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最近一段時間,生鮮電商市場“開開關關”好熱鬧。11月底,誕生於安徽的生鮮電商“呆蘿蔔”因資金鍊斷裂、拖欠供應商貨款,陷入關店風波,位於合肥、南京、蕪湖、馬鞍山等多座城市的千餘家門店歇業。直到前天,“呆蘿蔔”表示,將在安徽開業100家門店重新起步。

幾乎在同一時間,生鮮電商“妙生活”關閉在上海的所有門店。另一家在上海運營的、主打淨菜的生鮮電商“我廚”也被發現處在岌岌可危的狀態:官網和APP上供應的產品種類大幅縮減,截至記者發稿,僅剩71種,而且以長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為主,生鮮產品所剩無幾;官方留下的聯繫電話和客服專線或是暫停服務,或是無人應答。

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可是,生鮮電商依舊不乏新加入者。12月6日,上海蘇寧宣佈開啟菜場業務,社區裡的“蘇寧小店”增添蔬菜櫃檯,提供“今天訂,明天取”服務;在早些時候,“盒馬”率先在上海開出“盒馬菜市”,新增散裝蔬菜、禽肉等農產品。“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食行生鮮”等主打“線上買菜”的生鮮電商也紛紛增加布店數量和推廣力度。據上海市商務委統計,這類生鮮電商已成為上海智慧菜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整體交易額穩步增長。

一邊是歇業和縮減,另一邊是開門大吉,生鮮電商來到了“十字路口”?

當淘集集爆發危機的時候,大家再想,誰會是下一個淘集集;當呆蘿蔔傳出資金鍊斷裂,媒體又再問,下一個呆蘿蔔會是誰?

在媒體尋找下一個“呆蘿蔔”的時候,12月9日,呆蘿蔔宣佈重新營業,合肥百店同啟。這標誌著呆蘿蔔重新從發源地出發,彰顯出不忘初心的情懷。

而事實上,公告中打出的就是情感牌——迴歸本心,從頭再來。“也曾想過就此放棄,但又如何能面對可愛的消費者、可敬的投資人,還有一眾赤誠的供應商、加盟商和合夥人?”

雖然牌打的不錯,但要想取勝,也得手握一手好牌。呆蘿蔔也曾是意氣風發、雄心萬丈的獨角獸,牌面不是不好,但卻不按套路出牌,激進擴張,過度地消費了資本,讓其成為將亡之人。

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此時,呆蘿蔔創始人李陽雖祭出一劑猛藥,看似性命無憂,但是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未來呆蘿蔔真的能夠衝出賽道,殺出一條血路嗎?

李陽也說了,決心刮骨療傷,標本兼治。那麼問題來了,李陽和其管理層真的知道病根在哪嗎?弄清楚呆蘿蔔的前世今生才是找出病根的第一步。

畢竟資本市場對生鮮賽道整體的擔憂情緒已經不可抑制,前不久爆出鮮生友請、妙生活相繼關店停業的消息。

關於創業呆蘿蔔,他是這樣說的:要麼我們是對的,極大的正確;要麼,我們是錯的,極大的錯誤。這句話也驗證了呆蘿蔔由盛而衰的結局。

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2015年前後,互聯網生鮮市場異軍突起,而鋼鐵行業日漸蕭條,李陽也在謀求轉型。通過對比研究,他發現,生鮮電商創業門檻並不高,而生鮮又是剛需,在此領域創業是一個比較好的風口。

但僅僅懂得供應鏈的運作還不足以在生鮮領域大展拳腳,必須找一個好的CTO一起幹。就這樣,做鋼鐵貿易的李陽突然懂了做生鮮電商的心思,他一邊構思呆蘿蔔的商業模式,一邊找產品經理。

此後,他遇到了剛從阿里離職的高管劉峰,花名玄羽。他2009年加入阿里,在很多重要崗位做過高管,有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零售運營經驗。

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值得一提的是,他主導參與了2012-2014年的雙十一活動,其中2012-2013年擔任天貓聚石塔雙十一負責人,2014年擔任商家業務雙十一總負責人。

劉峰在阿里做出了不凡的成績,漸漸地心也大了,想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於是離職他與李陽不謀而合,還有什麼比做自己擅長的事更有意義呢?

