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匱乏是家庭關係的隱形殺手

最近,臺灣電影《陽光普照》獲得2019年金馬獎5項大獎,故事情節暴露出一些家庭人文環境和親子關係的冷漠和扭曲。

電影中的家庭有兩個兒子,爸爸是駕校教練,媽媽是美容院職員,聽話懂事的大兒子阿豪在復讀補習,寄託了全家的希望;二兒子阿和因打架傷人坐牢。爸爸崇尚“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人生信條,把所有的“陽光”都給了大兒子,甚至對外宣稱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卻連看都不想看一眼老二。但是,哥哥需要陰影,弟弟需要陽光。被父愛陽光普照的大兒子跳樓自殺,在邊緣黑暗裡的二兒子卻浪子回頭,出獄後像一股清流注入這個家庭,擔當起家庭走向未來的責任。

情感匱乏是看不見的貧窮

這一家人勤勞而本分,從來不關心情緒,不談論感受,相互之間幾乎沒有話說,誰也不瞭解誰。整個家庭籠罩著一種令人窒息、壓抑的緊張氣氛。爸爸始終也想不明白為何自己家中麻煩不斷,即使在二兒子出獄之後,爸爸也沒有能力和他建立情感鏈接,表達親人的感受。

匱乏,就是缺少。物質匱乏即缺錢的貧窮,情感匱乏也稱為“情緒閹割”,是一個人自行喪失或不被認可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等情緒感受。

自行喪失情緒感受,即當事人已經失去體驗情緒的能力,是情感剝奪;而不被認可情緒感受,是當事人不被允許或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情感壓制。當一個家庭只關心是非、不關心情感的時候,就處於情感匱乏的狀態。

情感匱乏的家庭,互相是“看不見”對方的,家人貌似和諧但死氣沉沉,同居一室卻相距萬里。家人彷彿是冷冰冰的機器,互相之間往往只看見他人的行為,卻看不見他人的內心,誰也不懂誰,誰也不瞭解誰。

情感匱乏,還表現在那些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身上。他們只在意別人的感受、很少考慮自己的感受,總是討好別人、委屈自己。大量“中國式好人”,就具備這種被閹割掉情感的特點。

情感匱乏是家庭關係和家庭幸福的隱形殺手。在情感匱乏的家庭中,情緒感受讓位於道理是非,理性關係取代了感性關係,家庭關係難以為繼,家庭幸福無從談起。情感匱乏往往和物質匱乏一起發生,但並不因物質匱乏的解決而自然消失。也就是說,即使是中產家庭甚至富裕家庭,也存在著大量的情感匱乏現象。

長期以來,情緒和感受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奢侈品。畢竟,關注感受、體驗情緒、經營關係,都是非常耗時耗力的事情。在農耕文明物質匱乏的環境中,謀生是第一位的,放棄情感、追求是非是求生的一種取捨,閹割掉情感,就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求溫飽得生存的掙扎中。

再者,集體主義父母制的文化傳統,主要考量個體的道德和貢獻,而不在乎個體的意志和情感,追求個人意志和情緒感受的人往往難於立足。為了在社會環境中得以生存,人們必須放棄情感,和大家色彩一致,成為道德合格的棋子。

在這樣情感匱乏代代相傳的環境中,情緒感受就成了一些家族文化的缺陷和盲點,情感匱乏成了一種看不見的貧窮。

控制是情感匱乏的表現

二兒子叛逆,不聽話,不上進,不符合爸爸的要求,不受爸爸控制,爸爸為此憤怒不已,不承認有這個兒子,不和兒子溝通,對孩子實施冷暴力。爸爸對大兒子充滿期待,每年都送給他一本寫著“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本子,鞭策孩子努力學習,胸有大志。

父母往往偏愛聽話的好孩子,排斥叛逆的壞孩子。對好孩子的期待、對壞孩子的否定,都是控制的手段,而控制是情感匱乏的表現;不許壞和必須好,都令人窒息。為了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有些父母會以斷絕關係威脅孩子,甚至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來讓子女屈服,甚至子女成家後都不放過。這些控制行為背後的聲音是:你是我的,你要聽我的,你的自我不重要,你的感受不重要。夫妻之間也可能有類似的情況。

臺灣作家三毛40歲才得到父親的第一次讚美,她感慨道:“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三毛在家裡長期不被認可的情感匱乏,可見一斑。

