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之前,在微博上分享了金融時報報道的歐洲各國超額死亡話題之後,收到了很多私信希望能夠對這篇報道更加詳細地說明一下。我也覺得這篇報道的洞察角度很有價值,因為不僅歐洲,放之四海這個角度都是洞察疫情中一些關鍵指標表現的好辦法。於是今晚,就針對這篇報道進行一下較為詳細的解讀,隨後也可以基於同樣的思路來考察一下金融時報報道所沒有覆蓋的一些地方的疫情實際狀況,譬如私信裡很多讀者很關心的日本。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https://www.ft.com/content/6bd88b7d-3386-4543-b2e9-0d5c6fac846c


金融時報刊載的這篇報告發表於4月27日,題為『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或較(官方)報告高出60%』。在解析這個看上去有點抓眼球標題黨嫌疑的報告之前,不得不先作一個前置說明,關於統計數據的可靠性這件事情。


在疫情全球爆發,很多主要國家依然處於白熱化階段時,大家認為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基於科學與理性,而不是腦補口水陰謀論地去討論比較不同國家疫情管理成績的話,到底什麼樣的統計數據值得信任呢?


譬如說感染人數吧。感染的確認依賴於缺陷較大的(PCR)核酸檢測,在公衛角度上鋪開時高度依賴檢測工具自身性能、檢測數量和檢測策略等因素,可靠程度實際上相當低。另一方面,早在1月下旬的時候,蕨經寫過文章指出,相對於感染人數的把握,死亡人數是可靠度高得多的指標,因為死亡比起感染人數而言是一個黑白分明得多、剛性得多的參數。


可是即便如此,死亡人數依然可能失真,譬如當一個患者明明感染了新冠卻在沒有得到及時檢查的情況下死於新冠的時候,有可能他的死亡就沒有被計入新冠死亡人數,形成了漏報(under reporting)。


尤其在疫情高峰時期,一個社區或國家發生醫療資源崩潰的時候,即便主觀上沒有任何隱瞞和欺騙的動機,也照樣可能陷入各方面的及時報告都無力應對、千瘡百孔的局面,導致感染人數也好死亡人數(雖然依然比感染人數要靠譜得多)也罷都得不到統計上的妥善管理。現實世界裡可能已經屍橫遍野,但數據卻不一致,甚至是混亂的。這個時候,雖然醫療機構的人員甚至一些敏感的公眾在直覺上已經感知到哪裡不對,覺得明明已經死了不少人,但因為一些遺體在沒有得到確診的前提下被匆忙處理而無從追溯。


這可怎麼辦?難道我們再也沒有辦法瞭解真相了嗎?不,在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上,還有一項被認為最靠譜最值得信賴的指標可以幫到困惑

的我們,那就是『超額死亡』(excess death)。


這項指標的原理一點不復雜,調查的是『疫情中這段時間相比過去同時期死亡人數,多死了多少人?』這一點,而且無所謂死因。基於此,就能夠考察某一傳染病流行對一個社區或社會造成了多大程度直接或間接的衝擊了。


這一手段本身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建議以此來評估流感疫情的影響程度了。而且因為不需要對死者的死因進行非常精緻的把握,非常容易實施執行,不僅僅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完全能夠使用這項工具,而且可靠性高。除非,你一個國家你連人的死亡都想要隱瞞,無論是什麼死因,也就是說人都已經死了卻假裝他還活著,那樣的話就連超額死亡這個指標都將失去作用,可是如果真到這個地步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任何統計數據都將失去價值,話題本身就不再有討論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金融時報這篇報告的要點究竟說了什麼。是這樣的:金融時報在對歐洲14國進行調查之後,在4月27日這個時間點位上觀察到了總計12萬2000人的超額死亡。這個數字,要比歐洲各國官方報告的總計77000人要足足高出了60%!


金融時報的調查手法並不複雜——將3月和4月的總死亡人數(無論什麼死因)去和2015年到2019年同時期的平均水平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被調查區域比起常年水平,總死亡人數增加了50%左右↓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圖中灰色線條是歷年水平而紅色線條是2020年情況。而紅色線條所形成的面積就是和歷年水平的差距,也就是超額死亡的人數。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David Spiegelhalter認為,英國每天死亡人數僅僅統計了死於醫院的人數,因此under reporting,也就是漏報問題非常嚴重。他表示死亡診斷書上沒有寫新冠肺炎,但實際上關聯非常明顯的死亡病例在急速飆升。


