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刷屏的《後浪》到底怎麼回事?

5月3日晚,我的朋友圈被《後浪》掀了,就連好幾個朋友圈隱形人都在轉發。

看著分享鏈接上小破站粉嫩嫩的頭像,我立馬點進去看了。

這兩天刷屏的《後浪》到底怎麼回事?

這是“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在五四青年節前夕,國家一級演員何冰以老一輩的口吻向中國的年輕人們表達羨慕、認可、鼓勵等多種情緒,最後當然免不了為B站做一番宣傳。

我看完之後的直觀感受,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燃,有種生在了這個好時代的自豪感。

但說實話,我沒有轉發的慾望,因為它太正面,也太片面了,甚至不太“B站”。

果然,和朋友圈裡一時熱血的轉發不同,很多公眾號圍繞“後浪”、“前浪”、“現實”、“被代表”、“年輕人”展開了更理性且犀利的討論。


01

有一說一,從定位上來說《後浪》沒有任何問題,合規、主旋律、有文化內涵、表達年輕人積極向上的態度。


這兩天刷屏的《後浪》到底怎麼回事?


內容上拆解下來,也沒有太大錯處。整段演講以三句話為核心:一是‘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二是‘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三是‘和B站1.3億年輕人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其他的文案都是為了這三句文案而服務的。

這樣的內容加上何冰老師的演講,很容易刺激人立馬站隊。

就事件營銷效果上看,也很成功。B站雖然被推至風口浪尖,但仍然達到了本次營銷的目的,且沒有傷及根本,算是輿論熱潮的最大贏家。

02

為什麼說《後浪》不太“B站”呢?

B站一直強調多元化的社區氛圍,但《後浪》卻從頭到尾傳遞的是單一的價值觀和片面的美好生活,這本就和片中“和而不同”的主題相悖。

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不認同“前浪”對他們的羨慕、敬意、感激情緒。說來說去,大家不認可自己“被代表”。

這兩天刷屏的《後浪》到底怎麼回事?

“反正我沒有《後浪》說得那麼好,這誇讚可承受不起。”——B站8年用戶昔川。

“我非常羨慕你們”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

“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

...

片中說的這些是對的嗎?當然是對的。

但是,當“後浪們”想起“漲房租”、“就業”、“996”、“買房”的時候,立馬就被打回現實了。


B站up主calodie改編《前浪》

除此之外,這個片子給我一種被強行灌雞湯的感覺,好像是某個長輩拍著我的肩膀,說年輕人,就這麼幹,沒錯的!

雖然表面上是表揚,是讚美,但真正體現出來的,還是一種權威視角下俯視的優越感。

你要說這個長輩做錯了?完全沒有。只是這個年輕人就理所應該被俯視嗎?我想也不是。


03

跳出片子看來,在過去的兩年裡,B站經歷了漫長的去標籤化過程。從一開始的“鬼畜”、“二次元”、“小眾”等亞文化到現在的“年輕人”主要陣地。

而B站走得還算穩,一次次破圈嘗試雖有得有失,但2019年財報顯示,B站Q4季度平均月活已達到1.3億,平均在線時長約80分鐘,可以說是真正的流量大粘性高。

一句話,小破站真的出息了!

這兩天刷屏的《後浪》到底怎麼回事?

圖源:視覺中國

我作為B站用戶,開心是真的挺開心。

但同時我又發現,B站的內容的整體質量在極大程度的被稀釋,劣幣驅逐良幣。營銷號、標題黨常常擁有極大的曝光,反而造成優質UP主在內容生產上越來越困難。

另外,用戶多了,啥人都有。不能避免的導致B站的社區氛圍不如從前,彈幕文化也受到極大挑戰,抬槓、罵戰、廣告時常霸屏……

不管怎麼說,作為用戶的我們應該對B站發展中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抱以平和且包容的態度。同時做到理性分析、自我思考、謹慎輸出觀點。

不說垃圾話,別被當槍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