於是劉峰成為了呆蘿蔔的聯合創始人,任CTO。有了阿里前高管的呆蘿蔔如虎添翼,迅速吸引外界的關注。作為創始人李陽,他也是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呆蘿蔔上,他幾乎每週工作超100個小時,付出了能付出的所有。

用他的話來說,呆蘿蔔就像他的孩子,他對它有深刻感情的。憑著他的用情和劉峰的專業,很快有資本找上門來談融資。

李陽將呆蘿蔔的運營模式設計為到店自提,經營模式設計為合夥人加盟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李陽很快拿到了10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

在資本的助推下,呆蘿蔔不斷攻城拔寨,走出安徽,踏進江蘇,一路北上湖北、河南,自2016年6月第一家門店在安合肥開業以來,短短3年時間,在4省19市擁有門店超過1000家,月訂單超過1000萬單,月GMV過億。

隨著註冊人數的激增,門店數量的暴漲,呆蘿蔔成為安徽最大的互聯網新零售電子商務平臺,

在2019智慧零售潛力TOP100排行榜中,其排名第77名。

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看著這樣的戰績,李陽喜出望外,自然不能浪費這麼好的數據。他覺得是時候幹一大票了,於是他頻繁接見投資人,在今年6月,他宣佈完成了由高瓴資本、晨興資本、XVC投資的1億美元的A輪融資。

此時,生鮮電商的賽道上湧現出了眾多“打赤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們憑藉瘋狂的補貼搶佔市場,爭奪流量。李陽手握一億美金,有什麼不敢玩的,他不僅“燃燒”了呆蘿蔔,而且“燃燒”了自己,在瘋狂燒錢的模式下,誰能想到1億美金竟然幾個月就燒光了。

舉例來說,李陽認為雲豬肉項目是個好項目,於是就在此項目上燒掉了幾千萬,結果是肉鋪、採購們賺得盆滿缽滿,消費者的冰箱裡也擠滿了5折的豬肉,但公司卻虧空了。

當大家發現工資沒有按期到賬的時候,就知道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在大家發現公司沒有繳納本月社保,同時研發人員被收回了工作的權限的時候,一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呆蘿蔔爆發了資金鍊斷裂的問題。

此時消息像瘟疫一樣迅速傳遍到員工、合夥人、供應商那裡,於是圍堵、討債等事件就自然而然地來了。拔地而起的蘿蔔終將枯萎。

當一眾人將李陽圍堵在辦公室不能動彈的時候,那絕對是他的至暗時刻。有人這樣形容他創立的呆蘿蔔“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但是誰能想到,僅僅十天後,李陽就帶領呆蘿蔔上演了一曲“反轉大戲”,有一種王者歸來的氣勢,呆蘿蔔百店重啟,開始營業。

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對於“起死回生”的說法,有人說政府接盤了。無論誰接盤,市場的最後還是要交給市場,這樣才能走的更遠。

有人說,呆蘿蔔的倒閉只是因為步子邁大了導致資金鍊斷裂,只要重新融到資還可以一戰,其原因無外乎就是這樣幾種。

首先是模式問題。此次的合夥人模式是引發政府介入的主要原因,在模式不成熟而又缺乏監管的情況下,呆蘿蔔若倒閉將害慘多少個家庭?這種模式無非是想用互聯網的流量思維和金融手段來彌補資本空白。

其次就是資金鍊斷裂引發的危機。一億美金,幾個月就燒完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次的融資就是去填補之前的無底洞,危機其實早已發生。如果不梳理清楚,哪個資本會傻到有進無出?

但以上只是表象,公司內部管理混亂才是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刮骨療傷”必須“刮”的地方。這方面能說的不多,看看魅族的黃章就知道了。總之,一句話,如果你把一個活生生的互聯網公司做成了家族企業,那離倒閉不遠了。

生鮮電商“高頻剛需”的特點有延伸價值,在流量越發稀缺的今天,平臺如果能通過生鮮產品獲得流量,就意味著獲得了銷售其他高附加值產品的機會。

白領徐女士曾是我廚的忠實用戶,“我不擅長廚藝,今年初,家裡老人生病,孩子又小,頓頓吃外賣不適合,我就通過我廚買淨菜,送貨上門,直接下鍋。雖然價格高些,但還能接受。”聽說我廚陷入經營困境,徐女士有些意外,特地打開APP查看,“比年初時品種少了好多。挺好的模式,為何會做不下去?”

業內人士認為,從我廚的發展可以看出生鮮電商市場的兩面性:一面是有需求的消費者;另一面是與成本、種類相關的經營挑戰。不過從整體看,生鮮電商有市場,而且空間不小。

“生鮮電商一直被認為是電子商務市場的藍海,而且市場越來越細分。將易果生鮮、天天果園、本來生活等生鮮電商的經營方式與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等比較可以發現,前者在行業中創造出線上銷售生鮮產品的模式,後者則強調線上線下聯動,主打的產品種類可能不如前者多,但與一日三餐更密切,還提供即時配送服務,類似‘線上小菜場’,是新零售時代的產物。”在生鮮電商行業摸爬滾打5年多的陳先生認為,最近“故事”較多的主要是“線上小菜場”,這類生鮮電商與消費者的生活更密切,所以得到的關注度更高。

