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致歉

《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社論文章《立即停止新冠病毒汙名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致歉。

《自然》雜誌稱,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將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全球各地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組織採用。WHO在提出這一命名時,含蓄提醒道,有些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其中包括《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自然》雜誌同時指出,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之際,汙名化導致並助長特別是針對亞洲人的種族主義和歧視,削弱校園多樣性,全球教育和科研將為此付出代價,各方應立即停止汙名化。

汙名化是最危險的敵人

多年來,人們經常會將病毒性疾病與疫情首先暴發的地區、地點或區域關聯在一起,比如中東呼吸綜合徵(最早於2012年9月在沙特被發現)或寨卡病毒(以烏干達一片森林命名)。但2015年,WHO發佈指引,要求停止這種做法,以減少汙名化和惡劣影響——比如對所涉地區或當地民眾的恐懼或憤怒之情。指引中強調稱,病毒不分國界,不分地區,它會感染所有人。

《自然》雜誌稱,但就在各國奮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依然抱殘守缺。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一再將新冠病毒與中國關聯在一起,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之子、巴西眾議員愛德華多也稱新冠肺炎病毒是“中國的錯”;此外,包括英國在內有些國家的少數政客,也說中國應為此負責。

《自然》強調,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今年2月,倫敦大學下屬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傳染病流行病學家亞當·庫查爾斯基在他出版的《傳染的規則》(The Rules of Contagion)一書中提醒我們:歷史表明,大流行會導致一些群體被汙名化,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謹言慎行。

倫敦大學下屬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傳染病流行病學家亞當·庫查爾斯基。圖片來源:亞當·庫查爾斯基個人主頁

據美國CNET網站3月23日報道,針對特朗普總統將新冠病毒與中國關聯在一起的言行,世衛組織緊急情況規劃執行主任邁克·瑞安在一次會議上說:“病毒無國界。” 他強調在描述冠狀病毒時必須“小心”。無獨有偶,在同一天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上,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同意佛羅里達州眾議員路易斯·弗蘭克爾的說法,認為特朗普這一說法“絕對錯誤”。

另據路透社消息,WHO總幹事譚德塞3月初在日內瓦的新聞發佈會上說:“老實說,汙名化比病毒本身更危險。我們必須強調這一點:汙名化是最危險的敵人。”

導致種族主義歧視和攻擊

美國《新聞週刊》網站也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包括特朗普總統在內的一些人將該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新冠病毒不分種族,每個人都有可能染病或傳播疾病,將病毒與特定位置相關聯的言論可能導致種族主義和歧視。

很顯然,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世界各地的亞裔成為了種族主義攻擊的對象,很多人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身心遭受重創,甚至生存都面臨威脅。

《新聞週刊》的報道指出,3月25日,一名亞洲男子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一次仇恨犯罪中被襲擊,加害人聲稱,這名亞洲男子患有冠狀病毒。

《自然》雜誌在報道中指出,執法機構表示,他們正在重點調查仇恨犯罪,紐約總檢察長萊蒂西亞·詹姆斯還設立了專門針對種族動機事件和仇恨犯罪的熱線電話。但這樣的調查對一些人——包括70多萬名在海外學習的中國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可能為時已晚。

中國留學生大部分集中於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在學校因為封城關閉後,很多留學生已經陸續返回中國,但也有許多留學生仍然滯留當地。已經回國的學生也在猶豫要不要再次前往海外,他們害怕繼續遭受種族歧視,也擔心未來學業的不確定性,而且,國際航班何時恢復也還是個未知數。

學術多樣性受損 一損俱損

《自然》雜誌指出,這些年輕學子的學業被迫中斷,一些機會和關係也煙消雲散。這些來自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學生遭受的損失,也將給學術領域帶來令人擔憂的深遠影響,它意味著受影響國家高校的多樣性將遭受重大打擊,而這是幾代人從未遇見之事。

幾十年來,各個學校一直在想方設法增加多樣性,各國也制定政策鼓勵國際學術流動。多樣性的價值不言而喻:它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對話,鼓勵共享不同的觀點和生活方式,而且,它一直是推進研究和創新的引擎。

不僅如此,一個多樣性的校園也會讓高校更受歡迎,但通向多樣性之路依然道阻且長!例如,在《自然評論:物理》4月刊中,來自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的科研人員和科學傳播人士,就以親身實例講述了歧視和其他因素如何阻止他們在國際期刊上發聲。

《自然》雜誌呼籲,許多領導人希望聽取專家的科學意見,並據此採取行動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挽救生命。在術語方面,專家的意見很明確: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地避免和減少汙名化;不要把新冠肺炎和特定人群或地方相關聯;病毒不會歧視——我們所有人都有風險。

如果新冠病毒引起的汙名化導致亞洲年輕人離開國際校園,縮短教育時間,放棄自己和他人的機會,讓科研環境每況愈下,在這個世界仰仗科研尋求出路之際,這不啻為一個悲劇。

必須停止新冠病毒汙名化,這一點刻不容緩。

在面臨巨大危機的特殊時刻,全人類最應該做的是摒棄偏見,守望相助,戮力同心,加強全球抗疫合作,才能最終渡過這一難關。正如譚德塞所說,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汙名化或攻擊某個國家,而是保持團結並抗擊共同的敵人——新冠肺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