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感受著不同的幸福 (3)

請接上集.謝謝關注

味覺:感受著不同的幸福 (3)

—-雁城俊哥

(06)

總以為風花雨雪皆是景,

卻不知柴米油鹽才為詩。

陸文夫卻說:

對於一個有文化的食客來講,虛的往往影響著實的,特別決定著對某種食品久遠、美好的記憶:

蘇州河邊一座小酒館;

樓上空無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見底,河底水草搖曳;

風帆過處,群群野鴨驚飛;極目遠眺,隱隱青山若現。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食物還沒吃吶,那情調和味道已經來了。

小酒館裡的烹調是最簡單的,和得月樓的幾盤家常菜放在一起,那你肯定會感到得月樓勝過小酒樓。

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閒情、詩意又在哪裡……

陳嘵卿則說:

小時候回外婆家過年,那是大別山深處的一個小村子,儘管山清水秀,但很窮。

不過,春節前,村裡家家都會做兩樣東西,一個是年糕,一個是臘肉。

年糕磨好摔打成條,碼在缸裡,灌滿“冬水” 立春前的水,細菌少,隨吃隨取,一個冬天都不壞。

臘肉是肥膘肉,幾乎沒一點兒瘦的,用大量粗鹽醃製,掛在灶臺上方。

炊米飯,切幾大片手指厚的臘肉,和米粒一起蒸煮。吃的時候,外公負責分配,一般每人只能分到一片,極鹹,用鋒利的門牙,咬下薄薄的一小條,就足夠送一大口糙米飯。

用外公的話說,臘肉不僅“下飯”,而且“殺饞”。

汪曾祺先生對美食的描述:

烏青菜:平貼地面,江南謂之 “塌苦菜”,此菜微苦。我的祖母在後園闢小片地,種烏青菜,經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

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

“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豬油“煉” 成的,放在大海碗裡,凝成蟹凍,久貯不壞,可吃一冬。

豆腐凍後,不知道為什麼是蜂窩狀。化開,切小塊,與鮮肉、鹹肉、牛肉、海米或鹹菜同煮,無不佳。凍豆腐宜放辣椒、青蒜。

“染指” 一詞的由來:

春秋時期,鄭國有兩位公子;一個叫公子宋,一個叫子家。

一天早晨,他們一起上朝時,公子宋的食指忽然動了一下,他便跟子家說:“看來今天又要有好吃的了,不知道今天可以嚐到什麼美味?”

就在子家半信半疑時,聽見內侍向廚房說:“昨天楚國派人送來一隻大鱉,鄭靈公下令煮來讓文武百官一同品嚐。”

兩人聽到這番話,不禁笑了起來。鄭靈公問他們什麼事情如此開心,子家趕緊向鄭靈公說明公子宋食指挑動果然靈驗之事。

鄭靈公聽完後,也笑了笑說:“公子宋的食指靈不靈,還得通過我這一關呢!”

後來鱉羹分配到公子宋時剛好分完,鄭靈公就大笑說:“這回你的食指不靈了吧!”

沒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鄭靈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裡,沾湯來嘗一下,並說:

誰說我的食指不靈,我不是嚐到美食了嗎?

(這就是“染指”的來歷)

鄭靈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膽大妄為,藐視國君的權威,非常生氣。

此時,鄭靈公已心生殺意。後來藉著一些理由,鄭靈公想要派人把他給殺了,沒想到公子宋先發制人,殺了鄭靈公。

公子宋一定沒有料到,他靈驗的食指雖然讓他品嚐到了美食,卻也讓自己最後揹負了弒君的惡名。

為什麼公子宋只是用手指“沾染”了一下鼎中的鱉湯,鄭靈公就差點把他殺掉呢?

這是因為鼎在先秦是權力的象徵,任何人不經君王的允許隨意沾取鼎中之物,就是對君王權力的覬覦,是對統治地位的絕對挑戰。

因此,後世人用 “染指” 來比喻牟取非分的利益。

這場變故後,鄭國大亂,公子宋最終也被殺,暴屍於朝。

(07)

佳人一壺酒,秋容滿千里。

酒文化;中國源遠流長,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鑑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

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自從杜康、儀狄釀酒起始,酒作為一種日常飲品,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起初,由於生產力落後,人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酒的生產數量也就十分有限。

一直到了階級社會的第一個階段,奴隸社會的中後期,酒的大量使用也僅僅侷限於貴族之間的宴飲以及祭祀。

從《詩經》起,關於酒的文學,有《周書·酒誥》,就連艱澀難懂的《周易·爻辭》中也有: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後兩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們共醉一場。

日下,最前沿的調侃:你有故事,我有好酒,相約黃昏後!