王琦也是生鮮電商行業資深從業者,他認為“線上小菜場”優勢明顯,“與其他產品相比較,生鮮產品消費頻率高、市場需求量大。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的習慣在變,比如年輕的消費群體更習慣網購,不願或無暇去傳統菜場,這類電商滿足了需求;同時,消費能力也在變,高附加值的進口生鮮產品、特色生鮮產品、淨菜等不乏追捧者。此外,生鮮電商‘高頻剛需’的特點有延伸價值,在流量越發稀缺的今天,平臺如果能通過生鮮產品獲得流量,就意味著獲得了銷售其他高附加值產品的機會。這也是阿里巴巴、美團點評、蘇寧易購等行業巨頭紛紛賣菜的原因。不難發現,它們在銷售生鮮產品時,也會推薦其他非生鮮類產品。”

諮詢機構的數據也驗證了生鮮電商市場的快速發展。艾媒諮詢稱,從2016年至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整體市場規模穩步增長,2018年市場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預計今年市場規模能突破160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更樂觀:2018年我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2103.2億元,2019年市場交易總額可突破3000億元。

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四大痛點”困擾生鮮電商行業

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所導致的定價難、損耗難以有效控制、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同質化競爭造成消費者黏度低,是生鮮電商特別是“線上小菜場”的“先天不足”。

既然市場前景廣闊,為何呆蘿蔔、妙生活、我廚還跌了跟頭?這與生鮮電商特別是“線上小菜場”的“先天不足”有關。

一是定價難度較大。陳先生說,生鮮產品的議價空間並不大,即便是高附加值的生鮮產品如進口海鮮等,與普通電商平臺上的標準化產品相比,因涉及更高的採購、倉儲、運輸成本,利潤率也不算高。“一個可以透露的數據是,之前我廚提供的淨菜已屬高利潤產品,但毛利率不超過20%,而普通餐飲企業的毛利率在30%左右。”

棘手的是,在生鮮產品所面對的消費者群體中,有相當部分對價格較為敏感。“有人覺得最近生鮮電商生意難做與豬肉價格上漲有關。說實話,這不是主要原因,因為豬肉並非生鮮電商的主要銷售產品。”陳先生認為,定價是擺在生鮮電商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如果平臺沒有很強的供應鏈、沒有規模化優勢,那麼在產品價格波動時,經營難度會增加。

二是損耗管理不容易。生鮮產品保質期短、倉儲運輸難度大。有數據顯示,生鮮電商的損耗高達30%。在實際運營中,還有更復雜的問題。“品種或進貨量少了,消費者會覺得產品不夠豐富,平臺的吸引力會下降;進貨多了,門店又消化不了,損耗增多,成本上升。”一名妙生活的前員工透露,其所在的妙生活門店經常出現高損耗,比如店長向公司總部申請一定的採購量,但配送到店的產品數量是申請量的一兩倍,門店無法及時消化,直接成為損耗。

除了損耗,生鮮產品的非標準化還會產生額外支出。“比如,消費者買到的菜不新鮮,要求退貨,生鮮電商的客服一般只要求消費者提供照片,確認消費者投訴屬實就同意退款不退貨。請配送員上門取貨成本更高,而且取回來的商品也不能再次銷售。”陳先生說,類似的損耗還會影響消費者體驗和平臺口碑。

三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在生鮮電商市場中,運費高低向來是競爭砝碼。之前,不少生鮮電商推出無門檻免費配送,即使消費者只買一把蔥,也能免費配送上門。但現在,大部分生鮮電商推出有條件配送服務,比如消費滿數十元才免運費,或者由用戶支付每單5元以上的配送費。同時,越來越多的生鮮電商引入前置倉模式,希望產品離消費者近一些,儘可能減少運輸成本支出。

呆蘿蔔死而復生,生鮮電商市場是否有涅槃重生的土壤?

“配送一單生鮮產品的綜合成本在5元以上,如果消費者選購了50元生鮮產品,那麼平臺的利潤率必須達到10%才能覆蓋運費。你想想,蔬菜等生鮮產品的利潤率能有多高?除了要支撐運費,還涉及後臺、倉儲、其他工作人員的收入,怎麼可能盈利?”王琦說,這是生鮮電商調整配送方式和費用的直接原因。

妙生活前員工也透露,此前妙生活的配送門檻是“滿29元免運費”,本來公司指望通過規模效應實現薄利多銷,但生鮮產品的利太薄了,即便“滿29元”也很難覆蓋物流支出,所以物流服務是妙生活最先曝出問題的環節。我廚的部分用戶也發現,最近平臺的配送效率明顯下降。

此外,同質化經營嚴重,對消費者黏度低也困擾著生鮮電商。大學畢業剛工作的李小姐嘗試過多家生鮮電商,“總體服務差不多,很難說哪家特別好。有的生鮮電商看起來配送門檻低,適合單身族選購,因為買多了吃不掉;可問題是這家平臺所有的菜都是大包裝,買一包要吃好幾頓,讓人沒了食慾。有的生鮮電商雖然銷售一人份或兩人份的小包裝,但配送門檻高、產品種類少,買了一兩次後覺得缺乏新意。還有的平臺產品質量不穩定,今天的肉新鮮,明天的菜不新鮮,感覺品控有待提高。”李小姐在線上買菜一年多,直到現在也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