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袁紹個人的弱點很明顯,為什麼會謀士如雲?

715457390177張建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設想一個問題。如果三國沒有曹操,北方誰是主人?我們得出的答案是,當然是袁紹。所以說袁紹弱點明顯的人,是受了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影響。

袁紹和曹操曾經是年輕時候的朋友,兩人氣味相投。如果論才幹,袁紹不在曹操之下。袁紹和曹操都是一路人,至於說袁紹外寬內忌,曹操又何嘗不是。曹操殺荀彧、楊修之屬,不都是這個表現嗎?

至於說袁紹多謀少決,我感覺還沒有達到那麼嚴重的境地。袁紹如果是那麼不堪,怎麼能夠成為討董聯軍的盟主?連稱雄一時,比劉備還要能幹的公孫瓚都被袁紹消滅。而且在戰爭期間,袁紹多次表現出他勇敢果決的一面,這使得他能夠佔據幽冀並青四州。

就算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被人說是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最後還是把曹操打得部眾投降,暗中私通。官渡之戰後,曹操把發現的暗通袁紹的信件統統付之一炬,說,但是情況緊急,我都不能自保,何況他人。

我們可以看到,袁紹雖然是在官渡之戰失敗,但袁紹不死,袁氏不亡。曹操也一樣拿他沒有辦法。只有等袁紹死後,利用他廢長立幼的錯誤,分化瓦解,才滅了袁氏。

如果不是許攸的背叛,袁紹肯定會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到那個時候,所有袁紹的那些缺點就會都加到曹操身上。在找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就會說,曹操外寬內忌,冤殺忠良荀彧、楊修,多謀少決,和袁紹在官渡頂牛,不納忠言。廢長立幼,想立曹植。這時,這道題的題目就會變成,《曹操缺點那麼明顯,為什麼還會謀士如雲?》

因此,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如果從歷史的真實角度來看,袁紹也是一代雄主,只不過他遇上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曹操。袁紹做事,還有漢代古風,這才是他失敗的最大原因。

就拿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來說,袁紹顧忌的是萬一迎來漢獻帝,他還要聽從漢獻帝的指令,不自由。而曹操根本沒有這種顧慮,他直接就把漢獻帝玩弄於股掌之上。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袁紹曹操的高下之分。

我們從史書中搜尋對袁紹的描述,可以看到,袁紹的本來面目。《後漢書》說道:

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
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盛哉乎,其所資也!

《三國志》中則說道:

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袁紹、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

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袁紹也是一時之表。曹操論及和袁紹討論自己的戰略意圖時,袁紹說,自己要圖謀北方,然後席捲南下。後來,袁紹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佔據了北方四州,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

袁紹掃滅宦官,敢於和董卓當面相爭。利用祖上四世三公的資源,折節下士,使得天下之人,爭以袁氏為名。然後率領群雄討董,身任盟主。最後消滅公孫瓚,佔領北方四州。這裡,充分體現了袁紹的雄才大略。

在和公孫瓚的界橋之戰中,袁紹一百多人曾經被公孫瓚的二千騎兵包圍,在箭如雨下的危急關頭,袁紹拒絕躲入空垣,帶領部下拼死抵抗,顯示了袁紹的無畏精神。

當年高幹、荀湛勸說韓馥讓冀州的時候,就從“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三個方面說明袁紹的長處。至於說短處,那些不過是勝利者的挑剔罷了。因此,具有以上長處的袁紹,當然身邊謀士如雲。

而袁紹在進攻曹操前後,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突然不再信任忠心耿耿的謀主沮授,使得自己陷入一片混亂。我們知道,袁紹取得佔據北方的勝利,沮授功不可沒。沮授作為謀主,還統領著袁紹的大部分人馬。

如果用歷史上的一個例子比較,那就是項羽和范增可以相比。沮授對袁紹的重要性如同范增對項羽一樣。范增一去,項羽滅亡。沮授失權,袁紹敗亡。

范增是被劉邦的反間計給趕走的,而沮授則是被袁紹的手下進讒言奪權的。這裡面是否有曹操的計謀在裡面,也不好說。袁紹的失敗,就在沮授一人身上,而不單單是史書說的那些莫須有的弱點。

可以說,袁紹的失敗不是謀士少,而是太多了。真正的謀士沮授、田豐得到重用,袁紹則興,不被重用,袁紹則亡。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名聲好

那是因為袁氏家族的名望所在的原因,袁紹祖上三代在朝廷之上都是身居要職,包括他自己也是朝廷的重要官員,因此袁紹俗有“四世三公”的美譽,東漢王朝中,袁氏家族也算的上是名門望族,袁氏三代都是以德服人以禮待人,因此他的府上也經常會集聚一些有志之士,正是這樣袁氏一族門生故吏桃李滿天下。

