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通過腮提取水中的氧氣,有沒有人發明一種和腮原理一樣的人造“腮”讓人類生活在水裡?-小宇堂的回答-悟空問答

forgetww


答案是有人企圖眾籌一個這樣的設備,潛水愛好者歡呼雀躍,積極籌款,但是似乎此創意不被專家看好……

從幾年前的一個眾籌項目說起

2016年一個叫Triton的項目曾經以下面的這個人工腮設計在Indiegogo進行眾籌,幾天內就籌到了70萬刀。媒體們於是迫不及待地以半科幻的方式為我們展示了這個設計。

上圖:人工腮外觀設計,像是兩個把手,但那實際上是腮的功能性部分,水將進入把手內的空隙。

上圖:人工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孔徑小於水分子的材質,將水中的氧氣從水中分離出來。據說韓國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這種材質。

上圖:人工腮內部的機電設計。電池倉和壓縮泵將水壓入人工腮結構。

但是……

有媒體糾集了一批專家對此項目進行討論,共識是:Triton面臨著電池設計、高壓存儲和過濾方面的“硬傷”,這些問題可能在未來幾十年都無法解決。

Triton被認為是一種投機炒作。 天然鰓之所以能夠有效工作實際上是因為幾乎所有帶鰓的動物都是冷血動物,它們需要的氧氣比相同大小的溫血動物要少得多。因此,人造腮需要極大的效率跟水體進行氣體交換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這一點在工程上和可行性上對設計原理、適用性和製造技術都是巨大的挑戰。

上圖:魚類腮的工作原理。在溶氧量低於1%的水中,魚鰓的氧氣交換效率其實不低。

我們來算一下

  • 使用標準的氧氣溶解度表,可以得出處於海平面的淡水在室溫(68℉)下含有約9.1毫克/升的氧氣,就是.0091克。

  • 人類成年人在休息時每天(保守地)將使用617克氧氣,約合每分鐘0.42克。但這個數字變化很大,取決於個人的新陳代謝、體型、運動等等。但是對於這種情況,如果將.42除以.0091,則將得到大約46.1。 這是人工腮支持人生存的最小的過濾水量。
  • 而要獲得較好的功能體驗,前述的人工腮每分鐘必須要過濾45至90升水的水(就是45-90公斤),而且這僅僅是滿足人的靜息代謝。如果要動起來,這個水量還要翻倍。
  • 裝備了全閉路循環呼吸器的普通潛水員在游泳時每分鐘需要1.5升氧氣,在休息時每分鐘需要0.64升氧氣。因此,每分鐘至少需要192升的海水,而且該系統在缺氧水中不起作用,這裡計算還是基於藻類豐富的熱帶地區的海水,其每升水含有5-8毫克的氧氣。

上圖:肺泡是如何浪費氧氣的——21%進,15%出,只吸收了6%左右。肺泡的氧氣交換效率低於腮,因為大氣中的氧氣濃度遠高於水中溶解的氧氣,這“慣壞”了陸生動物們。



人類肺泡對氧氣的低利用率也是人造腮的挑戰,花費大量成本過濾得來的氧氣,確因為人的肺不能吸收而必須呼出。人造腮必須要回收這些氧氣,這需要不同於從水中過濾氧氣的機制,這給人造腮帶來了設計和製造複雜度。

總結

人類作為高需氧量高代謝率的溫血動物要靠腮生活在水中有諸多挑戰,從目前的科技水平看不到解決之道。


小宇堂


魚通過腮提取水中的氧氣,有沒有人發明一種和腮原理一樣的人造“腮”讓人類生活在水裡?

天上飛和水裡遊是人類的夢想,儘管我們都實現了,但並不能做到“自由”,因為還被束縛在各種條件中,當然翼裝飛行算一種,但這是屬於勇敢者的遊戲!水裡遊呢?能像魚兒一樣自由游來游去嗎?

當然水中自由的條件呼吸是少不了的,一般的情況就是帶上輕裝潛水具,然後背上壓縮空氣瓶進行水下活動!但事實上魚兒在水裡是可以自由呼吸的,因為水中有溶解氧,而魚的血液與氧氣交換的“肺”就是它的鰓,維持它生命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我殺魚時必須清理的那部分!

硬骨魚的鰓和人類的肺功能是一樣的,水流從魚的口部進入有魚鰓流出的時候水流與血流方向相反,逆流交換將二氧化碳帶走,水流中溶解氧則通過交換進入血液循環到魚全身!在2016年時有個叫Triton的眾籌項目,目的就是製造出一個能在水下自由呼吸的人工鰓,因為人體不可能改變自身血液中氧的交換方式,因此人工鰓和魚鰓在具體功能上還是很大區別的!

