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駐村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編者按: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全市駐村幹部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目標,緊盯脫貧攻堅任務,紮根基層,迎難而上,埋頭苦幹,無私奉獻,充分發揮了一線“尖兵”作用,為全市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弘揚先進,激勵全市廣大幹部新時代有新作為,我們開闢專欄,擇優刊登部分駐村幹部先進事蹟,以供大家學習共勉。

用實幹踐行使命擔當

咸陽:駐村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王劍峰,男,1984年9月生,中共黨員,中國銀行總行辦公室中級經理。2018年5月駐淳化縣石橋鎮大槐樹村擔任第一書記。

4月12日,淳化縣石橋鎮大槐樹村第一書記王劍峰召開“四支隊伍”工作例會,部署村集體電商“助力抗疫,‘蘋’安中國”活動的收尾工作。“一個半月的時間,我們為北四縣銷售滯銷蘋果數量已160萬斤,發貨16萬件,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剩下的幾千件貨一定保證質量,做好服務,抓住消費扶貧的機遇,不能鬆勁。咱們要擰成一股繩,在做好電商發展以外,還要確保18棟溫室大棚、3000平方米電商分揀中心、蔬菜交易市場、品令瓜子廠建設、農田灌溉工程等13件實事在年底前做細、做實,落地生根。”王劍峰說。

2018年5月,王劍峰從中國銀行總行來到大槐樹村任第一書記,在兩年的時間裡,累計推動基礎設施扶貧、產業扶貧、民生扶貧、教育扶貧等大小項目近50個,協調投入各類資金和物資1200萬元,惠及貧困群眾2000餘人。把一個人心渙散、生活貧困、村集體經濟空白、基礎設施落後的窮山村,逐步帶入群眾信心高漲、村容村貌整潔、產業融合發展的軌道,發展成為“陝西省脫貧攻堅典型村”。

王劍峰走訪瞭解到63歲的貧困戶老方和妻子都是殘疾人,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窗戶都是用塑料地膜遮擋,就在自己的公眾號上推出了“大槐樹村精準幫扶計劃”欄目,在同事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籌措善款4萬餘元,幫助老方家安裝推拉窗,併為其購置了部分傢俱。截至目前,“大槐樹村精準幫扶計劃”已累計幫扶特困群眾和困難學子43人,累計籌措資金10餘萬元,實實在在地增加了貧困群眾的獲得感。

位於渭北旱腰帶上的大槐樹村,農業生產條件差,群眾基本靠天吃飯。為了徹底解決農業灌溉問題,王劍峰與村“兩委”人員積極申報“引水上塬”灌溉項目,在淳化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總投資220萬元,把200米深的溝底河水輸送引入大槐樹村農田。“目前工程建設已經全部完工,有了水,農田就有了希望,今年村裡9戶農戶已自發建設了18棟日光溫室大棚,這就是農民幹事心勁最明顯的變化。”村支書楊新旺激動地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大槐樹村種植有蘋果、櫻桃、葡萄、油桃、花椒、核桃等多種經濟作物,但由於產業規模分散、管理粗放,村民很難富裕。王劍峰與村“兩委”人員及種植大戶共同謀劃,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積極尋找客戶、對接市場。目前,認養農業已經落地,並在2019年取得了不錯的收益,65戶農戶畝均增收500元;瓜子、花椒加工廠即將落地;村集體電商已實現銷售額1400萬元,村集體收入達100萬元。

“我現在緊迫感越來越強,總感覺時間不夠用,2019年的17件實事,我們幹成了15件,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我們要把承諾村民的13件實事繼續抓好,不能滿足於脫貧,更要紮紮實實地銜接起鄉村振興。”王劍峰說。

青春閃耀脫貧路

咸陽:駐村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潘峰,男,1985年9月生,中共黨員,咸陽市財政事務中心科員。2017年6月駐永壽縣馬坊鎮白社村擔任第一書記。

白社村位於永壽縣東南15公里處,全村351戶95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315人。因地勢偏遠,信息閉塞和交通不便,成為永壽縣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7年,市財政局財政監督處潘峰同志主動請纓去扶貧,三年來,他不負重託,勇挑脫貧攻堅重任,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抓產業促增收,使原本貧窮落後的白社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白社村地處永壽旱塬,沒有主導產業,群眾以種植小麥維持生計。面對村上產業“空殼”的現狀,潘峰邀請省市專家到村“把脈問診”,結合該村海拔高、光照長、三面環溝無汙染的自然優勢,他在專家的建議下提出建設“村級光伏發電站”的設想,通過走訪調研,座談了解,他認為通過一家一戶的“單幹”模式很難發展,於是提出了建立村集體公司,將23戶貧困戶納入公司作股東,經過艱辛努力,投資近80萬元的100千瓦光伏發電站在他駐村半年後成功建成併網,實現了永壽縣村級光伏發電站“零”的突破。截至今年3月底,該電站累計發電29萬千瓦時,收益24.6萬元,為村集體帶來12萬元的收入,每年為加入公司的貧困戶分紅1800元。

