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幫孩子養成閱讀習慣難之有難?那是你沒掌握對方法。

陳筱筱有一個5歲的女兒朵朵,由於出生的月份尷尬,幼兒園都上出頭了,小學那邊卻以不足6歲為由拒絕了朵朵的升學請求。沒辦法,她只好給朵朵又報了一年的學前班。

開學第一天,老師就“習慣決定命運”為題,告誡全部的家長,一定要趁學前班這個良好的機會,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陳筱筱深以為然,回家後就和女兒一起制定了閱讀計劃——每晚睡覺前閱讀一小時。

然而,計劃很快夭折。自然,閱讀習慣養成也就宣告玩完。

由於朵朵自小就喜歡看書,起初,她的興致很高,但堅持了沒到三天,她就堅持不住了。之後,無論陳筱筱怎麼鼓勵、獎勵,朵朵都沒有了之前的動力,只是偶爾能靜下心來看一會書。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孩子三分鐘熱度,無法將自己喜歡的事情轉化為習慣呢?

日本習慣培養顧問公司董事長古川武士在他的書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裡,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導致人們對喜歡的事情“三分鐘熱度”,無法勤奮地持續的原因,是習慣引力

一、什麼是“習慣引力”?

在解釋“習慣引力”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習慣”。

“習慣”在百度百科裡的含義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可在心理學家看來,習慣指的是“把重複的行動化為無意識或者說自動化的行動”。

簡單來說,習慣就像是大腦為了省事而設定的一個自動化的程序,因為,人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大腦無法一一去兼顧,只好將那些固定而重複的行動化為無意識的習慣動作。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習慣就像是大腦設定好的一個自動化的程序。

我們要建立新的習慣,就得用重複動作去改變大腦,讓大腦建立出新的程序。然而,人類的大腦十分穩定,其中的基底神經節更是一個十分“頑固的傢伙”,不僅抗拒改變,還會極力去維持現狀。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在建立新習慣時困難重重的主要原因。

基於此,古川武士將“習慣引力”比喻為是“地心引力”,說正是因為身體對“培養新習慣”的變化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大多數人對於新事物都是“三分鐘熱度”而無法勤奮地持續,這種現象就叫做“習慣引力”。

習慣引力具有兩種功能:抵抗新變化維持現狀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人類總是中途失敗,其實才應該是常態。因為,這是內部機制,是天生的。所以,陳筱筱為女兒培養閱讀習慣,很快就失敗,簡直再正常不過。

那麼,難道“習慣引力”就這麼無敵,誰都拿它沒有辦法嗎?當然不是!

它有一個天敵——微習慣

二、什麼是“微習慣”?

美國極簡主義者斯蒂芬·蓋斯在他的《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一書中是這麼解釋“微習慣”的:

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新習慣,微習慣基本上就是它經過大幅縮減的版本——把“每天做100個俯臥撐”縮減成每天1個,把“每天寫 3000 字”縮減成每天寫 50 字,把“始終保持積極思考”縮減成每天想兩件好事,把“像企業家一樣創新”縮減成每天想出兩個點子。

也就是說,微習慣其實指的就是新習慣被縮減到無限小(儘可能小)時的一種習慣。比如,陳筱筱打算幫助女兒培養的閱讀習慣,轉化為微習慣,就是“每天閱讀一分鐘”。

也許你會問我,不是說大腦抗拒改變嗎,微習慣難道不會同樣被抵禦在外?不會!

因為,基底神經節只會對抗劇烈變化,根本不屑於“防禦”微習慣,它實在是太小了。

也許你還會問我,每天只閱讀一分鐘,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為孩子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

當然!

三、微習慣:步驟雖小,優勢卻大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微習慣的優勢。

(一)微習慣可以讓孩子勇敢邁出“舒適區”

心理學上有個“蛻皮效應”,指的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區,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劃地自限。只有勇於接受挑戰充實自我,你才會超越自己,發展得比想象中更好。

然而,萬事開頭難,別說孩子了,我們做父母的在往舒適區外邁第一步時,都十分艱難。好在,很幸運,微習慣恰恰正好有這個魔力——可以讓孩子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因為,微習慣可以完美地騙過大腦裡的基底神經節,讓它不牴觸第一步。再者,因為微習慣足夠小,邁出的第一步相應的也很小,回頭很容易,孩子從內心裡也不會牴觸。

比如陳筱筱在給女兒培養閱讀習慣時,如果一開始就用的是微習慣法,只讓朵朵每天閱讀一分鐘,由於一分鐘過得很快,很容易就能完成,孩子的配合度會非常高,走出“不閱讀”的舒適區,自然會易如反掌。

