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如何解讀,你喜歡哪種解讀方式?-星火詩集的回答-悟空問答

清如靜如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

國學的分類方法其一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經”是指古代經典,“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

另一種是按內容屬性分類,開始分為三類: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及辭章之學。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作的,就是文學,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

國學經典是中國五千年曆史沉積下來的精華。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可是多數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但是,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但無論怎麼變化,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或華夏。也就是說,國學應當是中國或華夏曆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侷限於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併列之一家學說。

國學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基礎。

國學經典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典範意義和經久價值的優秀著作,它們在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中,對於其文化思想的產生與指向、思維理念的價值標準與判斷、民族精神的培育與凝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國學經典的解讀,一方面是要進一步挖掘這些經典著作中所呈現的形象、使用的表達、內涵及精神等等,研究他們的民族特性;另一方面是為了弘揚中國古代優良傳統,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使它成為當下國學經典建設的重要元素。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著中華文化之根。

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學習國學經典 感受智慧之光。國學博大精深,國學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們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樑.我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

1.學習國學,可以提高素養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頗多,如何剋制貪慾,就要靠平常多學、多思,以史為鑑,以人為鏡,雖不一定能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接濟天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不是玩笑話,是一個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身為中國人最幸運的不過擁有祖輩聖賢們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這些經過千百年的印證的人生的體會,為人處事的道理,學習知識的方法甚至是細緻入微的生活感悟,我們的祖先從不吝於賜教,早就傾囊相授了。

2.學習國學,必須取其精華

現代人學國學最重要的是明白為什麼而學?有人學《周易》是為了看風水,學道家是為了練氣功,中國自古以來興盛的是術,寂寞的是道。四書五經在古代是歷朝君王假以利用統治臣民的工具,有許多觀點論述不附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多思考,以社會發展進步的眼光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例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統治者藉此標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個人威信,以愚弄百姓,達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統治效果.現今社會雖也應“以德為政”,但我認為這“德”應是“良法”,“法制”才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眾民擁之”。

3.學習國學,結合中西方文化對照借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著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縱觀世界文明史,我們同樣也可有所領悟.例如,數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類千古永恆的目標―“奧林匹亞”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產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們正為“儒學治國”“政道治術”時,印度有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流傳至今;西方有了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大的哲學家。

因此,我們學習國學更應跳出關係圈,以國學的精華養成處世為人之道,以寬闊的胸襟,求實的態度,樹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裡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讚歌――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古典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對我國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橫貫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學,鑄就了華夏民族贍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學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範疇,閃爍著中華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國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學,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它能穿透深邃的歷史時空,和我們的心靈相遇,相勵、相慰,猶如世代相傳的火種,點亮近代相承的人們的智慧和情感之燈。

打開古典文學,你就猶如進入了知識的寶店,讓你大開眼界,讓你如飢似渴,讓你得到一把把開啟智慧的鑰匙,空虛、無聊、浮淺、驕躁將遠你而去,你的精神將得到大的昇華.從國學中你可知道如何勵志、勵煉、學習、生活、審美、健身、醫療等.古典文學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國學,受益仍是匪淺.老子的道德經能夠培養我們的哲學思想,增強自身的修養.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導著我們的學習、生活,是做為人的道德準則.而孫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深得中外軍事、經濟、史學家的青睞.司馬遷《史記》不僅記敘了中華文明史,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經史子集的經典輔導教材並不缺乏,國學叢書、經典文叢類的書籍以各種各樣的包裝形式存在於市場。但是,國學經典的解讀的關鍵在於“解讀”。解讀不僅僅是對字、詞、義進行詮釋,更主要的是挖掘出其當代的人文涵義與價值。現代文史哲學科裡也涉及到經典,但只是把經典分派在各學科的概論體系之下。因此,國學經典解讀應注重以國學的精神與方法去解讀,彰顯國學教育的特點。具體而言,即追求國學的通貫性和人文性。通貫性即貫徹義理、文章與考據融為一體的精神,打通現代文史哲三科的中間環節;人文性即立足於當代人文視野,發掘出經典中“通古今之變”的人文蘊涵。國學教育應該普及,但普及不等於媚俗和娛樂。更不能因為娛樂化和低水平的重複,而導致儒學傳統中所反對的“曲學阿世”,即為了媚世而歪曲學術,這也是國學普及過程中致命的弊害。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解讀應堅持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會為了娛樂大眾、增加發行量而降低學術水準。