詩歌的源頭《詩經》裡更是流淌著酒的味道: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小雅·鹿鳴》

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沒有酒,就不可能有我們燦爛的詩歌文化與浪漫的詩人,五千多年的文明或許要遜色許多。

沒有酒,性嗜酒的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如何能寫出?

真不知道“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他,外加撫養五個不爭氣的兒子,還有多少酒喝,也許《飲酒》詩裡的“酒” 只能是摻了水的酒了。

杜老的酒量估計也不錯,好友衛八來訪,冒著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噴香的黃粱米飯,而且開懷暢飲:

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

沒錢的時候樽酒家貧只舊醅。

沒有酒,買花載酒的柳三變也許就寫不出: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也就發不出 “擬把疏狂圖一醉” 的慨嘆了。


誰說女子不如男。

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讓鬚眉,

東籬把酒黃昏後,三杯兩盞淡酒。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微醉下,多才多藝的她也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詩仙太白將酒文化詮釋的淋漓盡致: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那是何等的瀟灑與飄逸,為了酒連代表至高無上的王權也得靠邊站。

《將進酒》字字都散發著酒香。

或許把他所有寫酒的詩拿去壓榨,也許可以壓榨出大半壺的高粱酒來。


酒對每一位詩人來說;究竟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緣分;因為詩人已經千古,我們不得具體而知,只能依據常理推斷一二。

詩人們為什麼喜歡酒呢?

難道是因為黃酒的風味醇厚、鮮甜甘美、香氣濃郁;白酒的芳香濃郁、綿柔甘冽、回味悠長麼……

仗劍紅塵已是癲,有酒平步上青天。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暢飲催生豪氣,醉比劉伶放浪,狂若太白仙。

天若不愛酒,酒仙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或許在酒後,才能創造出無與倫比的豪邁氣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九天!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著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 “賢人” 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 “聖人” 作為(清酒)的隱語。

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

桓溫手下的一個助手善於辯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 :

(青州從事)

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 喻 “肚臍”,好酒叫做 “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可以通到臍部;

他把壞酒稱做 :

(平原督郵)

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 “膈”,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這就是“青州從事,平原督郵”成語故事的由來,同時,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

對於年輕人來說,酒或許是情感和靈魂的催化劑。

在沒有電子商務時代,由此上溯至書信沒有通達的前期時代,膽小的愛情追逐者多次在心裡不停的吶喊:

真想有一天喝醉,那樣我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對你說那些我不敢說的話!


酒實在很妙。

幾杯落肚之後就會覺得飄飄然、醺醺然。

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會綻出笑臉;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會談笑風生。再灌下幾杯之後,所有的苦悶煩惱全都忘了,酒酣耳熱,只覺得意氣飛揚,不可一世,若不及時知止,可就難免玉山頹欹,剔吐縱橫,甚至撒瘋罵座,以及種種的酒失酒過全部地呈現出來。以上是梁實秋先生對酒的看法。

用高度的白酒來形容女士恰到好處:她們給予人的那種感覺非常舒適;

她們給予人的那種感覺彷彿如酒;醇香無比,久久難忘。

酒桌上的喝灑的過程倒是王安憶女士《酒徒》入木三分:

喝酒,禮貌地喝一點。 緩緩地喝著,吃著菜,好像不是在酒席上,獨斟獨飲,挺享受的。

但從酒場上的策略角度看,這時候的喝,有些像是鋪底,或者熱身。

等他吃喝到一個程度,這個程度怎麼說呢?就是說,他呢,臉色潤澤了,眼睛裡有了光,顯得很滿足。不是酒足飯飽的足,而是恰如其分的,

酒桌上的節奏是流暢的,類似行板的節奏。

酒也變得滑潤了。最初的辛辣的刺激已被微甜的回味蓋過。它們尖銳地擊中舌頭中間的那一點,轉眼便充盈到整個口腔,化成暖意融融。身體變得輕盈起來,思想也變得輕盈,而且連綿不斷。

