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考上本科,為什麼工資還不如廠裡打工的?


辛辛苦苦考上本科,為什麼工資還不如廠裡打工的?

我們在街頭巷尾和一些大爺大媽嘮家常的時候,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

某某某上學時成績年年第一,考上一個好大學,現在半年換一個工作,畢業這麼多年,一個月掙的錢,還不夠養活自己。

某某某上學時年年倒數,什麼學校也沒有考上,現在人家一年賺幾百萬,成了大老闆。

普通人的思維,往往只會從一個起點A,到達一個終點B,簡單地把A作為造成B結果的原因。

但A是如何走向B的,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有很多的因素影響著這個過程。

簡單分析一下這個問題,老司機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思維方式來分析。

一是以個體,代替普遍,不能把握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的關係。

這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一個並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例,推導出一個“普遍性的規律”。

比如說,不讀書的張二狗成了百萬富翁,年年第一的王大牛大學畢業找工作四處碰壁。

然後得出結論,讀書真的沒用。

從最嚴格的數學統計學來說,我們必須要隨機統計整個群體中的足夠的數量,整體來分析,才能得出基本準確的結論。

那麼,如果我們在中國選擇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中隨機選取幾十萬人,然後把他們事業上取得的成就,和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做一個迴歸分析,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

讀過書的人,很大概率上,比沒讀過書的人,更容易取得事業上的大成就。

這一點,如果我們見識足夠寬廣和深厚,與我們的見聞是匹配的。

這個國家最成功的群體,掌握最豐富的社會資源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在知識上有充沛積累的人群。

如果眼睛裡只看到自己身邊有限的幾個例子,忽視整個世界的真相,就和晉惠帝一樣,會得出“何不食肉糜”的結論。

這除了啟示我們要把握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間的辯證關係,更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視野侷限在一個很小很小的圈子裡,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會更加真實。

二是缺少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

雖然沒讀過書的人是個例,但我們很容易發現,在近幾十年來,在一些前二三十年迅速發展的城市裡,這種沒讀過書的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了。

如果我們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我們就知道,任何一種現象的存在,都是與這種現象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因素息息相關的。

簡而言之,這些人的成功,除了個人的能力之外,可以說,更多的是一個特殊時代的賦予。

從90年代到前幾年前,我們會發現,這個國家到處充滿著暴富的機會。

90年代敢於下海經商的人,很多人已經打下一片江山。

2007年前後,做煤炭、礦產相關的,以前可能只是一個半死不活,吃飯都困難的小煤窯老闆,轉眼間,莫名其妙地資源價格大漲,賺得盆滿缽滿。

還有20006年左右之後,敢於官商勾結,搞房地產的,基本上都暴富了。

2015年前後,敢於做創投,善於忽悠的,很多都忽悠了一大筆錢。

這樣的事例,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在前面的二十年裡,比比皆是。

說一個非常通俗而且很容易理解的例子。

我老家有一位做豆腐的親戚,做了十幾年了,豆腐做得不是很好吃,也不難吃,賺不了幾個錢,但也餓不死。

後來老家附近2007年後開了一家煤礦,工人數量暴增,村子裡就這位親戚會做豆腐,所以承包了礦上所有的豆腐。

那段時間,他賺得很多,每個月的收入,遠遠超過一名公務員的。

我還跟他調侃過,說我在中央機關一個月工資,還沒有他賣豆腐掙得多。

那他賺得多,是因為他精心研究豆腐的做法嗎?還是他的豆腐在市場上打出了品牌和聲譽呢?都不是,是一個獨特時代的賦予。

後來,煤炭企業垮了,工人走了,他再次回到了餓不死,但也賺不多的狀態。

所以,那些不讀書的人,之所以能夠暴富,能夠迅速掌握財富,除了他們自身的能力之外,很重要的是,我們處於一個遍地是金,快速發展的時代。

但從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看,甚至從整個人類歷史上看,近40年經濟的增長,是一種奇蹟,而不是一種常態。

去年去深圳見了一個做金融的朋友,他說,和幾年前相比,賺快錢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其實,在這個奇蹟般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掙到了錢,那些讀了書的人,會發現就業機會很多,每個月掙的錢也不少,只是這種按部就班的工資增長,遠遠比不上那些投機者獲得的收入之高而已。

2015年股市大漲,老司機在股市裡賺了一點錢,買什麼什麼漲,當時就覺得自己能力好牛逼了,還幹什麼公務員,直接辭職做股票就行了。

當然,後來證明這是一個笑話。

所以,我們不要把時代給與的機遇,當成自己的能力

歷史唯物主義,還要求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就是要看長遠。在我們的職業規劃上,也要看長遠。

絕大多數是不具備這種長遠的眼光的。

在工廠打工的藍領工人,確實很多一個月掙得比白領多得多,但是我們很容易就發現,這些藍領工人一開始一個月能掙一萬,十年之後,他可能還是一萬。但一個大學生,一開始可能只能掙三千,但十年後,他可能一個月能掙十萬。

依然還是舉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

我原來上高中有一家米線館,做的米線非常好吃,在一個小店面裡,只有七八張桌子,每天幾乎都爆滿。

若干年之後,我再次去了他家吃米線,老闆還認識我。我發現他家的米線館,依然還是以前那個樣子,除了老闆兩口子老了不少,店面有了一些裝修之外,依然還是七八張桌子,和爆滿的客人。

這是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

如果是我們讀過一些書的人,會考慮,擴大店面,甚至開分店;把米線生產流程標準化,省時省力;甚至還可以搞流程化生產,在淘寶天貓上賣成品;還可以打造品牌,註冊商標。等等。

那為什麼我們能夠具有這種能力呢?

這往往是讀書帶給我們的能力。

讀書能夠全面提升我們的綜合能力,我們能夠對同樣的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從而得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當然,這裡的讀書,並不一定是指在學校裡讀書,混個文憑。

很多藍領工人,從事一個行業,一個技術,最後做成一個企業,一個產業,在其中,他也在不斷地學習、讀書,提升自己。

但很多人,在大學裡學了一籮筐的書,但卻從不會動腦子,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種人,讀到博士,也是個廢物。

讀書這件事情,和在不在學校有一些關係,但不是必然的聯繫。

所以,如果我們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知道,一個本科生,雖然他畢業後一個月只能拿三千塊錢,比掏馬桶一個月一萬多的藍領少得多。

但是這位本科生,我們認為,他讀了這麼多的書,應該具有總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應該能夠在一個行業和領域內,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技巧,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成為一個行業或領域內行家裡手,或者不斷積累和掌握社會資源,在未來,一定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功。

當然了,是應該具有這些能力。

於是,很多人就有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我讀了這麼多的書,似乎沒有以上說的那些能力。

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你沒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