(二)微習慣不受“熱情遞減法則”的約束

人們很難養成新習慣,除了受大腦控制的“習慣引力”在作怪外,還跟人們依賴用“不靠譜的” 動力和意志力來養成習慣有關。

經濟學上有一個法則叫“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指的是“同樣的事情,人們做得越多,它帶給人們的滿足感越少”。

因為建立習慣的過程需要不斷重複,而在不斷的重複過程中,人們的滿足感也會越來越少,斯蒂芬·蓋斯類比提出了“熱情遞減法則”。而熱情會遞減,恰恰是動力總是讓人在建立新習慣時失敗的原因。

意志力呢?人們原本以為意志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用大量的實驗,糾正了這個觀點,提出了“自我損耗”現象,認為意志力是會被損耗殆盡的。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微習慣就像是意志力和動力零消耗的特洛伊木馬。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微習慣可以既不依賴意志力,也不用依靠動力去激發。因為,它就像意志力和動力都消耗很低甚至零消耗的特洛伊木馬,能很輕鬆地去訪問大腦主控室

比如,陳筱筱以前在鼓勵孩子去閱讀一小時時,可能不僅需要口頭鼓勵,還需要一些物質上的獎勵,但如果是閱讀一分鐘,因為實在太容易,朵朵甚至都懶得跟媽媽提什麼要求。因為,閱讀一分鐘不需要意志力,也不需要動力的參與。

(三)微習慣可以讓成功推進成功

以前,中國的教育崇尚“失敗乃成功之母”,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相信,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而這正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由於微習慣太容易實現,微目標很輕鬆就能獲得,它強大的螺旋狀激勵機制會讓孩子不停地產生成就感,而這些成就感,會在無形中推動著孩子繼續堅持下去。

對那些猶豫、膽怯的孩子來說,微小的勝利會讓他們打敗消極情緒,重獲自信,變成一個內心充滿正念和意志力的寶寶。

更關鍵的是,由於完全不牴觸,甚至會因為微目標的獲得而欣喜,孩子在完成微目標後,很可能會繼續完成“額外環節”。

比如,朵朵在閱讀完一分鐘後,可能還想繼續閱讀,無論多久,所有繼續閱讀的時間,都是額外的收穫。

當然,就算沒有超額完成微目標,孩子至少收穫了慣性,會慢慢發展為微習慣。

我們只有先養成習慣,才能將其培養得更強、目標更高。

四、幫孩子建立微習慣,只需要八步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幫孩子建立“微習慣”的八個步驟。

Step1:引導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微習慣

洛克定律”認為,當目標既有未來指向,又富有挑戰性時,它便是最有效的。

所以,我們在引導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微習慣時,除了要讓計劃“小得不可思議”,以便能順利地騙過大腦外,還要多方考量,選出既有未來指向,又有挑戰性的目標。

由於微習慣對意志力的消耗極少,父母在為孩子建立微習慣時,其實可以一次培養多個。但是,斯蒂芬建議微習慣的數量最好不要超過四個。

大概選好微習慣的方向後,我們還需要做以下三件事:

1.幫助孩子把習慣變成“小的不可思議的一小步”

比如,如果孩子想練字,可以依照孩子的毅力水平,將每天練字30分鐘縮小為“每天練字一分鐘“。如果孩子想學英語,可以和他約定,“每天只背一個單詞”。

微習慣的設定原則是:孩子不牴觸,覺得完成起來毫不費力。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計劃表很重要,在建立微習慣的過程中必不可少。

2.和孩子一起做一個“一週彈性計劃”

做“一週彈性計劃”的目的是為了評估,一週內這些計劃是否都能輕鬆完成。如果不能,或者很艱難,就要引導孩子學會取捨。

雖然微習慣很容易完成,但習慣越多,孩子越容易分心,養成習慣的挑戰越大。

3.確定好微習慣,然後堅持下去

經過一週的檢驗,父母在重新幫孩子制定好微習慣後,接下來就只需要堅持了。

Step2:用“循環為什麼法”幫助孩子挖掘出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

想要讓孩子長久地將微習慣堅持下去,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要引導他們去挖掘出每一個微習慣背後所蘊藏的內在價值。只有孩子覺得值得,他才會更好地堅持下去。

比如,當孩子列下來的習慣是“練長跑”時,我們可以採取“循環為什麼法”,多問幾個“為什麼”。

你為什麼想練長跑?因為我喜歡村上春樹。

為什麼喜歡村上春樹?因為他的小說寫得很棒。

通過不斷提問,孩子會對目標更加堅定,恆毅力也會更強。而當孩子在回答問題時,不經意間流露出錯誤的內在價值時,父母也可以及時干預,幫助孩子及時止損。

Step3:幫助孩子明確微習慣的依據

培養習慣的常見依據有兩種,一種是時間,一種是行為方式。兩者各有利弊,父母需要提前幫助孩子堅決地選定培養習慣的依據,警惕陷入“布里丹毛驢效應”。

布里丹毛驢效應指的是因為反覆權衡利弊而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

而如果孩子遲遲做不了決定,選不定一個具體的依據,大腦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把行為當作是習慣。就像植物為了營養競爭一樣,好習慣建立得越早,才能越快地將壞習慣擠出孩子的生活。