叛逆是擺脫情感匱乏的正當行為

爸爸營造了僵化冷漠、毫無活力的家庭氛圍,唯有暴力又叛逆的二兒子阿和不吃這一套,早戀、坐牢、不求上進,渾身負能量,令爸爸崩潰。而實際上,這是阿和拒絕接受情感閹割、掙扎自救、向爸爸的秩序宣戰的一種方式。甚至可以說,二兒子通過叛逆,保留了這個家庭最後一線生機,並最終修正了父親的錯誤。

很多父母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心有餘悸,殊不知,叛逆看似大逆不道,卻是青春期孩子自然的本能反應,是孩子爭取自我發展空間的必要手段。為了免受成人的干擾,孩子在青春期往往會過分爭取空間來“搭臺唱戲”,完成追求自我、發展為成人的使命。

大量研究表明,叛逆是活力的體現,若給足空間、適當引導,孩子不僅不會走偏,往往還會脫穎而出,有利於順利度過青春期。叛逆還是父母教育方法不當的報警信號,尤其是情感匱乏的家庭,出現激烈的青春期親子衝突,說明這個家庭的人文環境不容樂觀,也說明父母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缺少陰影陽光普照也會傷人

深受爸爸偏愛的大兒子阿豪,是一個正能量滿滿的好孩子,幾乎沒有缺點。這也預示著,他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內心早已經被爸爸殺死了。阿豪在自殺前給女友的短信裡說,他很希望跟動物一樣,在陽光普照時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可是他沒有暗處,只有陽光,正如他的女友說:“他把所有的好都留給別人,忘了留點給自己。”

人性本來善惡共存,正常人既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不可能一直釋放正能量,也不可能一直釋放負能量。讓一個人一直呈現光明,他的內心就會只剩下陰暗;允許一個人呈現陰暗的一面,他反而會更加光明。簡單來說,惡釋放出來了,善就保留下來,一直向善,善很可能枯竭。現實中經常看到,好孩子很痛苦、壞孩子很快樂,沒有人文關懷的道德教育,很難培養出道德高尚的人,反而會培養出表裡不一的偽君子或空心化的好孩子。承認自私,人才能真實鮮活地善待他人;否認自私,人往往虛假偽善暗流湧動。空心化的好孩子,看似完美,往往有攻擊社會或攻擊自己的極端行為,甚至成為新聞裡常見的完美犯罪者和完美自殺者。

家庭的一大功能,就是允許孩子在一定的紅線之內無禮放肆,允許孩子釋放負能量,允許孩子呈現人性之惡,這恰恰是培養孩子擁有健全人格的必經之路。當一個人被善待的時候,他就會表現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而接納情緒允許犯錯,也是善待一個人的重要形式之一。

擺脫情感匱乏路在何方?

大兒子阿豪自殺以後,二兒子阿和提前獲釋,結婚生子,迴歸了家庭,走上了正途。阿和主動推動父子之間達成諒解,改善了家庭關係,激活了家庭情感,爸爸也不再堅守僵化的信條,一家人在光明和陰影交相映襯下,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擺脫情感匱乏的家庭狀態有兩個抓手,一是父母的反思和自我改變,二是孩子的逐漸長大和對抗迴歸。

家庭的情感匱乏是由父母的經驗和認知決定的,孩子小時候只能被動應對,往往無力改變。如果父母的學習能力較強,儘早發現並努力反思,尋求專業幫助,改善情感環境,那麼家庭就會少走彎路。這類反思型父母否定自己也會痛苦,改變自己更不易,但父母如若改變了,那麼親子衝突持續時間縮短,孩子就可以在更好的家庭環境中輕裝啟程了。

如果父母沒有意識或沒有能力主動改變,那麼叛逆(或反思型)的孩子就是唯一的希望了。這至少需要兩個條件:孩子必須在父母的強壓下得以倖免,沒有被馴服;孩子在反抗控制的過程中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孩子,成熟之後有機會自行療愈創傷,原諒父母,擔當起改善家庭關係、改變家族文化的使命。這隻能在孩子長大後發生,往往要經歷激烈的親子衝突及較長時間的陣痛。

人類擁有豐富的情感需求。沒有情感,何談幸福?物質富有隻是手段,情感富有才是目的。家庭既要重視物質追求也要重視情感需要,重視情感匱乏這個家庭關係的隱形殺手,既要解決看得見的貧窮,更要解決看不見的貧窮。只有這樣,勤勞和財富才能真正帶來家庭生活的福祉。

(作者系北京中親聯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7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