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建越來越多,對於農民而言,習慣了農家院,以後住樓房,生活能習慣嗎?

若知的小春Vlog


幾千年來,農民一直以農家小院居住。以個體農業經營為主,在這個體農業經營當中,農耕時就需要牛、馬、騾孑、驢等牲口的勞動。因而,也就需要在農家院子角落處蓋有牛棚、馬棚等。還有農具、機具停放處。現在,自包產到戶以後,農村農家院子、門外處都有農業機械。有的村子已成了專業農業機械村,比如,像我們這裡,一個村子就成了收割機村,幾乎家家有小麥收割機,一家有兩臺的也不在少數。院子和院門口,每逢忙前成了檢修機械的地方。因此,農家院子,從目前來看,對農民致富經營還是離不開的。

時代在變遷,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個體農業經營也向規模化經營方面發展。我想,不管怎麼樣,因地制宜、切合農村及農民的實際情況才是至關重要的。就是現在或將來,農民真正的住進樓房,也要考慮農機具及生產工具有個停放處。習慣成自然,慢慢的也就習慣了單元樓的生活。





康麥平


就這個問題來說還得看個人思想,就拿我們80後的人來說吧。我在農村生活了這麼多年你讓我去住單元房我適應不了,朋友有很多都是住單元房了。主要是空間太小了,開門就是廁所或廚房。樓房就是環境好乾淨,氣氛不好壓抑。

就農村改造來說,我是希望農村推廣住房還是以農村的實際來做。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現在的新農村樣式,還是獨門獨院二層小樓這種的,做啥不得都要考慮你實際的用處對吧。

農村房改現在今年開始建設試點,到2022左右開始大面積推廣。我相信大美鄉村很快實現。

愛我大中華。👍👍👍👍





農民小哥阿四


農村改建是一個趨勢,就和城市的棚戶區改造一樣,社會在進步,人類也在不停的發展,但是無論怎麼變,不變的總是那一抹鄉愁。

什麼是鄉愁,可能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但是我認為余光中老先生說的最有味道,鄉愁就是一句鄉音,一口鄉味,一抹鄉思,一路離愁,鄉愁就是一片落葉,一抔淨土,一曲山歌,一杯清茶。

在農村生活的人們都非常的質樸,大家鄰里街坊相處的都非常融洽。你家燉老母雞了,送碗雞湯過去,我家杏子熟了,摘一盆過去,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農村的土房子還有危房都是需要拆除的,因為年代久遠了會有安全隱患,並且做飯也不能永遠燒柴火吧,隨著時間推移,一定都是天然氣或者電能太陽能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也會變成寬敞的柏油路。

其實樓房平房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用來住人的,只是住宿的環境不同,以前是每週去趕集,現在出門就是24小時超市,以前一家只有一個座機電話,現在人手一部手機,以前家裡只有一個自行車,現在都是電動車小汽車的,所以以後會越來越便利。

所以人不能永遠活在過去的日子裡,要往前看,但是也不能忘本。





肖睿丶


我國大部分的鄉村,幾千年以來,由於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社會,所以農村的房屋建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利於小農經濟生產,無論是北方的四合院還是南方的小閣樓,在建設時都會考慮糧食的貯藏和農具的置放,都會考慮牲畜的飼養,這雖然有利了小農經濟的生產卻也有了弊端,這個弊端就是不衛生。再加上由於過去農村生產方式落後,農村經濟收入有限,過去的歷朝歷代還需納稅納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比如說大部分的農村,生活汙水和廁所較為原始的問題一直沒有得根本解決,農村顯得贓亂差,所以有人說“城市象歐洲,農村象非洲”。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農民外出打工謀生,又造成農村的許多房屋空置,農村空心村問題嚴重。另一方面,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的農民轉化為新型市民,農村實際人口人量減少。再一方面,發展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現代農業已成為趨勢,我國的未來農業生產方式會以規模化和集約化為主。

所有這一切,勢必造成農村的村莊和房屋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根本性轉變。

因而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為此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就包括了農村房屋的改建。

過去曾有一句農村人追求的目標,那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真正實現時,大部分的農民還是樂於接受的,但也有一些農民由於守舊,覺得糧食無處放,無處養性畜了,無處放農具了等等,不願搬進摟房,搬進去了,覺得生活不習慣。

但上面說了,中國的未來農業是以規模化和集約化為主,傳統的小農經濟會逐漸消失,傳統的農耕方式會被現代的農作方式所取代,農業也會機械化信息化,因而再考慮過去的農具等如何放已落後了。

歷史的潮流在滾滾向前,人不能守著過去不放,而應適應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求得真正的幸福。