具體如何選擇,其實也很簡單。

具體習慣選擇時間依據,比如,“晚上10點前完成閱讀一分鐘任務”。

非具體習慣選擇行為依據,比如,“晚飯後一小時去練習跑步5分鐘”。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建立回報機制,可以提升孩子的成就感。

Step4: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孩子的成就感

斯蒂芬認為,從大腦的角度來看,在事實上改變習慣的兩個關鍵是重複和回報。如果有回報,大腦會更願意重複一件事。

以此類推,如果父母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孩子也會願意頻繁重複一件事,直至它成為習慣。

回報機制具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物質獎勵回報——在孩子完成微目標時,給予孩子一定的物質獎勵。

成就感回報——幫孩子做一個計劃牆,每完成一個微目標就打一個勾。看著滿牆的勾,孩子會被滿足感激發,超額完成目標。

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的額外獎勵會激勵孩子再次執行微習慣,就像一個良性閉環一樣,孩子與微習慣之間會建立起一個正反饋循環,他會開始“痴迷”於培養更多的好習慣。

Step5:幫孩子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布利斯定理”,說的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

延伸到微習慣策略上,是說父母要幫助孩子記錄和追蹤微習慣的完成情況。因為,美國行為科學家布利斯通過實驗論證發現,長期勤奮練習不一定可以熟能生巧,真正促使孩子發生改變的原因是事中、事後的總結、梳理和反思

斯蒂芬·蓋斯也認為,通過記錄和追蹤,可以把微習慣提升到比其他想法更重要的位置上。但關鍵的是,記錄和追蹤的過程,一定要手寫,拒絕機打。

因為,一項研究顯示,把想法寫在紙上時,會讓其在大腦中更加突出,而打字就不具備同樣的效應。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把想法寫在紙上,會讓其在大腦中更突出。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做一個展示微習慣進展的“大日曆”,每天晚上睡覺前去完成“打卡”。日曆上直觀的反映,會強化孩子養成習慣的信念,也有助於孩子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修正目標。

Step6: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微習慣存在一個關鍵策略——一旦有了做某件事的充分動力,就不需要意志力了。而當我們在達成目標後繼續努力時,動力又會開始起作用。於是,“超額環節”就出現了。

比如說,小濤的微習慣是每晚練習鋼琴5分鐘,可當他練滿5分鐘時卻覺得興致正當頭,不想停止。然後,他就又興致勃勃地練習了30分鐘。其中的25分鐘練琴時間,就是小濤的超額環節。

微習慣最大的能量,就在於它會激發孩子超額完成目標。所以,父母在引導孩子建立微習慣時,可以讓孩子微量開始,但鼓勵他們努力去超額完成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鼓勵是“無聲的”,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強制的、誘導的。

Step7:服從計劃安排,警惕“半途效應”

從古至今,大量的事實都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這就是著名的“半途效應”。而產生半途效應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不合理,二是缺乏意志力。

所以,縱使孩子偶爾會超額完成目標,父母還是要引導孩子堅定地服從計劃安排,不輕易更改微習慣目標,除非習慣已經養成。

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太難?幼教專家:讓孩子每天只閱讀一分鐘試試

一切以能堅持下去為先。

因為,當微目標不再小到不可思議時,會被大腦裡的基底神經節輕易識別到,然後開啟對抗程序。再者,目標變大,意味著需要意志力的參與,而意志力,我們一開始就說了,靠它養成習慣一點也不靠譜。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讓孩子堅持目標上,而不要對孩子所能完成的任務量抱有較高的期待。畢竟,堅持才是讓行為轉變為習慣的唯一途徑。

Step8:留意習慣養成的標誌

由於微習慣上手極快,父母們可能很快就會發現孩子已經有了習慣養成的苗頭,然後會幫孩子繼續去添加下一個微習慣。可是,在孩子沒有徹底養成習慣之前,如果父母這樣做了,就會像初學雜耍的藝人一樣,得冒著橘子全部落地的風險。

那麼,代表行為已經成為習慣的信號有哪些呢?

1.孩子沒有牴觸情緒

2.孩子從內心裡認同該行為

3.不再擔憂自己會放棄

4.不再激動,只當它是常態化動作

五、總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習慣之於習慣,正是那不可多得的一點星火。

我們與其花大價錢送孩子去參加各種的習慣養成培訓營,不如讓孩子從“一分鐘”“五分鐘”開始練習起,用一個個微習慣去促使孩子養成更大的習慣,終生受用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