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聯合軍團”如何聯合作戰?幕後故事同樣令人感動

1月底、2月初,全國各地醫療隊從四面八方馳援武漢。各地醫療隊有的以省為單位,有的以地級市為單位,還有的以醫院為單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這麼多醫療隊工作流程各不相同,是怎麼在同一個醫院裡同時執行救治任務的?

每支醫療隊還是由不同學科的人員聯合組成,如何保證這支各路人馬彙集的大軍能夠協同作戰、分兵把守?

這些都是救治患者之外的幕後故事,它們同樣令人感動。

5月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援鄂醫療隊、河南省援鄂醫療轉運隊、雷神山醫院遼寧醫療隊的代表們講述了那些病房外的緊急時刻。

援鄂“聯合軍團”如何聯合作戰?幕後故事同樣令人感動


聯合軍團,人多力量大

當湘雅醫院醫療隊來到武漢協和西院時,有個病區是聯合病區,由湘雅醫院、武漢協和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醫療隊的隊員一起開展診療工作。

不光是這一個病區,在武漢協和西院,最多的時候有23支醫療隊。面對著大量重症患者,從最南邊來的海南省醫療隊,到從最北邊來的黑龍江醫療隊,組成了聯合軍團,如何保證每個患者都能接受相同水準的最優治療,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新冠肺炎是個全新的疾病,所有醫護人員都在不斷更新和積累認識的過程中,各支醫療隊必須有統一高效的協作機制,才能儘快上手救援。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錢招昕回憶說:我們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成立了戰時醫務處,我當時是這個醫務處的聯絡員。我們把當時在武漢協和醫院各醫療隊管理的病區分成五個片區,醫務處組織了五個聯合專家隊,分別負責五個片區,每週組織疑難病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有救治上特別疑難的或者有成功經驗的病例,再把它提交到醫院層面,由醫院層面再來組織每週一次的全院專家參與的病例討論,先後這樣的片區討論組織了41次,院級的有10次,每週1次,有151例患者在這個討論會上通過討論得到了精準救治。

那麼多專家每次討論都要用上兩個小時左右,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集中各自醫療隊所有專家的集體智慧,群策群力,努力挽救每一個生命。


雷神山,一秒都不浪費

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當中,體現了雷霆萬鈞的速度。當醫療隊開始工作時,也同樣展示了雷厲風行的作風。當時,全國280多家醫院、3000名醫護人員在2月8日前後分別抵達雷神山,其中遼寧醫療隊就出動了1243名醫護人員。

“我們剛來雷神山的時候,這裡是一個正在收尾的大工地,怎樣把這個工地迅速變成收治病人的病房,這是擺在建設者和醫務人員面前的一個問題。”雷神山醫院遼寧醫療隊代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劉志宇說。

為了讓患者儘快進入病房,雷神山執行的是“創建一個病房、驗收一個病房、開放一個病房”的策略。在一個病區裡面,基建工作者做收尾工作,醫護人員做病房的物資準備、信息的準備、病房院感的驗收工作。

在一天半的時間,醫護人員手工將一個毛坯房變成了標準建制的符合院感要求的整齊劃一的負壓病房。同時,在這一天半的時間裡,醫療隊也梳理了工作流程,將同時到達的多個病人迅速分診到不同病區,保證了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以高標準收治新冠病人。

在為時兩個月的時間裡,雷神山醫院共收治病人2011例,病亡率是2.3%,重症、危重症是1073例,病亡率4.3%,工作人員零感染,生產零事故,環境零汙染。

援鄂“聯合軍團”如何聯合作戰?幕後故事同樣令人感動

2月18日,雷神山醫院首批患者出院。本報記者 高興貴攝

急救車上,擺渡的是生命

河南醫療轉運隊來到武漢後,主要職責是負責把社區的患者轉到醫院,把醫院的重症患者送到指定醫院。

與其他醫療隊固定的工作場所相比,轉運隊工作在急救車上,診療地點不固定、接診的地方和區域非常廣泛,覆蓋了武漢市的社區集中隔離點、方艙醫院、養老院、精神病醫院和20多家醫院。

除了長時間不能更換防護服外,轉運隊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異地救援時,急救車通訊跟當地120不匹配,不瞭解路況等信息。河南省援鄂醫療轉運隊隊長、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主任喬伍營說,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利用無線系統、微信群,跟當地武漢120無縫對接和聯接。

轉運隊每天24小時值班備班,45天無休息,服務患者不固定,有輕重病人,有不確定病情的患者,一切都是未知數。這支隊伍不光是急救員、擔架員,還充當了護理員、心理輔導員,他們穿遍了武漢的大街小巷,日夜兼程,成為“生命的擺渡人”。

END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敖 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