白社村基礎設施比較落後,2018年7月,潘峰到永壽縣城開會,正巧遇上縣城街道升級改造,一堆堆淘汰的滲水磚擺在路邊。他忽然想到村上正在搞建設,如果能把這些磚運回村上再利用,既能節省資金又能減少浪費。盤算著,走進了主管部門領導的辦公室,說明了來意,領導被他的執著所感動,答應把淘汰的滲水磚免費送給白社村。他算了一筆賬:“1塊新磚運到村上要花1.7元,1塊淘汰磚只需0.5元的成本。除去運費,近3萬塊淘汰磚就給村上節省了幾萬元。”不僅僅是磚頭,就連水渠上的水泥蓋板,也是發動群眾動手製作的。還積極爭取資金,為村上安裝太陽能路燈,解決了群眾夜間出行難問題。潘峰就這樣從細微處入手,精打細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2018年7月,聽說特困群眾王乃平17歲的女兒王冬娟決定輟學外出打工時,潘峰多次去王乃平家做思想工作,並幫助其聯繫學校,讓她繼續唸書。他對王冬娟說:“我在雲南山裡長大,深知學習對農村孩子的重要性,你儘管去讀書,學費、生活費都包在我身上。”他為王冬娟申請了學費減免和相關資助,幫助解決了學費問題。此外,他號召單位幹部職工捐款,設立了“大學生獎學基金”,對村上當年考上大學的學生按照一本3000元、二本2000元、大專1000元的標準進行獎勵。協調村光伏公司,從集體股份收入裡,拿出部分資金,在周邊5個村子共用的張家塬小學設立了“扶貧勵志獎學金”,對全校品學兼優但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獎勵,鼓勵他們通過學習改變命運,逐漸阻斷貧困代際相傳。

群眾的事是天大的事

咸陽:駐村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宋志奇,男,1972年4月生,中共黨員,禮泉縣城市管理監察大隊副隊長,2017年3月駐禮泉縣南坊鎮東南村擔任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

禮泉縣南坊鎮東南村地處禮泉縣北部旱腰帶地區,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種植品種老化,信息匱乏,建檔立卡貧困戶168人,全村人均年收入僅有3700元……這是上任第一天,呈現在宋志奇眼前的一幅“貧困圖”。

面對這樣的村情,3年多來,宋志奇走街串巷、調查摸底、建檔立卡,瞭解具體村情,一支筆、一個本就成了他的標配,現在每家每戶的情況他都瞭如指掌。多次奔走於縣扶貧、交通等部門,帶領工作隊和村兩委人員跑資金、跑項目,投資290萬元,完成了2條1.5公里的通村主幹道和4.6公里的街道硬化工程;投資2萬元安裝路燈146盞;爭取資金10萬元砌築排水溝1公里左右;完成全村危房改造15戶,實現了全村自來水通戶全覆蓋;組建了愛心工作站,為貧困戶累計發放衣服300餘件。“自宋志奇擔任我們村的第一書記後,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東南村村主任董海庫說。

宋志奇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東南村的現狀。經他奔走聯繫,陝果基地集團入駐東南村,東南村千畝扶貧產業園已正式開建。2019年伊始,東南村利用群眾土地入股方式流轉土地500畝,栽植了“秦脆”等6個新品種蘋果,預計帶動貧困戶30餘戶共計120餘人增收,實現年人均分紅500元左右。

患病和殘疾是造成貧困的兩大主因。2018年,村民柴仁發乾農活時不小心摔斷左腿,宋志奇得知後第一時間把柴仁發送到醫院醫治,並妥善解決了柴仁發的醫療費用問題。後來,柴仁發病情惡化,需要截肢。“當我得知要截肢後,想到自己家裡沒有錢,根本支付不了昂貴的醫療費,我就偷偷回了家,宋書記知道後,又讓人把我送到市第一人民醫院。他把自己的工資卡交給醫院,還留了四萬多塊錢讓我治病,康復出院後,宋書記又聯繫省殘聯免費為我安裝了假肢。”柴仁發眼含熱淚,哽咽著說。如今的柴仁發不僅能夠正常生活,還和妻子養了數十隻羊,發展了產業,生活逐漸變好。

