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從1978年《新聞聯播》開播以來,共經歷了四代播音員,從40後的趙忠祥、李娟、邢質斌等人到70後的海霞、康輝等人。

他們被認為是中國最高級別的新聞主播。

48歲的羅京,是四代播音員中第一個去世的。羅京去世期間,短短一週,網絡上為其去世製作的專題報道點擊量達到創紀錄的兩千萬。

【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他們(新聞聯播播音員)才是真正的明星。”一名工作人員說。

頭腦異常清醒的人

在哀悼羅京的時候,人們最愛使用“音容宛在”這個詞,人們都聲稱最難忘的就是他的莊重大方的聲音和儒雅帥氣的形象。

不過,羅京自己最看重的卻並非如此。羅京在一次參加《藝術人生》節目錄制中曾深情地說到:

“我希望我退休後,大家不只是記住了我們這些播音員的形象,而是能夠數出幾次重大的事件,是經由我們的報道給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這表現出羅京作為一個《新聞聯播》播音員所具備的基本素質——頭腦清醒。”羅京的老師,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播音學最重要的創始人張頌如是說。在他看來,《新聞聯播》四代播音員雖然各有富有特色的播音,但他們更重要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有異常清醒的新聞腦子。

《新聞聯播》從建立以來,基本上播報的都是國家級的政令或者重大決策,上級或者編輯已經定下來的稿子必須要一字不漏一字不錯地播報—一篇幾千字的大稿,之前可能一眼都沒看過,還必須保持每分鐘至少220字的速度;直播時,“飄滿氣球”的稿子(記者或編輯修改的痕跡),絕對不能打磕巴。這些,絕不是有識字念稿基本功就可以做到的,播音員必須要有極端清醒的腦子。

【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除了趙忠祥、邢質斌等第一代播音員,《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全部從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專業本科畢業。

1963年,北京廣播學院播音專業成立後,張頌就擔任專任老師。他說,這個專業的最高培養目標就是《新聞聯播》播音員——因為他們是最高級別的。

一張入場券

除了清醒的頭腦,《新聞聯播》的播音員還需要一張入場券—聲音和形象

說到形象,《新聞聯播》播音員並不要求貌若天仙,“太漂亮反而會影響觀眾接受新聞”,只要求端莊大方,在電視上上相就行。但這個上相有一個指標,那就是,眼睛一定要有神。

杜憲和薛飛是五十年代生人,也是《新聞聯播》成立之後,招入的第一批播音員。1977年恢復高考,北京廣播學院播音專業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時年23歲的杜憲和20歲的薛飛成為其中一員。

以門頭溝一個工廠的炊事員身份來參加考試的杜憲,儘管在口試時,連作者的名字都讀不順,可她被和張頌一塊擔任考官的、《新聞聯播》第一個女播音員李娟一眼相中,當即就想把她帶回臺裡去工作。當時的杜憲皮膚黑黑、個子不高但眼睛有神。張頌評價她:“滿是堅定、智慧和寵辱不驚的大家風範。”

【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薛飛告訴記者,當時,他們班上32人,絕大多數都參加過工作,當時培養對象主要也是面對廣播電臺。1981年,他們班多數同學畢業後都是去的廣播電臺。他和杜憲的聲音條件和不少同學比起來,幾乎沒有經過實踐的錘鍊,

並不算很好,也就是形象看起來還算不錯,被需要出鏡的中央電視臺看中。

1979級的盧靜也是在一畢業就被中央電視臺看中,進入《新聞聯播》。她也覺得自己更上相,才會和儒雅小生羅京一道被分配進中央電視臺。

【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至於60年代生人的張宏民、李修平、王寧以及新晉的四個70年代生人,基本上個個都是鏡頭前看起來神采奕奕。按照傳媒學者展江的說法,甚至都已經是“帥哥靚女”型的了。

郭志堅一出鏡,獲得了“最帥新聞播音員”的稱號。李梓萌乾脆就是央視前兩年內部選美比賽的冠軍。

主播的訓練

就是“帥哥靚女”,現在要上《新聞聯播》播音臺,在張頌看來,也要在科班畢業後經過至少十年播音員崗位的打磨。

海霞和康輝1992年從廣播學院畢業直接分配進入央視新聞中心擔任播音員,到2007年底才坐上《新聞聯播》播音臺;郭志堅1996年畢業之後在北京電視臺播了兩年的《北京新聞》,之後進入央視;資歷最淺的是李梓萌,她2000年大學畢業進入央視,一畢業就加盟新開播的《國際時訊》,只播了七年新聞,可能此前在《國際時訊》表現足夠出色,個性突出,才會如此“破格”入選。