政治立場

也是因為袁氏家族的名聲和威望,使得他們在政治上才有一定的號召力,東漢末年首先是宦官開始專權,使的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政治腐敗,面對這種局面,袁紹作為朝廷重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於是在他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剷除了宦官勢力,結束了宦官專政。

後來董卓進京,又開始橫行霸道禍亂朝綱,使得天下大亂,為了徹底剷除董卓及其黨羽,公元180年各方勢力都蠢蠢欲動,最後在袁紹的呼籲下召集了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由於袁紹身巨四世三公的爵位,所以得到了大家的推崇,十八路諸侯公舉袁紹為盟主。從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出,袁紹雖然說有些弱點,但是在政治上是非常有遠見的,因此才有那麼多人願意追隨他。

實力強大

除此之外,也是因為袁紹的實力要強過其他諸侯,俗話說良擒擇木而棲。董卓被消滅之後,諸侯之間開始分崩離析,為了各自的利益開始分道揚鑣,各諸侯開始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在這麼多諸侯中就袁紹的實力最大,聯盟破裂之後袁紹一人就佔據了青、幽、並、冀四個州。

東漢十三州當中袁紹就佔據了三分之一,擁有這麼多的州郡自然是富甲一方,所以他用有的實力在眾諸侯當中也是最強的,很多能人志士都知道跟著袁紹可以奔一個好的前途,這才使得很多謀士都願意來輔佐於他。比如:許攸、郭圖、田豐、還有先前的荀彧這些都是跟隨在他身邊的謀士。

結語

至於說跟著袁紹有沒有奔一個好的前程,看過三國的朋友也都知道了我就不多說,但總得來說袁紹在東漢末年也算的上是一位英雄豪傑,袁紹身邊之所以聚集這麼多謀士也都還是為了自己的前程著想的。


小程看歷史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豪門望族,是漢末最大的諸侯之一,曾有希望一統中原。但是,因為自身剛愎自用,驕傲自滿的致命弱點,從而被勢力小他幾十倍的曹操給擊敗。在官渡之戰後,袁紹勢力迅速瓦解,七其人最終也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但是,有著這麼多缺點的袁紹,為何收攏這麼多文臣武將呢?理由如下。

四世三公,剿滅宦官

袁家,是四世三公般的豪門望族,通過幾代人的治理,袁家的人脈是何等的深厚,其門生弟子又是何等的眾多。靠著這個招牌,雖然袁紹是庶出,但他的身份地位照樣是他人不可比擬的。

擁有著這等身份,袁紹並沒有對他人有著高人一等的姿態,反而常常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結交那些有才之士。而古人,最講究的就是名聲,而這些名聲,常常是需要口口相傳而得來的。袁紹的這般做法,使得他很快的聞名於各地,許多士人都自願依附於他。可以說,袁紹麾下的很多謀士,有一大部分是那時候就有過接觸和結交的。

袁紹自大將軍掾屬升任侍御史,再到司隸校尉,被大將軍何進所看重。所謂司隸校尉,擁有著糾察和監督各地區和京師的職責。在漢末,宦官專權亂政,擾亂天下,被眾多人所怨恨。在漢靈帝薨於京都後,十常侍便開始掌控國家社稷。面對此情況,袁紹堅決的向何進建議,要求剿滅十常侍,撥亂反正。很可惜的是,袁紹的建議,何進聽進去了,但因為皇后的緣故,又被何進給耽誤了。

在何進被十常侍用陰謀殺害後,袁紹便率兵圍剿十常侍,逼得部分宦官跳河自殺。因為有著剿滅十常侍的功績,使得袁紹的名聲再次得到了傳播,而袁紹也因此被眾人給予厚望。

渤海起兵,圍剿董卓;為天下共主,號令天下

在董卓率軍入京後,很快就掌控了整個京師。飛揚跋扈的董卓,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便要求把漢少帝劉辯給廢了,改陳留王為帝。而面對此事,袁紹卻當眾反駁。事後,察覺出董卓殺意的袁紹,不得不避禍渤海。

到了渤海後,通過袁家四世三公的招牌,很快就聚起了一股大軍。正當此時,曹操的討董檄文也開始傳遍天下,為了贏得更大的聲望,共計十八路諸侯齊聚而討董。

在董卓的事宜中,因為袁紹的身份,使得袁紹很快的被推選為盟主,號令眾諸侯。其實,正是因為袁紹有著討董的經歷,使得他的所作所為在前期是受到眾人追捧和愛戴的。因為敢於在董卓強勢的時候,出兵討伐,本來就是一件壯舉。況且,袁紹率領的眾諸侯,還把董卓囂張的氣焰給打壓了。雖然在最後討董並沒有成功,但是事情的目的也達成了。