“在我來到東南村後,我挨家挨戶瞭解群眾的生活情況和實際困難,我深感,只有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能和我說肺腑之言、談心裡之話。群眾的任何小事,在我們眼中都是大事,我們一定要盡全力解決。儘管做了一定的工作、為群眾解決了一些困難,但是遠遠不夠,我將繼續努力。”東南村駐村第一書記宋志奇堅定地說到。

扶貧的道路是艱辛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激情,脫貧攻堅,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宋志奇腳下的這條扶貧之路任重而道遠,充滿泥濘卻又前途光明。

終於等到了群眾致富的“金蛋蛋”

咸陽:駐村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孔慶海,男,1963年1月生,中共黨員,咸陽市委宣傳部二級調研員。2014年6月駐長武縣亭口鎮二廠村村擔任第一書記。

“一定要注意消毒防疫,確保蛋雞安全”“如果人手不夠,我來想辦法”,長武縣亭口鎮二廠村“百萬蛋雞項目”基地,總能看見第一書記孔慶海忙碌的身影,復工復產後,孔慶海老是坐不住,一有時間就會到蛋雞廠轉轉、看看。從二廠村最初的毛驢養殖到乞丐醬驢,再到蔬菜大棚、百萬蛋雞,孔慶海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帶動群眾脫貧增收的金鑰匙。

從2018年與陝西新秦農有限公司達成初步意向後,孔慶海一直在為“百萬蛋雞”項目的早日落地忙活著,2019年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直到2020年1月,眼看著馬上就要建成投產,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一切的計劃,也耽擱了工程的進展,孔慶海愁得吃不好、睡不好。等到2月中旬開始復工復產後,他第一時間就到現場協調指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外地工人來不了,他就幫助聯繫在當地尋找,設備進不來,他就幫助聯繫協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棟雞舍順利建成,18萬隻蛋雞陸續進場,看著一枚枚“金蛋蛋”沿著傳送帶裝入蛋盤、裝上運輸車,孔慶海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雞蛋銷往西安、咸陽、各大超市、附近村民等,企業市場前景良好,經濟效益可觀。正如孔慶海說的,“這個項目越早建成,群眾就會越早受益,群眾可以在廠內務工增收,也可以通過運輸、銷售雞蛋增收,還可以將自家產的玉米等賣給蛋雞廠做飼料,現在願望終於實現了,終於等到了群眾致富的‘金蛋蛋’,真心希望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如今,百萬蛋雞成為加快長武經濟發展、促進群眾脫貧增收的“金蛋蛋”。

忙完這邊忙那邊,回到村上,孔慶海又開始投入到“三排查三清零”工作當中,“咱們一定要逐戶摸排,確保摸清底子、理清措施、全面整改到位,比如光伏收益如何分配、後續產業如何發展,群眾住房、飲水還有沒有問題……”

“老趙,你有經驗要繼續養牛”“老張,你今年打算養多少雞”“老王,要多學習科學作務技術,把蘋果園管理好”,在二廠村貧困群眾產業發展會議上,孔慶海和“四支隊伍”成員積極與貧困群眾商討2020年的產業,為了落實好產業補助政策,孔慶海與貧困群眾逐人交談,詢問產業發展意願,為大家出謀劃策,尋找適合自身的產業門路,努力做到戶戶有產業。截至目前,經過“四支隊伍”廣泛動員,90多戶貧困戶積極發展養牛、養雞、蘋果、玉米等產業,按照補助標準,共兌付20.5萬元產業補助資金。

孔慶海說:“產業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農民富,只有不斷把產業做大做強,做成品牌,才能帶來更多效益,才能帶領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增收”。

南嶺村的“南瓜書記”

咸陽:駐村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楊雷,男,1990年2月生,中共黨員,旬邑縣勞動服務中心幹部。2018年3月擔任旬邑縣馬欄鎮南嶺村第一書記。

駐村以來,他帶領這個小山村的群眾,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南瓜、水果玉米等經濟農作物,建成了千畝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推廣田,成立了合作社,讓南嶺村有了自己的品牌產品。他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南瓜書記”。

進村伊始,楊雷與村幹部認真調研,深入貧困群眾家庭摸透實際情況。邀請專家對南嶺村的氣候、土壤等自然狀況進行科學分析後,動員群眾發展水果玉米和南瓜種植。僅此一項,就讓南嶺村群眾當年戶均增收800元。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技術指導和銷量成了種植戶的擔心問題。為此,楊雷以南嶺村經濟合作社為依託,實行籽種、化肥廠家直購、農業機械統一調動、產品統一銷售的經營模式,形成了從技術指導到銷售全方位“一條龍”服務,既解決了種植戶的後顧之憂,也增加了群眾發展特色種植業的信心。他還藉助南嶺村光照充足、光能資源分佈均勻的優勢,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為南嶺村爭取到旬邑首批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建成了裝機容量396KW的光伏扶貧電站,為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帶動50多戶貧困戶長期分紅。