中國古代一直有讀經的傳統,意在從經典入手來對人進行教育。經典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也可以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得到創造性的繼承與更新。對於經典的解讀、闡釋與辨析,是對文化創新、理論創新能力的激活,國學的生命力也在這種創新中生生不息,走向未來。在國學教育中,這種經典的研讀、闡釋與辨析,是最緊要的門徑之一。傳統經典教育與現代教育可以相得益彰,和諧相生。

目前,國學輔導書目雖然俯拾皆是,但在中國傳統學術意義上對經典進行解釋的高端國學教材依然是匱乏的。在中國傳統學術中,一代有一代之解釋。例如漢代的“毛詩注”,就是《詩經》的權威註釋版本。它不僅是字詞的註釋,而且代表了漢代人對於《詩經》的理解,即“美刺比興”。又如宋代朱熹的《詩集傳》,代表了宋學對《詩經》的理解,關注“天理人慾之辨”,又與毛詩的“美刺比興”不同。這種具有劃時代意義、代表一代學術精神的經典解讀和註釋,現在還是比較缺乏的。高端的經典解讀既要傳承古代,同時又要體現時代的學術精神。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新經學”的觀點與構想,思索如何通過對經典的註釋,把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

如何面向大眾,兼顧國學的普及和教學,依然是國學教育面臨的問題。目前很多國學經典解讀的書籍都是普及性的。如何把解讀的水平提高,還有很多問題要探索。娛樂化的普及必然面臨被淘汰、被更新的危機。只有在真正具有學術底蘊的基礎上面向大眾的著作,才能夠長盛不衰。現在比較缺少像朱自清的《經典常談》這樣既深入淺出,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著作。使國學真正深入人心,必須要通過經典的解讀。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經典的高端和低端相結合,讓二者良性互動。

如果一門心思學鑽進儒、釋、道的典籍中去學習的,這樣學,基本上可以說一定是學不會!因為,這些經典經過漫長的歷史階段,已經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埃。這種塵埃包括了兩部分:

第一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同一文字所承載的含義不同了,後人絕大多數都很難理解古文字的含義了。比如,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古人的朱熹、王陽明對於更古老的典籍,就已經不大能理解了。【大學】中親民的“親”字,在他倆那裡就有了截然不同的解釋,而且,我們還沒法最終確定他們中誰對了,還是兩個人都錯了。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孔子時代,這個“親”字是什麼意思,一定是清清楚楚的。就像我們現在有很多網絡用語,在今天我們看來意思是明明確確的,但是,過個一千年、兩千年以後,後人同樣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二部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裡“聰明人”太多,往往對這些典籍有所感悟,一有感悟以後,就會自己的感悟告訴大家。這樣的聰明人往往會成大眾的偶像,他們曾經說過的話,往往就被當做了一種真理般的標準答案。

其實,釋佛已經預見到了一種模式,就是他說過的話會成為後世難以逾越的障礙,後世出現的“聰明人”又會成為更後世的障礙,所以,釋佛說法無定法,世人一旦有了定法就很難在思想認識上繼續突破了,可是不幸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定法出現,成了後世學子的障礙。

這兩個部分的塵埃,已經讓今人遠離了儒釋道的本意、本源、本來。

所以,要學習瞭解國學經典的正確方法。

要能夠深深地扎入。深到什麼程度?要深到能突破文字的表象,因為,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這些古文字在最早的寫作者的意識中,不是文字,而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清楚的“指代物”的,我們要認識這些古漢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必須深深扎入,突破文字,去感知古人意識中的影像!