有著一份頗大的閱歷,再加上盟主的地位,最後更是升任為大將軍,真正的成為軍權的最高掌控者。雖然那時候已經開始動亂,但是漢室頒發的職位和賞賜還是被世人所認可的。所以,有著大將軍職權的袁紹,當然有著討伐天下亂臣的職責,這也就為他搶地盤有了師出有名的原因。

又名有利有希望,天下的士人自然希望投靠到他的麾下,想要立下功勞,光宗耀祖了。

總而言之,前期的袁紹,絕對是個年輕有為,有野心,有實力的一位大諸侯。但是,因為過多的順風順水,使得袁紹逐漸有了驕傲自滿的心態,再加上當時他一家獨大,更是讓他產生了高處不勝寒的錯覺。最終,因為這些致命弱點,使得袁紹被曹操在官渡之戰給打敗了。


韶華傾夢


個人覺得是下面兩個方面,決定了當時袁紹身邊為什麼會謀士如雲。

袁氏家族

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因此,袁氏家族也有“四世三公”的美譽。

東漢時期,官員的選拔實行的是察舉制度,顧名思義,就是地方官員或中央官員推薦,再由中央考試決定的選拔官員制度。所以東漢時期,大家非常看重弟子門生這樣的身份,在大家的交往中,如果說這是誰誰誰的門生,或者誰誰誰的門人,別人都會對你高看一眼,即便不是衝著你個人的能力,也會對尊敬或敬畏你身後的勢力。

所謂東漢末期權傾朝野的袁氏家族,其門人食客更是不計其數,而作為袁氏家族年青一代的魁首,袁紹身邊自然會圍繞著眾多的謀士。

東漢末期的黑暗時代

東漢末期,迎來最黑暗的政治統治時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十常侍”時代。

袁紹雖出身宦官世家,卻對宦官專政十分反感,他雖然表面不妄通官客,自稱隱居,暗地裡卻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兩人都是三俊之一)過從甚密,在黨錮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而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爭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他們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

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叔父袁隗聽到風聲,於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但袁紹依然不為所動。

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大將軍何進的辟召。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后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從此,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中平六年,宦官政黨與以袁紹、何進為首的反宦官政黨的鬥爭達到白熱化,窮兇極惡的宦官們假傳聖旨,召何進入宮並殺了他,於是,袁紹協同自己的叔父袁隗、弟弟袁術領兵攻進宮城,屠殺宦官,宦官張讓挾持少帝逃出宮城,投奔董卓而去,也就有了後來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故事。

歷朝歷代的文人志士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當朝的腐敗、黑暗有著同樣的同仇敵愾。作為反對宦官,保護黨人的新晉黨派代表、又有顯赫的家族做背書,這樣的袁紹,自然頗受當時心中有理想,腦中有智慧的俠士、謀士的青睞。

人無完人,袁紹固然缺點很多,但對當時的謀士們來說,投奔袁紹,自然是出人頭地最容易成功的方法了。

在提一點,謀士不同於俠士,俠士一般多有膀子力氣,即便不出仕,隱居山林,耕田伐木,也能生存。而謀士則很難,他們讀了一輩子書,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在亂世之下,如果不投靠一方勢力,出賣自己的智慧,是很難生存的。當時袁紹佔據著漢朝版圖最富庶的中原(現今河北、河南)地區,且是諸侯中勢力最強大的,所以大量的謀士趨之若鶩的投奔他,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


始終先生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有幾句話,和大家分享,一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袁紹四世三公,儀表堂堂。擁有四州。相當於現在四個省。漢末群雄中勢力最大,表面上有一統天下的氣象。許多人投奔袁紹。有幾個大才,荀彧和郭嘉切看出袁紹終不能成事。悄悄離開袁紹,反而去投實力弱小,兵少將寡的曹操。“外寬而內忌,好謀而無斷,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是曹操對袁紹的評價,這幾句話可謂一語中的。

2第二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誰得到人才,誰最終得到天下,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曹操有識人之明,用人之量。雖然前期弱小,慢慢壯大。曹操和袁紹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時,曾經談論天下,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兩人相比,高下立判!得人才者得天下。袁紹人才雖多,切木有放在戰略高度。

