2、斬敵千級以上;
3、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
4、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兒子可以獲封侯。

李廣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主要負責的是對匈奴的防守工作,雖然在漢武帝時期主動出擊過5次,但是其中有3次是未遇敵人,還有兩次是覆沒告終的。

雖然李廣很驍勇善戰,但是在他70次出戰的戰績中仍屬於殲敵不夠,並且在此期間也沒有捕斬敵軍的重要將領,那麼在軍功上也就不能達到封侯的標準了。

2、李廣的個人目光短淺,缺乏大局觀,導致無法獲得君主的青睞

李廣在漢景帝時期雖平定了七國之亂有大功,卻目光短淺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並且當時地方諸侯與中央正是處於矛盾之中,李廣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做出這樣的行為,無疑引來了漢景帝猜忌。

之後在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中,漢武帝曾派衛青出征匈奴,命李廣擔任前將軍。但是,漢武帝對衛青私下命令調走李廣,所以在即將對戰單于的前夕,李廣被衛青調到右軍,致使在沙漠迷路,錯失良機。

3、李廣個人能力不足,在其領兵作戰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謀略

李廣帶兵的方式總體來說還是“匈奴人的作戰”的風格,其實漢朝是最早根據匈奴戰法來調整漢軍戰法的國家。而李廣只重視騎射,而不發展騎兵衝擊戰術去創新。所以他的這種戰法,使得在決勝能力上以及戰術層面上都無法得到突破,繼而也就無法讓軍隊越來越強大。所以,李廣也就做不了統帥,只能做將才。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的故事,其實告訴我們,雖然一個人獲得成功需要有一定的運氣,但是如果不懂得權衡利弊、不懂得抓住該有的機會,即便下一次機會來臨還是會失之交臂。因此,不管是在做人還是做事上,都應該全面發展提高。如果犯了錯誤,也要以史為鑑,去不斷總結經驗,等待下一次的機遇出現再去牢牢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