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情世故?我们最终都会这样吗?-叫哆啦A梦的蓝胖纸的回答-悟空问答

wqlhai


人情世故就是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记得刚毕业出入社会那会,虽然工资不高、职位不重要,但是从没有羡慕过谁,也没巴结过谁。讨好领导?不可能的事,更是不喜欢那些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人,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成为那样的人。看到不公平、忍气吞声的事更是正义高涨、愤愤不平。 现如今工作4年了,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懂得在工作中学会隐忍、学会大度,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多重要,懂得即时很讨厌的人或事也要笑着对待。。。

有句话说得好:知世故而不世故 。最终,你可能会成为曾经你讨厌的那种人。因为你想要活的比别人好,所以你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假装喜欢讨厌的人、笑着接受不喜欢的事。所以说,没有随心所欲的资本,就得懂得人情世故的重要。


叫哆啦A梦的蓝胖纸


“人情世故”,官方的意思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但在现实中,“人情世故”是一个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既深奥又晦涩,可高深也可浅显,因为它的发展主要基于人性又依赖情感的影响,而人性跟情感又是复杂的事物,简单的人,为人处世就相对直接与表面;而复杂的人,为人处世可能相对迂回与周到。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等都会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人情世故观”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在我们现实中,很多人对于“人情世故”的认知,都停留在了懂事的层面,却不懂人。

你实在是要问人是否会最终变的人情世故,我觉得不会,因为有些人真的永远都长不大,因为太多的人涉世不深,又或者因为各方面的教育缺失,他们基本有人保驾护航,生活一帆风顺,也许他们懂事,但真的不懂人,他们也仅仅只会处事而不会为人,因为经历太少,最重要的是不愿面对复杂的人。


饭后余谈


01

我认为,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即是中学时代和社会之间的过渡季,更是现实社会的小缩影。

每一个大学新生都将面临比中学时代更为复杂的社交圈:各类社团组织的利益连结、学长学姐们的权势威望、老师辅导员的官僚作风......

不得不承认,踏入大学的校门后,事事处处皆是社会。而学会适当的人情世故,则成了大学新生们适应大学生活的必然过程。

就在去年,我身边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实习生助理小刘,就曾向我讲述她在大学校园里的种种经历。

小刘坦言,在读大学之前,她对大学有着美好的憧憬,但自从上了大学,一切美好的憧憬都变成了失望的泡沫。

她说,进了学生会才发现里面其实水深似海——师弟师妹奉承着学长学姐,学长学姐恭维着学校的领导老师,一层接着一层的势利交结。身边的同学为了得到会长的认可和保护,还曾凑钱给会长办生日会,每次聚会都要陪着笑脸轮翻上前敬酒,经常宿醉而归。

除此之外,还需要委曲求全地与舍友、同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迟到旷课时常请求她帮其向老师隐瞒、舍友更是经常性地让她帮忙打包餐饭带回宿舍、没钱花时找她借钱却迟迟不还,自己又不好意思开口......对于这些事情,小刘的内心其实很难为情,却不知道如何拒绝,最终还是一次次地心软帮忙,对方却变本加厉,把自己的心软当成了义务。

小刘所经历的,其实是很多人初入大学时所面临的社交困境的现实缩影。但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大学校园之外的更广阔的现实社会,它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极为功利的,试问,一个大学新生如果不懂得一些基本的“人情世故”,不懂得适当的拒绝与冷漠,不学会适度的奉承与恭维,未来将会面临怎样的社交困境?

我们更应该反思: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却一辈子落得个穷困潦倒、一文不名?

为什么有的人资质平平,却能攀龙附凤、功成名就?

为什么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而人生境遇却如此不同?

要问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往往决定了人的一生!大凡能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明白这一点。他们读懂了社会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观局势而知进退,明势利而懂分寸!

林肯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喜欢别人恭维自己。” 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这是人类最深邃的本质之一。渴望不是“希望”,也不是“欲望”,渴望是一种含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求”。因此,懂得人情世故,学会洞悉对方的心理需求,让对方感觉自己很“受宠”,觉得自己很重要。

就好像我们坐在湖畔垂钓的时候,要想让湖里的鱼儿“愿者上钩”,就要学会像鱼一样思考而不能像渔夫那样思考。而当我们对鱼的性情、活动范围,以及觅食习惯等琢磨的越透彻,钓到的鱼就会越多。

那些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你几乎看不见他们有多么地奔波劳碌,但是在不动声色中,他就已经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人情世故”四个字。

所以,出来混的人,一定要懂点人情世故,更要明白我们不是万里挑一的绝世伟人,不需要有多么的清澈高洁。





02

为什么很多大学新生不懂得人情世故?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外部环境的改变

中学与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内容不同:

高中课程内容多、任务重、范围广,本质上是一个学习知识的阶段;

大学课时不多,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学会思考的阶段。

2、学习方式不同:

高中是同一个班级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大学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

3、交友范围不同:

高中时期交友大都局限于学校班级;大学时期交友则更为广泛。

毋庸置疑,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是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复杂的社交型学习环境。而在一个更为开放、复杂的社交型学习环境里,就意味着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交考验。

所以,一言以蔽之:学习环境的巨大改变,是让很多大学新生不懂得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世故而变得无所适从的直接原因。

二、理想化社交思维

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报告表明,大学新生中存在“交往愿望理想化”问题。

交往愿望的理想化更容易加重学生的社交挫折感,大学新生十分关心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更加渴望真挚的友谊与别人的理解,迫切需要,结交更多的朋友,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也迫切地希望与同龄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在学业、成长和情感方面的体验。但是,对大学新生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稍不如意便充满失望。

在如此开放、复杂的社交型学习环境下,适时地转变社交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03 如何解决?

首先,

我们必须纠正自身的认知偏差。我认为,很多人际冲突的 往往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人对这一事件、这一行为的认知偏差引起的。很多大学新生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却缺乏交往经验,以至于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之后,就应该直面问题,从以往的思维认知定式中跳脱出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走出社交困境。

其次,

我们必须明白,大学是锻炼人交际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很多课余的比赛和活动认识更多的人,学会面对不同的人,却往往需要适当的演技和一些基本人际交往技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懂得人情世故的概念。(关于人际交往技巧的内容,可以移步阅读我的历史文章,或许可以帮你解围)

人艰时不拆、趋利时恭维、遇事时权衡......很多人情世故慢慢懂得后,你才能学会更好地与更多的人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最后,

要时刻记住,敢于实践,敢于突破是改变自己,走向成功的关键一环。知识、技巧都是学来用的,如果学完后自己害羞、怯懦、心软而不敢于实践,那就等于在做无用功。在不违背道德伦理、江湖道义的前提下,善用人情世故技巧,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并不可耻!





04

常言道:世故终逝而不泯,人情终息而不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情世故。所以人情世故,便是我们行走江湖的法宝利器。

“锋芒太露没饭吃”,这是跌过跟头的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忠告!

凡是立志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遇事不慌不乱,看穿不说穿,当智则智,当愚则愚。必要时,还要装一装“低能儿”,做一做“糊涂人”,“外拙而内巧”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