3第三句,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曹操用兵,彷彿孫武。避實擊虛。深知袁軍虛實的許攸叛變袁紹,出主意,曹操立刻採納,前去燒掉烏巢屯糧,背後袁軍救援,曹操親自帶隊衝鋒,先攻下烏巢,燒掉軍糧,再回頭抵抗。置之死地而後生,曹操軍隊已經斷糧,勝敗在此一舉。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4袁紹要是木有遇到曹操,也許能得天下,袁術,公孫瓚均不是他的對手,第四句,既生瑜何生亮啊!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無能的扎心君


首先,出身無比高貴,尤其在東漢末年那個重門第看血統的年代。袁紹出生於東漢後期一個權勢熏天的家族“汝南袁氏”,從起祖父袁安算起,四代人有五個位列三公。牛氣沖天的家族背景是招賢納士的最好招牌。

再者,本人儀表堂堂,英俊威武,年少有為,不到二十就當了濮陽縣長,而且乾的不錯,清正廉明,名聲遠播。

第三,在那個宦官專政,黨錮之禍橫行的年代,袁紹明為隱士,暗度陳倉,私下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最有名的如張邈、陳蕃、李膺,且幫助黨人脫難,與曹操是密友,形成了反宦官專政的政治集團。後借何進之力消滅宦官集團。

第四,堅決與董卓勢不兩立,抵制董卓擅自廢立皇帝,逃亡冀州後立即舉起倒董大旗,成為關東聯軍盟主。再者,袁紹在京師的全家都被董卓殺了,豪傑們大為感動,紛紛歸附要為其報仇。

第五,袁紹前期寬厚仁義,智勇雙全,用人得當,收冀州,敗公孫瓚,一統冀青幽並四州,身負挽救漢王朝的重任,所以能聚攏很多國士為其服務出力。


有思想的蘆葦


其實,古人和今人是一樣的,傍大款、追星、想和官宦子弟交接等照樣存在。袁紹家四世三公,到袁紹這一代都官四代了。而且袁紹本人“壯健好交結”,加之“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社會上一班人便投到他的門下,袁紹也飄飄然以老大自居。出現“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拜訪交接袁紹的人所乘車馬把他門前的道路都堵塞了。

袁紹借家族的光,參政議政較早,又養著一班死士鐵桿,其實就是東漢靈帝時的朝廷山頭勢力,一般人是不敢惹的。但從忠君為臣的角度講,袁紹對漢朝廷還是支持的,因為看不慣董卓禍亂朝政才遠走河北發展自身地方勢力。

董卓在朝廷搞他自己的西北幫,袁紹在河北招納朝廷異己勢力,門閥高、聲望高、牌子硬,又有富商大賈支持,錢糧不是問題 ,便手下文武雲集,聲勢愈加強大了。

袁紹的弱點確實有,主要是不能決大事,而這也是他勢力壯大,有人有地盤有權勢後表現出的毛病,年青時並不這樣,也是能捨得一身剮的人物,敢和董卓叫板

其次是耳根軟,偏聽偏信。尤其是有權勢後,喜聽奉承話,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坐失時機,把一手好牌打一個稀爛。


二曲人


當一個人的優點無限大的時候,人們往往就會忽略其缺點。

當一個人的優點無限大的時候,人們往往認為其有能力矯正自己的缺點。

四世三公的袁紹在東漢末年就是這樣一個優點無限大,弱點也很明顯的人。

所以這也是袁紹麾下謀士眾多的原因吧!

四世三公的餘蔭 酸棗會盟佔據的大義

東漢末年,汝南袁氏已經成為一個四世三公,權傾天下的官宦門閥。

自袁紹的高祖父袁安起,袁家四世之中就有五人官拜三公。東漢當時收錄人才主要的方式是通過察舉和徵召兩種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舉孝廉制。而其核心就是當朝的官員或者來自地方的推薦。

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早已經門生故吏無數。就比如最有名的冀州韓馥就是袁家當時的門生。所以袁紹奪取冀州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

自18路諸侯討董酸棗會盟,袁紹被推舉為門主,此時已經佔據了起兵的大義和收取了大多數忠於漢朝能人志士的好感。也為後來袁紹麾下謀士如雲的重要原因。

自袁紹獻策誅殺宦官的時候,有能力的謀士已經看出來袁紹的野心。獲得了一些希望通過改朝換代擁立之功獲取政治利益的北方氏族門閥的效力。

易京之戰的勝利

在袁紹獲得冀州,然後又奪得青幷州兩週之後。開始了和公孫家族爭奪幽州的拉鋸戰。

在易京一戰獲勝後,可算是畢其功於一役。此時袁紹已經是擁有四州之地天下最大的諸侯。

天下大家族本來就看好袁紹,在幽州成為袁紹的勢力之後。大量的謀士如雲而來,或是來自本家族的政治投資,或是本著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的原則,或是看好袁紹有能力一統天下的謀士紛紛走進了四世三公袁紹的帳下。