同時又要能跳出來,站到遠遠的地方去,去縱觀、俯視、透視古人寫這些古漢字的時代背景、生存背景。通俗地說,就是你要在意識中穿越到過去,就像自己生活在那個時代一樣,走進那個時代,走進先賢的內心!還要到古今中外各種宗教、藝術、哲學、科學中,去對比借鑑、觸類旁通。如此,如果運氣好、機緣到,也許我們方能略窺視一二,純粹用古文字解釋古文字,只能起到兩種作用,第一,讓你覺得解釋的人利害,第二,你暈了。

同時還應注意,在國學經典學習方面,解讀不能替代原著。

于丹的《〈論語〉心得》與《〈莊子〉心得》兩本書很受讀者歡迎,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讀者更應該感謝的,可能不是這兩本心得,而是兩位先賢——孔子和莊子。沒有他們,“心得”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依託。

在讀《〈莊子〉心得》的時候,我的眼裡出現的不是莊子,更多的時候卻是解讀者于丹。于丹的“心得”當然不只是一種調味,它也是一種新的催生,為讀者打開一扇理解莊子的大門。從這扇大門能否抵達真正的莊子,一時還不能斷言,但有一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心得”的力不能及之處,《莊子》、《論語》的原著卻可以幫助我們到達。

可現實問題是,又有多少人還願意去接觸《莊子》與《論語》?知識越來越龐雜,讀書人則似乎越來越懶惰,捨本逐末成了流行的讀書觀,各種各樣的解讀本深受歡迎,而對於原著卻敬而遠之。這裡當然不是說解讀經典不好,而是說,我們應該通過各類解讀書,不斷逼近原著。如果我們把于丹的“心得”當作通往原著文化的橋樑,從中走過去,繼續探索,前面或許會出現廣袤的原野和浩渺的湖泊;反之,如果我們把“心得”完全當作聖人之道,甚至用閱讀“心得”來替代閱讀經典,那麼我們的文化資源,我們的想象力、理解力,只怕不是越來越豐富,而是越來越萎縮。

後人的“心得”與解讀,代表的是解讀者的欣賞能力與認知水平。他們也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但是不可能代替巨人來思想。也即是說,再精妙的心得,畢竟看到的也只會是鉅著的一個側影,並且勢必打上解讀者的感情烙印——它可以成為邁向名著的階梯與索道,卻不能等而替之。倘如此,便是讀者的懶惰與無知。

就莊子而言,我喜歡他那無羈無絆的精神優遊,汪洋恣肆的驚人文采。莊子的逍遙是超越自我的逍遙,莊子的內心非常的明澈,非常的空曠。對於這樣一位哲人、聖人,不是一部“心得”盡能詮釋的。讀一讀莊子吧,讀一讀他的《齊物論》、《逍遙遊》,你也許會發覺,我們還沒有認識真正的莊子。

談到對國學的觀察、思考和認識,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執行會長鄧衛東提出了嶄新的國學觀,對理解國學的概念、把握國學的定義,提供了嶄新的角度視野。鄧衛東認為:

1、國學,首先是自然國學。國學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國學是一陰一陽謂之道,國學是天地根是天長地久是天尊地卑,國學是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段話引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意思是國學追根溯源源於“道”。這個說法雖然看似空洞,但並不影響是正確的,因為世間萬事萬物均源於“道”,這“萬事萬物”包括國學,這段話基本可引用到方方面面)。國學是生生謂易生生不息是綿綿若存,國學是自然是客觀,是偉大的規律,是永恆的真理。在很多人為歸儒歸釋歸道以及國學與馬克思主義等等問題糾結紛爭的今天,迴歸到最初最基礎的面貌去認識國學,有著更加清醒而緊迫的現實意義。

2、國學,其次是生命國學。國學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引自孔子的自我報告),國學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國學是油鹽醬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是成人成才成聖成賢,是成長成功成熟大成。在“全民投機”的時代,在機會主義氾濫的今天,生命國學有可能讓我們更加真實而幸福。(國學是生命國學,何謂生命?生命具有三個基本特性:“發生、存續、消亡” )