因為人類仍然用肺交換氧氣與二氧化碳,所以人工鰓必須從將水中的溶解氧提取成氣體狀態,然後儲存供人類呼吸!那麼這個人工鰓需要多大的氧氣供應量呢?一個成年人在休息狀態大約每天消耗約600-800g,這個數值差異會很大,跟體型新陳代謝以跟人體狀態影響都很大,不過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水中的溶解氧比例大約為0.0091克/升

那麼一個成年人每分鐘需要消耗約:0.417克

需要過濾總共約:45.8L水才能得到人類維持最低活動需要呼吸的下限!

這這明顯就是一個水泵了,而如果要得到比較好的體驗,那麼其所需要的呼吸量會大大增加,我們並不擔心這個腮達不到要求,但這個電池實在夠嗆,因為從圖示的比例看起來,電池容量不可能太大,也許僅能維持部分時間,但這僅僅是數學計算而已,而水中的溶解氧並不均勻,看起來似乎還要掛上一個壓縮空氣瓶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這樣就解決所有問題了嗎?並沒有!

1.純氧中毒!另一個問題是從水裡溶解氧中提取的屬於純氧,人長時間呼吸純氧會造成氧中毒,如果要按比例加入氮氣的話必須要用一個壓縮氣瓶!

2.維持比較低壓力的純氧呼吸時間可以堅持更久一些,但即使實現也需要限制使用時間,說到這裡大家也許會發現一個問題,即如果要自由自在的水下工作,那麼可能要帶上一個壓縮氣瓶補充氮氣

3.而氮氣呼吸並不能在水下太深,30M水下氮氣呼吸超過1小時即有可能產生麻醉作用,因此如果要更深的話必須攜帶氦氣瓶補充!

您是不是有一種問題層出不窮的感覺?畢竟人的身體結構適合在一個大氣壓中工作與生活,水下高壓環境下我們人類並不是太適應,如果要強行要在水下工作的話,那麼請安規程來,畢竟身體健康還是第一位!

因此Triton的眾籌項目要獲得成功非常困難,即使實現也存在各種各樣的限制,當然噱頭還是不錯的,比如短時間的淺水下游玩那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其實還不如設計一套高壓微型潛水裝具,能堅持個十幾分鍾也就差不多了,成本低,見效快,攜帶方便!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在所有魚類的特性中,水下呼吸的能力是人類最羨慕的,魚類水下呼吸是通過鰓完成的,水通過鰓部時進行氣體交換。而人工鰓是一種未經證實的概念裝置,能讓人類從周圍的水中吸收氧氣,目前仍屬於科幻小說的範疇,只是一種推測性的技術,還沒有變成現實。

人工鰓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大小。幾乎所有有鰓的動物都是冷血動物,新陳代謝較慢,所以它們比同樣大小的恆溫動物需要更少的氧氣。因為人類是溫血動物,新陳代謝旺盛,所以需要更多的氧氣。一升空氣中含有200毫升的氧氣,但是每升水只有5毫升左右的氧氣。因此即使一個人佩戴的人造鰓效率高達100%,人工鰓每分鐘也必須處理100-200升的水,才能保證在水中的氧氣需求。這意味著,以目前的技術,一個可以提取一個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氣的人工鰓裝置將會有一輛大巴那麼大,這就是為什麼早期的人造鰓的設計特點是在大揹包裡有巨大的葉輪來推動水通過裝置。此外,人工鰓還裝有一臺壓縮機和一個儲氣罐來儲存呼吸的空氣,以及某種調節器把儲存的高壓空氣變成可呼吸的壓力。

能夠在水下自由呼吸而不受重型設備的阻礙是一個共同的夢想,這個概念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世界頂尖科學家和軍事承包商。2016年曾經有一家公司在Indiegogo網站上發起眾籌,聲稱自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鰓換氣器Triton,價格為300美元。發明者聲稱他們的人造鰓技術可以讓使用者在水下呼吸45分鐘,只需通過一個多孔過濾器吸水並從中提取氧分子,項目在短短几天內籌集到70萬美元。不幸的是,這似乎也是一個白日夢,引發了大量的批評和爭議,因為一些科學上不可能的說法而受到抨擊。Triton的發明者隨後取消了他們在Indiegogo上的眾籌活動,退還了所有支持者的資金。

一家名為Like-A-Fish的以色列公司目前也正致力於提高人工鰓的效率,早期他們測試一個原型,該裝置的潛在應用領域將是潛艇和水下棲息地,在這些地方,尺寸不是問題。這個人造鰓原型機使用高速離心機來降低密封室中的海水壓力,讓水中的空氣重新逸回到氣態,釋放儲存到安全氣囊中。然而,這款設備也有它自己的缺點,功率太大太依賴於電池電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