在袁紹擁有北方四周後,麾下的綜合勢力已經超過了天下任何的諸侯。而且佔據了幽州,就有了戰馬的來源。

對比天下諸侯,此時的袁紹,優點已經到了無限大的時候,就算有所缺點往往會被忽略。而且文人謀士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認為就算袁紹這個主公有很明顯的缺點,認為在自己的建議下也會逐漸得到改善。畢竟人無完人。

而且此時天下的門閥大多都在北方,在袁紹佔據的地方各門閥能不給袁紹三分薄面。所以袁紹麾下的謀臣自然滾滾而來。

所以說在東漢末年,袁紹的優勢足夠多,所以他的缺點往往會被人們縮小甚至忽略,畢竟人無完人。所以這是袁紹缺點明顯而麾下能夠謀士如雲的原因吧!


我不是胡婻婻


袁紹家族自他的高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在漢代,三公是官僚集團的首要,是可以與皇帝坐在一起喝酒,討論國事的人。



公元166年,袁紹的母親去世,名門望族的家事,送葬者多達三千餘人。袁紹和袁術統領各地諸侯,把葬禮搞得像是會盟一般。可見袁家的勢力有多龐大。

早在袁紹領著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諸侯裡也多是袁家的勢力。袁紹就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野心。當時各路諸侯各有想法,但表面上還是打著“勤王”的旗號。唯獨袁紹一邊當著聯盟首領,一邊要擁立幽州牧劉虞登基,另立山頭。可惜,劉虞本人不同意,包括曹操等人也不支持,就不了了之了。

等後來袁紹有了鄴城,謀士沮授提出讓他西迎奉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沒有聽取。而他的兩個重要部下郭圖,淳于瓊提出不同意見:“…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奏,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如自己當天子痛快。袁紹的弟弟袁術是第一個割據稱帝的諸侯。而袁紹也不是沒有動作,在消滅公孫瓚後,他曾命主薄耿苞在軍中散步:“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的言論。

“赤德”代表漢朝王室,“黃胤”意味著取代漢室,另立新朝。可惜當時的主流還是傾向漢朝政權的,袁紹只好殺了耿苞,撇清自己。之後南下討伐曹操的官渡之戰,袁紹又突然提出了“清君側”的口號,是以忠臣的面目出現的。

而至於袁紹的缺點或無能,都是來自與他為敵的曹操的陣營。《三國志》中有荀彧的“四勝論”和郭嘉的“十敗十勝論”。

所謂的“四勝論”,荀彧說與曹操“爭天下者,唯袁紹爾”。袁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而曹操“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其次袁紹缺乏絕斷力,而曹操“能斷大事”,應變不拘一格,“此謀勝也”。再次,袁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而曹操“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族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最後,袁紹靠著家族背景,“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而曹操“以至仁待人,退誠心不為虛美,行為勤儉,而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

郭嘉的十敗十勝論,同樣是從劉邦與項羽的典故里分析得來的,由於郭嘉是從袁紹那裡投了曹操的,他說的很清楚:“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與荀彧在曹操陣營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這兩人分析袁紹的缺點,被普遍認同。特別是“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評論,就連後來的《三國演義》小說和影視劇,也是按照此塑造形象的。事實上,邊讓,孔融,崔琰,毛玠等政治冤案,不正是曹操“外寬內忌”的說明嗎?

《三國演義》不能成為歷史人物特點的依據。包括《三國志》也不全能認同,陳壽畢竟是魏晉時代的人物,他寫的書,也是要皇帝審閱的。所以他也只能重點顯示曹操光鮮的一面,卻不能太多的描述袁紹得豐功偉績與野心。

所以說,袁紹並不是像《三國演義》裡說的,是一個無能的割據軍閥,而是一位沒有走到最後的奸雄。東漢末年,諸侯並起,袁紹有家族勢力背景,是最有實力的諸侯,自然就有許多的謀士追隨。

而他手下無論是沮授,田豐,還是郭圖,審配,乃至許攸,逢紀都是一代英才,未必就輸於郭嘉,荀彧等的謀略。




路遙lgy


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每人的眼光都不同,假如是我們也不一定做的有這麼好,所以,我們也不要看待別人,如何錯?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加以學習,以防犯錯。成功有成功的道理,錯有錯的原委。以防效應。別人的錯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的我們,更不需要去譏笑別人的錯,我認為那是低級,我們應好好學習,虛心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