就在這時分,他開始敬酒。

他敬酒的樣子也是軟弱的,甚至有些靦腆。他的敬酒看上去只是禮節性的,完成一個儀式而已。

只有在他一仰脖喝乾杯中的酒時,那一仰脖的動作是帶了些銳度。他迅速地,利落地一仰脖,杯底就幹了。並且滴酒不灑。

他斟酒也很利落,一條線下去,酒及杯沿下一分,再一條線收住。

他吃菜也是這樣,面前沒有一點湯潰醬漬,魚刺肉骨,在盤子裡順在一邊,乾乾淨淨。

他一圈酒敬了下來,人們還是沒有注意他。

事實上,酒桌上鬧成一團,誰也注意不到誰。在一片喧譁之中,只有他是安靜的。

酒喝到這會兒,多一杯少一杯已經無所謂了,你不叫他喝,他還要喝呢!這種快感,是有著慣性了,有些剎不住車的意思。

酒場上,就是這樣。不在於誰喝誰不喝,而在於誰叫誰喝。喝,其實都要喝的,誰也不甘心少喝一點。

這很像是一個意志的角鬥場,也像個謀略的角鬥場。

但意志和謀略都是從屬的部分,真正的實力,還是酒量。

所以,說到底,還是酒量的較量。意志和謀略都是為這場較量服務的。

因為,如何保存實力,如何伺機出擊,如何化被動為主動,佔據有利位置,在某種程度上,起著決定勝負的作用。


第一次喝酒和醉酒的感覺,莫言先生的講述:

正好家中無人,我便用牙咬開那瓶塞子,抱起瓶子,先是試試探探地抿了一小口

——滋味確是美妙無比——然後又惡狠狠地喝了一大口——彷彿有一團綠色的火苗子在我的腹中燃燒,眼前的景物不安地晃動。

我蓋好酒瓶子,溜出家門,頭重腳輕、騰雲駕霧般跑到河堤上。

我嗬嗬怪叫著,心中的愉快無法形容,就那樣嗬嗬地叫著在河堤上跑來跑去。

抬頭看天,看到了傳說中的鳳凰;

低頭看地,地上奔跑著麒麟;

歪頭看河,河裡冒出了一片片荷花。


蔡瀾先生的名言:醉酒,人生,一樂也。

但是,酒不能解憂,只是令人在由興奮到麻醉的過程中暫時忘懷一切。

一壺濁酒,相逢醉了誰;一世浮生,輕狂撩了誰;一番思量,誰是誰的誰。

守著安然,折一箋琉璃文字,溫一壺歲月的酒,與時光輕語。

風過眉梢,盈一抹淺笑,在走遠的緣聚緣散裡,送流年一程珍重。


(08)

茶文化,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貢獻。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

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

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

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裡霧裡,極宜茶樹生長。

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製茶飲茶,相沿成習。

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

其於茶之種植、採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

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禪、茶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獨有的禪茶文化。


禪茶的至理名言:

以紅塵為道場,以世味為菩提,生一爐緣分的火,煮一壺雲水禪心,茶香縈繞的相遇,薰染了無數重逢。

禪茶的至理名言:

今生的水,前世的茶,用今生的水泡一杯前世的茶,透明的瓷杯中沉澱的是前世的情,沸騰的是今生的愛,這就叫作緣份!


林清玄先生對茶的理解:

善茶之人必有五美:

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飲之美、境之美。

茶的境界與詩情道心並無分別,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


考究一點的茶樓;大茶樓上有幾個和一般的茶客們分開的房間,擺著紅木卓、大藤椅,自成一小天地。

茶葉都是食客們自備存儲的。

泡茶的用水,講究一點的人,都是到郊外的泉水源處,取水後用木桶裝運回來飲用的。

煮水自然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只能泡在宜興出品的紫砂壺裡。


好茶還需好水沏泡。

陶陶居初創時,僱用十多名小和尚專門去白雲山九龍泉挑水烹茶。

小和尚每天凌晨開始工作,行走路線、在何處歇息,都比較固定,其水桶加蓋,蓋上加鎖。騎縫處貼著 “九龍泉” 水砂紙條,擔子插小旗,招搖過市,吸引路人注意。

另備有大缸儲水,大廳的茶位每位五仙,小廳每位1.5毫。

在小廳門口旁放著一個已點燃的紅泥小火爐,旁邊用竹籬擱著燒起來無雜色無味的半截欖核作炭,瓦茶煲內沸騰著九龍泉水,專人侍候在側,相當講究。

在南方,茶坊附生於所有的酒樓餐館、美食廣場,在這些地方喝茶,有機會品嚐到式樣繽紛、口味眾多的麵點小吃。

要是你興致高昂,還可以叫上一碟炒菜,呷上一口米酒,還有琵琶雞、炭燒乳鴿、雷州白切狗肉——你就慢慢地品嚐這南粵福地的美味佳餚吧

吃喝吃喝,吃喝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凡是稱得上美食家的人,無一不是陸羽和杜康的弟子。

夏天,在一些城市,時而還是有沿街的商鋪出售 “大碗茶”,在酷暑難耐的午時,人們所飲用的 “大碗茶”,或許成為了消暑解渴的甘露。

20.02.19

未完待續.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