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查——不查,借勢造勢 因勢利導 偶然變必然

看曹操有兩次調查,嚇得部下心驚肉跳。查,還是不查,他拿捏精準,卻又在一驚一乍間,把人心收拾得服服帖帖。

這兩次調查都發生在重大歷史關頭,一次是在官渡之戰後,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另一次是在北征烏桓後,此戰一掃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穩定了大後方。

公元200年,漢建安五年,曹操率軍與袁紹大軍展開戰略決戰,兩軍相持於河南中牟東北的官渡,曹操先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本該皆大歡喜的事,曹營眾多部下卻惴惴不安,營帳內外籠罩著一股緊張肅殺的怪異氛圍。原來,曹軍從袁紹大營繳獲了一籮筐書信,都是戰前曹營私通袁紹的信件。有人提出對這種吃裡扒外的行徑要對號入座,一一追究!曹操見狀哈哈大笑,輕描淡寫地說,我軍以二萬人對陣十萬大軍,實力懸殊,能夠打贏有些意外。當時形勢嚴峻,我都不能自保,何況別人呢。然後隨手一抬,看都沒看,吩咐把這堆書信集中起來當場燒掉。這是曹操的不查,不追究,一燒了之。

公元207年,漢建安十二年,曹操準備北征塞外的烏桓,當時許多人認為勞師遠征風險太大,但曹操力排眾議,率軍一舉平定烏桓,解除了關外威脅。大軍凱旋,曹操令人查一下當初反對的都有哪些人?這讓提反對意見的人如熱鍋上的螞蟻,嚇得不輕。但出人意料,名單查實後,曹操不僅沒有責怪,反而逐一重獎!對此,曹操跟大家掏心窩說,遠伐烏桓是一著險棋,陰曆五月,大軍剛到無終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把路給淹沒了,根本無法前行,要不是有無終人田疇領路改走燕山,出盧龍塞穿五百里山路,直奔遼西柳城,別說千里突襲烏桓老巢,連烏桓王蹋頓在哪都找不到!雖然老天助我,但的確贏得僥倖,因此你們的勸阻才是萬全上策;不看我的臉色,敢於當面勸阻,那是忠心為國啊。這是曹操的查,查實後,公開獎賞。

查與不查,都是曹操高明的戰略眼光和高超的御人策略,因時而異,因勢利導才能用得出神入化。其一,官渡之戰時,北方未定,群雄混戰,曹操與袁紹相比實力明顯偏弱,此時難免有人腳踏兩隻船,為自己留條後路,而有條件跟袁紹暗通款曲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有才能的人,如果較真查,就會打擊一大片,而不查,一把火燒掉那些信件,就會讓原先的動搖分子由驚恐轉為感激,心悅誠服於曹操的容人胸懷,從而死心塌地效命,此為得人;其二,擊敗袁紹,形勢發生了變化,袁紹問題已由主要矛盾變成了次要矛盾,在袁紹已倒,通袁的主體都沒有了的情況下,與其徹查通袁分子,倒不如不查,最大限度地團結大多數,凝心聚力應對此時的主要矛盾孫權、劉表,此為得時;其三,北征烏桓,千難萬險,耗資巨大。早在206年,曹操就命董昭徵調大批民夫,開鑿了兩條漕運平虜渠和泉州渠,以便運糧北上;第二年曹操率兵輕裝簡行,疾進千里突襲烏桓,卻身陷濱海洿下,遇雨滯留兩個月,出征差點半途而廢。千里險勝,正因為險,那些犯顏直諫的人顯得難能可貴。滅掉烏桓後,大勢初定,要爭奪天下,中原需要一段時間的穩定和休養生息,而重獎那些主穩部下,正得政策調整需要,此為得勢。

曹操為什麼能得人、得時、得勢?就在於他審時度勢,善用“查與不查”手腕,解決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官渡之戰後,奪得袁紹大塊地盤,急需大批軍政人才穩住一方和消化戰果。此時,穩定軍心吸引人才成了當務之急,於是曹操借“不查”公開造勢,當眾燒信,體現他既往不咎唯才是舉的胸懷,一舉把人才吸引了過來;北征烏桓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養精蓄銳,於是曹操借“查”公開造勢,通過重獎彰顯“穩”的政策導向。

歷史的節點由無數偶然和一條必然的主線交錯構成,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因勢利導才能變偶然為必然,這就是曹操成大事的重要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