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文人墨客特別多?與政治有關嗎?-麥穗日記的回答-悟空問答

劉樹徵律師


宋朝文人墨客特別多,與國家政治政策密切相關,但政治卻不是影響文學發展的唯一要素,宋朝文人之多、文學之盛也與國家文化的繁榮、開明的文化環境、工業的發達、教育的重視等有關。

重文抑武的國策

公元960年,唐朝末年,趙匡胤利用手中的兵權,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在這之後的20多年裡,宋朝賢后平定後蜀、南唐、北漢等割據的政權,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基本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鑑於唐朝的藩鎮教訓,不再以武官為首保衛王朝,而是採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在宋太祖趙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他就用”杯酒釋兵權“的妙計,解除了禁兵統帥石守信的兵權,冊封他們為節度使,以根除這些重要的將領格局叛亂的可能性。而且,宋太祖採用文人治國的方式,當時的宰相、樞密使等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總理和國防部部長都是由文人擔任的,這些文人多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國家重臣。宋真宗時的晏殊、宋仁宗時的歐陽修、范仲淹等文人騷客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入官,可見宋朝當時對文人的重視。

宋朝有著高度繁榮的文化,文化的興盛對詩文的發展影響非常大,這也就導致宋代的文人墨客很多,其中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七位出自宋朝,可見宋朝文人墨客數量之多。

宋史學家張邦煒先生對宋朝的評價是“積貧積弱”,而對漢朝、唐朝的評價卻是“盛世繁華”,這樣一個評價也是多從宋朝在武功上的表現,遠遠不如漢唐,但若問及宋朝文化的繁榮,卻是沒幾個朝代相比。

程朱理學影響宋朝文學發展

理學思想是以朱熹、程穎為代表的士大夫,主張孔子的儒家思想,採用中庸之道治國。宋朝的社會生活比較自由,當時的文學風氣也比較的活潑,即使是詩詞中多豔詞的歐陽修都能得到晏殊的賞識,讓其以榜眼的的身份入朝為官,足以見得宋朝對詩詞歌賦的重視。

據傳,宋仁宗時,很喜歡一個文人的詩詞歌賦,其文章大多針砭時弊,對宋朝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而且也有很多的朝廷官員舉薦,但是後來得知這位文人主張推翻孔子的思想。仁宗和官員們聽聞此事,便打消了封其為官的想法,任由其在社會上寫寫文章,發發牢騷。

這一案例,也能看出宋朝對程朱理學的重視。

開明的文化環境

宋朝主張仁愛治國,這與宋太祖在建立宋朝之初所立的誓言有關。建國之初,宋太祖攜子嗣在宗廟立下誓約,告誡子孫,不得誅殺上書言事的人,在這個誓約的約束下,宋王朝的文臣庶民嘴上議論國政,哪怕出言不遜,一般來說是不用擔心被砍頭的,一旦有這樣一個保障,敢於直諫的人就多了起來。

蘇轍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輕氣盛的時候,在科舉考試的策論中,才敢批評宋仁宗“好色“。稱其:

宮中貴妃已至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

而宋仁宗閱卷後,不知是不是很生氣,但他不能將蘇轍抓起來治罪,還得承認蘇轍說得好,授予他官職。兩宋三百餘年,除了一二例外,確實極少有士大夫因為上書言事、發表議論而被朝廷羞辱、殺戮。

反觀明清時期,受“文字獄”牽連而被皇帝砍腦袋的人,可是數以萬計的。

文以載道盛行,文人寄情於詩文

宋代的文人作為朝堂上的官員,他們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十分注重詩文的教化功能,中國愛國詩詞來源於宋朝,提及愛國詩人,我們都能想到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中為國盡忠的決心,也能看到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至死不渝,更有岳飛懷著對民族的深仇大恨寫成的《滿江紅》。

宋朝一直強調文人把自己對社會的見解寫入詩詞,被世人所知,並且表示自己對國家政事的關切。這一點也是繼承了唐代白居易、杜甫對民生疾苦的擔憂,如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寫道: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王安石用李商隱的“商女不知亡國恨”典故,來警戒當今的皇室時刻不能過於崇尚繁榮,而是要關注民生疾苦,天下蒼生方為正道。

印刷業和教育業空前繁榮

中國的印刷術發明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宋代公私科書業十分興盛,這說明在宋初印刷書籍不僅僅是歸屬朝廷所有,很多商人也可以印刷書籍,這種情況下導致宋朝的書籍流通範圍十分廣闊,且不說官員家藏書之多,可能私人藏書上萬卷。

最近的熱播劇《清平樂》中,劇中很多人拿的書皆為印刷體,很多人以為是劇組不用心,露了馬腳,卻沒想到宋代印刷體的繁榮,宮中富貴,豈有不緊跟時代步伐的道理?