超額死亡現象在歐洲或北美一些城市中更加顯著,在醫療資源崩潰的狀況下,有時候報告系統也跟著崩潰,造成了這樣的問題。有些地方的超額死亡特別嚴重——意大利貝加莫超額死亡達463%、美國紐約299%、西班牙馬德里161%。


在發達國家特別是養老院等面向高齡人群的設施中,死於肺炎的人數常年就多,因此如果在此基礎上再發生超額死亡,那麼認為他們中必定有不少人死於新冠卻未獲得確診的是相當合理的推測。當然,即便是超額死亡依然有噪音,譬如在醫療資源崩潰的時候可能有很多新冠以外的患者本來不應該死、不會死,卻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或疏於護理導致的院內感染等問題而失去生命的,他們的數字也會呈現在超額死亡之中並推高超額死亡的嚴重程度。但無論如何,這並不影響超額死亡總體上依然是一個靠譜的指標,因為它最大程度規避了每個國家的不同程度疫情對於數據統計可能造成的噪音或人為影響這類問題。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官方報告死亡人數和超額死亡形成溝壑的問題上歐洲如此,一些發展中國家則更加嚴重。厄瓜多爾某地區在3月1日到4月15日期間官方僅僅報告了245人死於新冠,但考察總死亡狀況後發現超額死亡竟然有10100人之多。印度尼西亞有1400人超額死亡,高達官方公佈90人的15倍。


好,那麼我們現在就回頭以同樣的超額死亡思路來看看日本的疫情情況。之所以提日本,是因為日本有其相當特殊之處,一方面是民眾對於政府批判氛圍非常強烈且嚴厲,一方面是出於傳統文化心理上的零風險偏好而對核酸檢測等各種檢驗形成的強迫性心理執著,伴隨著的是鋪天蓋地的陰謀論。


譬如,在英國BBC等媒體批評日本在疫情管理中核酸檢測太少,這樣下去很危險之後,民間就掀起了更加強烈的對於政府的不信任,認為政府在罔顧人命,不作為不負責,找各種藉口和理由限制核酸檢測的數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民間浮現的陰謀論前赴後繼、一波又一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拼命控制核酸檢測數量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舉辦奧運會,殊不知假如這樣也可以玩的話等到奧運會的時候東京早已疫情失控、屍橫遍野,難道讓全世界跑到東京來目睹東京的人道災難嗎?但散佈陰謀論者管不了這些,而且還在社交平臺上獲得了強大人氣。還有一個則聲稱殯儀館火葬場不明病因的遺體火化數量在不斷上升,說明政府在隱瞞死亡人數。


這些看似頗有幾分道理、有鼻子有眼、腦子裡轉幾圈又似乎感覺不出什麼破綻的坊間傳言,完全可以用超額死亡這一理性工具來作factcheck、事實驗證。雖然之前的文章裡已經提到日本醫生完全沒有幫著政府對民間隱瞞死因的任何動機(補充閱讀:日本疫情:文化裡未必是優點的東西卻在疫情裡給到了拯救),但對於一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萬一呢?』之類質疑,我們就需要洞察更加廣範圍的客觀數據了,而超額死亡的價值正在於此。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有一個『流感相關死亡快速掌握系統』。這個系統公佈的數據雖然不是人口動態統計所展示的總體死亡數據,但展現了流感和各種肺炎導致的死亡,也就是說死因包含了流感與各種原因的肺炎,和新冠肺炎的死因高度一致,完全能夠作為參考。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我們先看上圖東京。綠色是基線、粉色閾值(也就是具有統計顯著性的超額死亡邊界)、菱形線條是實際死亡情況。可以看到,東京的實際死亡情況之前一直貼在閾值附近推移,然後從2020年第8周到第13周(也就是2月末到3月末)之間曾經呈現出一個比較明顯的超額死亡跡象。但這個超額程度和歐美相比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並且考慮日本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的話相當接近,同時如果考慮2019年末時也出現過的一波顯然是季節性流感引起的超額死亡,則這段時期裡依然需要考慮季節性流感佔據部分戲份的可能性。很明顯,日本不可能在死亡人數和死因上系統性地扯謊。


可是接下來有意思的情況發生了——到了第14周時,東京死亡數字反而開始暴跌。此時如果將視線從東京移開到日本21大城市總體水平來看的話,會發現今年到現在任何時間點位上都沒有發生過任何超額死亡,甚至可以說在進入日本疫情開始越來越嚴重的3月之後死亡人數比往年更加明顯地降低了。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為什麼?最合理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公眾對新冠疫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所以各方面公衛措施包括洗手口罩等等措施全民執行得更加認真更加小心翼翼了,結果包括流感在內的其他導致肺炎死亡的原因下降了。