楊雷通過縣勞動服務政企對接政策,組織馬欄鎮勞務對接考察團赴成都等地考察,協助鎮政府開展了“千戶致富”勞務輸出工程,讓185名貧困群眾有了穩定的工作。同時,他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聯繫引進馬欄紅崖社區工廠服務有限公司,解決當地近百人的就業問題,使群眾實現了“就近務工、既能掙錢也能顧家”的願望。

“第一書記不僅要解決好發展的問題,也要解決好群眾的民生問題!”在駐村的日子裡,楊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爭做群眾的知心朋友、貼心人,一件一件為群眾解決困難,讓群眾切實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他幫助6名打工群眾利用“先就醫後報銷”的政策,解決在外貧困戶無錢就醫困難;為4戶貧困群眾解決了公益崗位,扶持特困群眾就業;在南嶺村建立了咸陽市首家“創業擔保貸款信用村”,為11戶群眾辦理了創業擔保貸款,扶持貧困群眾自主創業;邀請咸陽小桔燈公益服務中心來南嶺村開展“愛心衣櫥”和“愛心玩具館”活動,現場為群眾捐贈衣服、玩具、鞋包等1000餘件;聯繫旬邑縣愛心協會到南嶺村開展“一張生日照”活動,為村上的孤寡老人集體過生日、拍生日照;協調幫扶單位投資一萬餘元建立了南嶺村愛心超市,激勵群眾艱苦創業、勵志脫貧的勇氣。

在南嶺村第一書記的工作崗位上,楊雷始終勤謹敬業,認真履職,他榮獲旬邑縣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優秀駐村工作隊長、最美扶貧幹部等榮譽稱號。他將自己的汗水拋灑在這片紅色的沃土,無怨無悔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讓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咸陽:駐村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豆剛,男,出生於1987年2月,中共黨員,彬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幹部。2018年2月駐彬州市龍高鎮太盤村擔任第一書記,2019年駐龍高鎮五星村任第一書記。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著名作家艾青的詩句。彬州市文旅局駐龍高鎮五星村第一書記豆剛同樣也對龍高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四年駐村生活,他始終牢記的是肩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用一份堅守的執著,默默無聞地耕耘在龍高鎮這片土地上。咸陽市第二屆“最美扶貧幹部”提名獎就是對這份愛最好的詮釋。

經過幾年的基層歷練,他深深地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抓好富民增收產業,踏出一條特色、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道路,才能讓貧困戶徹底擺脫貧窮困境。不懂政策就不斷諮詢、研究,不懂農業技術就長期蹲點在田間地頭,終於摸索出了五星村“1236”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打贏五星村脫貧攻堅為第一目標;圍繞“種植”和“養殖”兩大主導產業不動搖;通過“戶分三類”,鼓勵“有勞戶”自主經營,“弱勞戶”合作經營,“無勞戶”託管經營模式,建成六大產業園,“自主經營園”蘋果園160畝,中藥材種植園85畝,花椒種植園210畝,栽植速生楊30畝,村集體“一村一園”蘋果產業園70畝,山羊養殖園一座現存欄115只山羊。不僅完成了村、戶“短、中、長”產業搭配的發展計劃,而且優化了五星村長效產業結構,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機制,累計為74戶貧困戶分紅8萬餘元。

消費扶貧是精準扶貧中崛起的新興力量,為了讓“電商扶貧”不再是一句空話,面對蘋果銷售難題,他發動駐村幹部帶動村幹部和部分群眾開啟網絡銷售模式,2019年全村通過電商銷售農副產品達70餘萬,其中貧困戶銷售額10餘萬。為了讓“電商扶貧”動力更足,更好地打造品牌效應,豆剛專門設計了五星村品牌LOGO,定製了“彬州蘋果”禮盒套裝,優先選擇貧困群眾的優質蘋果,走精品水果禮盒路線。為了更好地推銷、推介群眾果品,豆剛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網紅”,他通過拍攝視頻短片、在“抖音”等平臺直播帶貨等方式,線上下單,線下物流,積極拓展水果銷售渠道,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同時,他還想盡辦法籌設“1元捐贈1份愛心基金”,按照“您買一箱彬州蘋果,就為貧困人口捐1塊錢”方式,通過電商途徑,聯合彬州市情暖公益協會、眾邦公益協會等愛心人士一起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添磚加瓦,一起為全市的脫貧攻堅凝心聚力。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和許許多多的“第一書記”一樣,在豆剛看來,打贏“脫貧攻堅戰”是責任也是堅守,是初心更是信仰!他作為一名黨的幹部,面對貧困許下諾言,一定要讓五星村的五星紅旗飄得更紅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