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父母最寵愛的孩子是最不孝順的那一個?

最近的一部新劇《都挺好》上映了,全劇把所有的家庭矛盾基本都集齊了:重男輕女、養老問題、父母不公。但這其中最為突出的矛盾莫過於父母的重男輕女思想和區別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正是這一點才引發了這之後的一系列的矛盾。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父母最寵愛的孩子是最不孝順的那一個?

劇中兄弟姐妹三人,老大老二是男孩深受父母的寵愛,老三是女孩,經常被忽略,成為了家裡的犧牲品。在兩個兒子中要數二兒子能說會道,每次都拍母親的馬屁,導致了他成為了父母最偏愛的孩子,但是他卻是最不孝順的那一個。這一點上似乎中國家庭普遍都存在著這樣的現實。

“蘇明玉,你是個女孩”

“你怎麼能跟兩個哥哥比呢?”

“你以後還要嫁人”

“我們只負責你養你到十八歲。”

“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老。”

當母親一句句話說出之後,蘇明玉奔潰了。

她噙著眼淚質問母親:為何兩個哥哥從小早飯就可以火腿加雞蛋,她卻永遠只能吃泡飯?為何家裡為了兩個哥哥可以砸鍋賣鐵賣房子,她卻想要上個好大學都不允許?

後來蘇明玉賭氣出走,十幾年不和家裡聯繫,後來母親去世回來,彼時的她已經是出人頭地的蘇總。從小的這種不公平,成為了蘇明玉心中的一根刺,哪怕長大了,她仍舊沒有感受到一絲來自家庭的溫暖。這根刺,也扎得她最痛。

但所幸那些打不到她的,也終將使她變得更加強大。

那麼為什麼父母最為寵愛的孩子,卻最為不孝呢?

父母的寵愛讓他們變得自私,過分的寵愛讓他們覺得自己生來就該受到這樣的待遇,哪怕是無理的要求都被一一滿足,相比之下不受寵的孩子,他們想要得到一件東西就困難的多,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那些別人看來輕而易舉的東西,這就導致了他們更容易體會人情冷暖。所以,大多數討好父母的活,都由受寵的孩子去做,而髒活累活便由著不受寵的孩子去做,時間長了那些受寵的孩子永遠不會體會到父母的愛,反而變得更加自私。

用溺愛態度培養出來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謂透頂了的人。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父母最寵愛的孩子是最不孝順的那一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在《都挺好》裡面,二兒子蘇明成就是被溺愛包圍的典型例子,他受到了父母最大的愛,在最後的養老問題上面,卻是最想躲開的人,當他的依靠不再是依靠的時候,就成為了負擔,他需要把這個負擔拋去,才能更好的生存。

年初的時候我爺爺去世,大伯作為長子,竟然在爺爺病重的時候,沒有來看一眼。只是冷冷的回了一句,當年和父親分家的時候,爺爺答應給他的東西沒有分給他,都留給了小兒子,所以爺爺的事情和他沒有關係,都讓父親一個人操辦。

這讓奶奶很是傷心,當年大伯結婚的時候是他們砸鍋賣鐵娶親,房子也是爺爺奶奶到處借錢買的,作為長子,爺爺奶奶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他身上。父親作為最小的兒子,爺爺那時候又病重,基本沒有受到過家庭的關愛,全靠幾個姐姐照料才能活著。

但是現實就是這樣,爺爺奶奶的疼愛,養出了一個“白眼狼”。哪怕只要有一絲一毫的要求沒有做到,就讓他耿耿於懷。

唐代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有這樣一句話:“雖曰愛之,其實害之。”講的是栽樹的時候要像孩子那樣去關愛樹苗,但是種好之後不要太過關心,每天去檢查他的死活,甚至動手摳樹皮驗證,看起來是愛護樹苗,其實是害了樹苗。

父母的溺愛同樣讓孩子知道,只有取悅了父母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缺什麼東西了,向父母要就好,父母總會想方設法給自己拿來,而這也給父母親子的關係埋下了隱患——只要有一天你做不到有求必應,那麼你就是必然要拋棄的負擔。

相比於男孩,在重男輕女的思想下,女孩是更容易被忽略的那一個。作家黃佟佟曾說,中國女孩的成長史,太多利用,太少關愛。

在經濟稍微發達的地區,女孩還好點,是家裡的小公主。要是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父母所有的寵愛都給了男孩,女孩生來就是沒有地位的。

男孩和女孩在家裡沒有公平可言。當年的那一代獨生子女想要生二胎的,超過半數以上是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女孩,想再生一個男孩的。

家長的思想尚且如此偏愛,又怎麼能讓孩子對父母孝順?

試想一下,要是父母從來沒有給你一點兒關愛,孩子又哪裡的感情去孝順父母?或者說,父母給了足夠的溺愛,孩子已經習慣了這種享受,突然你不再是依靠,孩子又怎麼會去孝順你?

前者沒有感情,後者沒有意識。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父母最寵愛的孩子是最不孝順的那一個?

中國式親子關係最大的暗傷就在於不能一碗水端平,父母從來都是偏向於一個孩子,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偏愛害了孩子的成長,所謂的“媽寶男”幾乎都是出自於此,他們覺得,有能力的那一個會很好的照顧自己,所以更偏愛那一個沒有什麼本事的孩子,導致一個越來越強。另一個越來越依賴父母,到了父母無法依靠的時候,就開始反目成仇,這時候才想起自己那個不受寵的孩子,不得不說,這種教育方式是中國家長的通病。

《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就是這種親子關係下的受害者,她渴望在大城市立足,渴望得到愛情親情,但是父母的偏愛卻讓她這兩樣都可望而不可即。哥哥的房子是她買的,侄子的學費是她交的,甚至連父母都是她自己在養著。即便如此,父母還覺得這一切都是她應該做的,哪怕只要有一絲一毫的誤差,就會引起不滿,而相反的,她的哥哥可以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做,反而理直氣壯的靠著妹妹養活,父母對此竟然也樂得如此,絲毫不認為有什麼不妥。

可悲嗎?懂事的孩子往往更受苦,不如那個會討好父母,得到偏愛的孩子。

在這樣的父母親子關係下,很少有家庭和睦,“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當這句俗話在無數的家庭不斷上演的時候,就是這種教育的悲哀。

母慈子孝的前提是公平對待,希望父母一碗水端平的對待孩子,親情永遠是這個星球最為乾淨的關係,不要因為偏愛而讓親情變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