3、國學,再其次是家庭國學。國學是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這句話引自《大學》),國學是家和萬事興家興財源旺,國學是人的身心落地生根的根據地,是在高壓環境下不竭的動力加油站,是在充滿了誘惑的社會里面的指南針定海神針,是在劇烈變化的時代裡面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在強調個性解放以及民族創新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強調家庭、家族、國家、人類一家、地球一家、宇宙一家的家庭國學觀念。

4、國學,還是公益國學。國學就是《易經·繫辭》裡面講的公益:周乎萬物道濟天下。國學就是《論語·雍也》裡面講的公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國學就是《老子》裡面講的公益: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國學就是《禮記·孔子閒居》裡面講的公益: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國學就是《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裡面講的公益: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國學就是《孟子·梁惠王下》裡面講的公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國學就是《張子全集·近思錄》裡面講的公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國學就是《岳陽樓記》裡面講的公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國學就是魯迅的《自題小像》裡面講的關於:我以我血薦軒轅。國學就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講的公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國學就是最大化的利益天地利益父母利益眾生利益萬物利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市場經濟商品社會的今天,在權錢和慾望湧動的今天,高揚公益國學的旗幟,絕對不僅僅只是一種象徵。

5、國學,不僅僅是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先進文化,不僅僅是時尚文化;也不僅僅是自然國學,不僅僅是生命國學,不僅僅是家庭國學,不僅僅是公益國學;國學更是一種起源於原始太初而傳承於歷史現實的活著的正在繼續的中正文明、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是中華母親的乳汁,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是中國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今天,老百姓國學仁為己任任重道遠。








星火詩集


關於如何解讀國學經典的問題,簡單說一下個人意見。說兩點:

第一,基本要求:誦讀、讀懂,包括字詞句的理解。如《大學》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先弄明白字詞含義:

1、大學:是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8歲上小學學灑掃、應對、禮樂等,15歲上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

2、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揚之義。第二個明,形容詞,高尚光明之義。明明德,就是發揚光輝的品德。

3、親民,親近人民。也有人釋為新民,引導教化人民棄舊因新,棄惡揚善。

4、止於,處在。

再要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明白句子的意思。

誦讀特別重要,要讀準字音,讀出句逗,讀出主次,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意蘊。

句子的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或引導)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第二,較高要求:弄清結構,挖掘主題,品味用詞,理清淵源,探索踐行。

還是以《大學》第一句為例。這一句是全文的綱,一共三個方面: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全文就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述。這三個方面並不是並列的關係,而是又相互聯繫,又逐層深入的遞進關係。這三個方面是全體學人努力的目標。從思想內容上,繼承了孔子仁政學說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旨在張揚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學和聖王的治政之道。

就說這些吧。


胡老師說道


要以經解經,經史合參的方法解讀。

1.解讀經典難度之大

要知道,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動不動就上百年,上千年。且不說經典變動與否,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變化我們就很難解決。

比如,一本《老子》(道德經),李家註解就是李老子,王家註解就是王老子,侯家註解就是侯……殊不知,老子看了要笑掉大牙的。我就隨意說了五千多字,引來後人們不下萬字的註解!

所以說,我們確實很難還原國學經典的原義。我們只能無限的去接近國學經典的原義。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儘可能的還原國學經典的原義呢?

2.以經解經

淵回認為以經解經這個方法,雖然稱不上完美。但,確實是現有解讀國學經典方法中,最能還原經書原義的方法了。

我們還拿《道德經》(老子)來舉例子。《道德經》開篇點題,“道可道,非常道”。就這一個“道”字,你就沒辦法解決。

有人說去查古漢語字典啊!對,可以去查字典。但是,誰能保證古漢語字典裡解釋的道字,就是老子要表達的含義呢?

所以說,還是以經解經的。殊不知,“道”字的含義,在《道德經》後面老子又專門解釋過,大家一般都給忽略了!

3.經史合參

除了以經解經,經史合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僅僅是古文典籍,任何書籍思想都有一定得歷史文化背景。一旦脫離了,那個歷史文化背景。要準確理解書中的含義就非常困難,甚至會造成偏差。

這點我們也要尤為注意!閱讀任何書籍,都不能忽略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李淵回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