【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楊柳是在杜憲和薛飛離開後畢業就進入《新聞聯播》。甚至連敬一丹、肖曉琳(《今日說法》製片人)、計渝(《中國財經報道》播音員)等人都在《新聞聯播》主播臺上短期出現過。張政、徐笑梅也一度是《新聞聯播》播音員。

不過,經過那段時間的試驗、雙向選擇,最終留下來的還是邢質斌、羅京、李瑞英、張宏民、李修平、王寧這六人。

【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而這六人,據張頌介紹,從進入中央電視臺新聞播音組,就一直沒有放棄鑽研業務。而他們提高業務水平的方法除了幾乎每次都會回聽自己的播音之外,就是非常認真地參加由新聞播音組組長組織的業務學習。這麼些年來,張頌一般每年都會被熱情邀請參加一兩次《新聞聯播》播音組的業務學習。

張頌會告誡播音員們,要成為合格的《新聞聯播》播音員,在工作中必須要做到最核心的兩條:一,讓新聞播音最高限度地達到準確;二,要盡全力讓新聞播得可信,要認定所有經過審查、決定播出的稿子絕對是可信的,相信這樣的稿子對維護國家利益是可靠的。

他們的嘗試

2004年,身為播音組組長的李瑞英在央視網和網友聊天時說到,《新聞聯播》播音員必須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才能完成把文字語言變成有聲語言的藝術再創作的過程。

張頌完全同意李瑞英所講,因為“一天不練,自己知道,三天不練,同行知道,一週不練,全國人民都知道”。

薛飛和杜憲進入《新聞聯播》是在1981年,那個時候“文革”結束還不久。“文革”期間所形成電視播音風格基本就是高亢激昂戰鬥檄文似的播音,“文革”之前備受推崇的播音也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資深播音員夏青、齊越那般的愛憎分明、堅定豪邁。薛飛他們把夏青他們的那種播音稱之為“新華體”,速度也比較慢,總感覺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有很遠的距離。於是,他們和之後進入《新聞聯播》的張宏民、羅京、盧靜等人一道,謀求播音上的某種突破。

【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比如,薛飛這些年輕的播音員會刻意把播音的速度加快些。張頌總結,上個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播音的速度是每分鐘160到180字,到了1980年代就變成了每分鐘220字到240字,1990年代以後,速度再次要求加快,變成了每分鐘280字。1980年代的那次提速就來自於薛飛他們的探索。探索之後,每分鐘220字幾乎成了新聞播音的基本速度要求。

薛飛還嘗試過一種新“動作”——每播完一條稿子,都會把頭扭向一旁。而此前,幾乎所有播音員在播完新聞的時候,只會直愣愣地看著鏡頭,如果導播慢了就顯得非常傻。

這個動作,是他們參考國外新聞主播的舉動,這樣顯得非常自然和舒服。他們那個時候並不知道,國外的主播其實是扭頭去看監視器。薛飛只是覺得,這樣就可以給觀眾一個間斷,提醒他們接下來就會是另外一條新聞或者出畫面了。

從這一扭頭,薛飛他們開始從觀眾角度考慮,怎麼播報才會讓人感覺更舒服。

於是,第一代播音員固有的問候“觀眾同志們”,也是在這幾個年輕人的努力下,變成了“觀眾朋友們”。盧靜還是在夥伴們的支持下,1984年第一個嘗試微笑播音。為了表示對觀眾的尊重,盧靜換衣服也相對比較勤。此外,薛飛開始嘗試把聲音放低,嘗試把播音播得親切些。

【播音主持藝考】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新聞聯播》播音?

他的嘗試在當時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阻礙,也帶動了同事,在前輩和後輩的一道努力下,《新聞聯播》播音員們逐漸形成了現在這種字正腔圓、沉穩大方的播音。

這種播音比第一代播音員那種鏗鏘有力的播音顯得要親切平實多了,在1980年代形成以後,受到了觀眾的歡迎,被認為是親民的播音。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年的親民幾乎持續不變到現在之後,就成了“刻板”的代名詞。

1994年的時候,中國播音學誕生的那年,很多人就都說《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只會照稿念。張頌希望羅京寫一篇文章反駁反駁,羅京回答,“這用不著寫文章,讓他來唸一個試試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