此外,宋代的教育業十分的發達,大到國家,小到縣級,不論多麼不起眼的地方,都可有辦立書院、學校等,國家推行讀書政策,私人也願意去辦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就是私人所辦,南宋理學家朱熹後來又對白鹿洞書院做了教規,借鑑書院的規模和辦學特點,該書院影響後世百年,享譽海內外。

宋朝文人墨客之多,是宋朝對文人重視的結果,宋朝皇帝主張中庸之道,以仁對人,文化環境十分開明,朝廷鼓勵大力發展工商業,印刷業繁榮,教育業發達,這些因素都是宋代文人墨客增多的原因。



麥穗日記


宋朝的文人墨客多,確實與政治有關。\r

這首先要從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說起。趙匡胤原來是後周的禁軍軍官,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奪得後周政權。五代時期,武將犯上作亂奪權的情況特別多,他自己也是武將兵變起家,所以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於是壓制武將,重視文臣,文臣代替武將之職掌握軍隊。文人地位獲得大幅度提高。\r

1. 統治者重視。宋真宗就親自寫過一個《勵學篇》,“勵學”就是鼓勵學習這倆字。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他在《勵學篇》裡寫的。另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也是出自北宋的一位詩人,叫汪洙。從這些詩句裡面我們就能看出來,當時社會上可以說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讀書。上有所好,下必效焉。\r

2. 宋代的出版業突飛猛進,逐漸商業化。宋代畢昇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地推進了出版事業的發展。印刷出版開始商業化,書籍也開始普及。著作物遍及於當時所有各個知識部門。宋代出書數量之多,超過以往歷代。\r

3. 宋代的科舉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善,也更加公平。科舉考試始於唐朝,但是制度上有較多的弊端,如試卷不匿名,考官也沒有迴避制度,用的是推薦跟選拔相結合的方式。這樣人為的因素比較多,老百姓沒有關係、沒靠山,就很難考中。比如我們熟悉的大詩人王維,他到了長安趕考,第一年沒有考中,後來找到了玉真公主這條路,玉真公主是玄宗的妹妹,兄妹倆感情比較好。於是經過玉真公主的遊說,第二年王維就中了狀元,當然王維的詩也確實寫得好。宋代呢,對科舉制度做了大幅度的改革,比如說實行“迴避”制,跟考官有親戚關係的另設考場,叫做“別試”;試卷要“糊名”,糊是糊牆的糊,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貫、家庭情況等一律密封起來;還有“鎖院”制,也就是考官得到任命,一進考場立馬鎖門不讓出去,任何人也不許見。這些措施就最大程度的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沒有後臺的老百姓也願意參加了。\r

4. 科舉制度的完善又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宋代有各種類型的學校,不僅有專供貴族、官僚子弟就讀的國子監、太學、宮學,也有錄取面很廣的地方州縣學校。\r

綜上所述,宋朝的文人墨客才會特別多。





黑雲卷


宋代文人墨客特別多,創造的文化燦爛輝煌,肯定由當時寬鬆的政治環境有關。


宋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非常燦爛的,文人墨客輩出,唐宋八大家就有三蘇、歐陽修、曾鞏等六位,出了一個歷史上文化全才蘇東坡,繪畫有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書法“宋四家”等,理學家朱熹、二程等,藝術品有宋瓷……現在的很多學者被公認已經達到了中國史上的巔峰!縱觀能創造出燦爛文化的春秋戰國、唐朝等來看,都是當時有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沒有發生過文字獄或者出臺禁錮文化發展的政策。

首先,政治相對統一。結束了唐末五代十國諸侯割據、王朝更代的混亂局面,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相對統一的封建皇朝。


第二,重文抑武。宋朝從太祖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改革財賦制度,開啟了仁治天下,宋太祖立下的規矩就有“不殺言事士大夫”這一條,所以宋朝一般不殺文人。這樣寬鬆的政治氛圍使宋代成為了一個群星薈萃的朝代,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朱熹、李清照、辛棄疾、文天祥等一大批在中國乃至在世界史中光彩奪目中的人物紛紛出現。


第三,政治比較穩定。宋朝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較好地解決了傳位制度,文人治國,政治比較穩定,沒有女人干政、宦官之亂、外戚當政,皇位傳續較為穩定,甚至出現了三代皇帝禪讓的情況。

當然,宋朝文化燦爛當然不僅有政治的原因,還有經濟的文化,活字印刷的發明等等,但與政治肯定有關。


@南山悠然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