畢竟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人只能死一次。要麼死於這個要麼死於那個,我們不可能讓死於流感的患者給活生生坐起來然後為了新冠肺炎去再死一次。在新冠疫情沒有失控式爆發的背景之下,即便2020年出現了新冠肺炎這一全新死因,公衛策略的變化與力度最終可能反而降低了整體死亡的人數。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2009年新型H1N1豬流感導致的全球Pandemic中,日本最終在死亡率上(以後再找機會分享死亡率和病死率之間的細微差別)取得了全球最低的成績。疫情對策專家組這次也表示希望盡力在本次疫情中也達到相似水準。但這就要看日本這個鋼絲接下來走到什麼程度了。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誠然,當我們只是看核酸檢測力度的話,日本在全球主要國家之中做得宛如智障、不忍直視。在認知偏見極其氾濫的一般日本公眾看來,這的確非常可怕、簡直如同國恥。於是很多人在英國媒體觀點之下覺得日本這樣下去要complete egg,再看看美國檢測的力度更是出離憤怒這些心態完全能夠理解。可是在我看來比較搞笑之處在於,英國媒體有很多高品質討論和報道,但這一點上很有問題:英國自己無論在單位人口死亡人數、絕對死亡人數上都遠遠超越日本,英國缺乏對日本疫情管理進行建議的合理理由,特別是沒有資格評價這樣下去要出大事了。當疫情壓迫,每個國家資源精力都有限,而且有自己客觀缺陷和短板,沒辦法做到方方面面完美的時候,必須考慮什麼是最重要的——毫無疑問是竭盡全力減少死亡、溫存民生。這一點上日本的確很不完美,但在最關鍵指標上得分遠超歐美,而且還沒有歐美那樣程度的lockdown。


而美國大統領現在的問題就是隔三差五在推特上炫耀美國現在每天每週可以執行多少次核酸測試,美國到現在核酸測試總計次數比任何其他國家加在一起還多等等!可是大統領忘記了自家裡死了多少人這個極端重要的指標,本末倒置地把手段當成目的,而且還陷入了因果邏輯上的認知偏差——因為有時候檢測得非常猛只是因為疫情太嚴重,不得不相應執行大規模檢測,而不是反過未雨綢繆地扼殺疫情於搖籃之中。


社區裡發生史無前例的火災時,有一戶人家說我對我們家的火災情況瞭如指掌:衛生間玻璃融化到什麼地步,客廳裡電視櫃扭曲變形到什麼程度,如數家珍,可是房間裡橫七豎八地都是屍體。還有一戶人家平日做什麼事情都猶豫不決前思後想,此刻更是目光呆滯表情麻木,連現在有幾個房間著火都未必真的清楚,但就是少死了很多人。這,就是一個判斷問題了。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https://www.imperial.ac.uk/mrc-global-infectious-disease-analysis/covid-19/report-16-testing/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觀察到韓國、德國等國家較高水平的測試率之後會讓人覺得大幅強化測試才是遏制疫情的有效手段,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嚴謹地和其他手段對於疫情控制的貢獻進行過比較。。。

日本,由於新冠疫情而因禍得福?

↑社區對於新冠鋪開的測試有助於疫情監控卻很可能無助於遏制疫情。


最後,推薦有興趣觀察各國疫情應對的讀者通讀一下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Report 16,大意是新冠肺炎疫情中PCR檢測對於疫情收斂的效果相當有限,特別是對於無症狀者的大規模地毯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檢測,不會有什麼效果。真正應該做好的是符合症狀條件的該查的人員進行徹查、密切接觸者的儘早發現與隔離,這樣就不會導致一個感染集群(cluster)連鎖發展到下一個感染集群。後者就是日本操作的手法,而細細想來在武漢疫情最高潮期間中國也是這種手法,只是相對而言中國更加重視強化隔離,而日本更加專注於精細的感染集群梳理、鎖定與個個擊潰罷了。因此當很多人譏諷中國有海量無症狀患者可能性的時候,我是覺得中國當時哪怕有拍腦袋憑感覺操作的部分,這個思路大體上也正好是符合科學的,事實就是這樣。


至於日本能否接下來疫情管理中繼續『因禍得福』,最終令2020這一年的整體死亡人數不升反降,就只能拭目以待了。但圍觀各國疫情管理中的每一個細節,常常覺得能夠學到很多新知、獲得很多洞察,這個瓜還真是挺好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