春日之虎


在農村“根”的意識很強,無論走到哪裡,或是在哪有多少套房產,談論起家在哪,都會說家在農村。

清華大學為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曾讓學生去社會上做過一個問卷調查,針對人群是60歲以上的老人,內容是“如果讓您選自己選擇在哪養老的話,您會選哪”?,其中近8成老年人的選擇是,1回農村,並表示城市生活讓自己的生活很壓抑。

生活就像圍城,城裡的想出去,城外的想進來,絕大多數農民認為城裡生活要比農村更優越,更加輕鬆,原因就是農田收入對比城市打工收入有幾倍的差異,認為城市是改變命運的地方,為此還產生了許多衍生品,比如農村結婚必須在城裡有房,彩禮要足夠多,能夠維持小兩口幾年的城市生活等等。

可很多農村人不知道,城裡人並不認為自己的生活有多優越,相反,他們更羨慕農村人有寬門大院,菜能自己種,馬路上車輛比較少,孩子的安全比較有保障,而城裡每天生活節奏太快,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花錢的,小區人沒有幾個認識的,小孩在外邊玩根本不放心,為此一到節假日就喜歡去農村旅遊,住上千元的民宿,為的就是感受農村自然氣息,和優美的自然環境。

兩者對比不難看出,所有人對自己的生活環境都不是特別滿意,越有錢的對脫離這種生活的慾望就越強烈,而目前啊擺在農民眼前的問題,就是這種慾望的放大化,是農民的強烈慾望起到的推動力。

有人可能對這個觀點有不同意見,說農村改革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不是人力所能干預的,其實並非如此,我國所有有關農村的改革,包括合鄉並鎮也好,還是撤村並縣也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人為本,並且有相關規定,如果一個村莊絕大多數村民不同意搬遷,那麼是不可以強制執行的。

那麼既然是自願的,必然會走成我們上邊說過的圍城老路,可能剛開始幾年,那麼大筆的搬遷費,住著新房,沒事還能去周邊旅旅遊,可用不了多久農民就會發現,自己完全不能適應城市化生活,比如農具的安置問題,生活的節奏問題,老人養老問題,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時間去適應。

可能多少年過後,搬到城裡的農民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到農村,過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生活。


朋來有話說


對於農民來說,年輕人會比較習慣住樓房,因為80、90後幾乎不都不種地,會幹農活的也不多,住樓房乾淨、衛生,所以年輕人會比較喜歡住樓房。

歲數大些的農民,是非常不習慣住樓房的,不是因為農具或著是糧食沒地方儲存,而是歲數大些的農民,一般都在家種地,農閒了,可以串串門,拉拉家常,都是住的平房,走動起來,比較方便。

還有就是農民自家院了裡,都或多或少的留有菜地,到天氣暖和了,都會種上自己喜歡吃的蔬菜,自己種的菜吃著放心,安全,也比在集市上買的蔬菜新鮮還好吃,隨吃隨摘,非常方便,一個夏天幾乎不用買蔬菜,吃不完的還可以送給鄰居們吃。

雖然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後農民或許和城裡人差不多,都會住樓房,到那時候不習慣也不行啊。




麥隴翠浪


大家好我是翟家龍,很巧回答這個問題,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時代在發展,不管適應與否,我相信國家趨勢,發展的方向是對的。其實大部分早已適應,慢慢不適應的一小部分也會適應的。其實我們老百姓現在正一步步像那方面走。 就拿 我們八零後來說有多少能種明白地的?又有多少會種園子的? 農村的好多活都不會幹了不是嗎?土地現在都開始往外承包了,有幾個種地的? 現在除了爸爸輩分爺爺輩分的是不是都在城裡打工,做買賣,有幾個在農村的,現在有多少人喜歡農村生活了,都喜歡城裡的車水馬龍了?包括科技,交通,日常正在逼近我們一步步像城裡發展,慢慢都會適應的,習慣的。時代在不斷的淨化,改變,高速發展。作為國家運營者百姓的,經濟。發展。國家看的是長遠的路。就像農村學校砍掉了,孩子都上鎮裡,縣裡上學了。慢慢都領到城裡去了。不想走的,牽著你都走了,跟著國家趨勢走不會錯。國家是大家我們得聽國家的,就像我們小家聽爸媽的一樣。





阿榮旗de翟家龍


這種情況我真有。就我個人感覺各有利弊。農村的大院更接地氣,房前屋後種點花花草草更有田園氣息。樓房視野開闊,下樓基礎設施更完善方便。


北漂的泰山小哥


樓房就是反人類。現在農村新建房一點也不比樓房差,上下水,電地熱,左鄰右舍常來常往,房前屋後養雞種菜,沒有樓上孩子咚咚咚,敢在自家把歌K。就是農村學校沒有了,沒招進城去陪讀。


A海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