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田共,在人體內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

米田共,在人體內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

人既要吃喝也要拉撒,於是乎就有吃喝拉撒這個詞,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吃下去喝下去的東西,和排洩出的物質正是同一種。

有個經典的段子是這樣的,老師做了一道題,讓小明用同類排比句做詩詞,老師說“天上下雨不下水,下到地上變成水,下來下去真麻煩,不如當初就下水”;小明就拿米田共來回應“爸爸吃飯不吃屎,吃到肚裡變成屎,變來變去真麻煩,不如當初就吃屎”

為什麼吃喝的時候覺得是美味可口的食物,經過身體加工會變成臭臭的屎尿屁,它們在我們體內經歷了什麼呢?我們用最簡易的方法進行下科普:

米田共,在人體內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

先說問題:【屎從何處來?】

屎在肚子裡的時候 人為什麼不會覺得噁心?

吃下的食物“化身”的,“屎”字也證明了它是“米”等食物的“屍體”。

但是為什麼吃進去的食物香噴噴,拉出來的大便卻是臭烘烘呢?

屎在肚子裡的時候 人為什麼不會覺得噁心?

為什麼有些人會口臭?

口腔是消化功能的第一道關卡,碎紙機一樣的牙齒切斷食物,唾液中的各種酶則可以幫助分解食物。

在經過口腔咀嚼和唾液攪拌之後,食物通過食道進入胃中,胃可以看做是一個焚燒爐,牙齒切碎的食物依然是難以消化的,這時候胃就需要發揮自己的作用了。

米田共,在人體內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

胃中產生的各種酶是分解食物的主力軍,但這需要一個苛刻的條件——胃蛋白酶元最活躍的pH值約是2.0,只有在這高強度的酸性下,胃蛋白酶元才會活化胃蛋白酶及副胃蛋白酶,才能有效把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神奇的是,胃會自己智能調節pH值,在胃中有食物的時候pH值可降達2~3左右,胃在排空時pH值則保持在7.0~7.2之間。每次消化食物的時間可能需要4到6個小時才能完成,屆時你的肚子就像一個盛滿強酸的大燒杯。

米田共,在人體內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

離開胃,被分解過一道的食物會進入小腸。一般成年人類的小腸長度在4-7米左右,試想一下:把小腸當做繩子垂直放下,可以夠你從三樓爬下去。小腸是吸收工作的主要完成場所,對絕大多數營養物質的吸收都在這裡進行,在小腸內食糜通過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轉變成可吸收的物質。被攪拌成糊狀的食物將在小腸中存留3-8個小時,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則繼續前進,進入大腸。

米田共,在人體內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

大腸就比較可憐了,好吃的東西基本都被胃和大腸瓜分完了,到達大腸的食物中往往只有水和鹽分可以“回收利用”。大腸的長度大約有1.5米左右,食物經過大腸數小時的“剝削”,最後才能通往直腸和肛門,排出體外,變成嶄新的“大便”。

米田共,在人體內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

根據吃進去的食物不同,它們變成糞便所需要的時間大約在7-12小時不等。所以說今天的屎來自昨日的食,而今日的食物則是明天的糞便,頗有幾絲哲學意味。在這個過程中,食物接受了胃酸、腸胃各類酶、以及腸道細菌菌群的多重洗禮,曾經散發誘人香氣的美味在層層分解下產生糞臭素、吲哚、碳化氫、胺、乙酸、丁酸等多種物質。

糞臭素又名3-甲基吲哚,是糞便產生異味的最大元兇,刺鼻的糞臭味主要都來自於它。但你不會料到的是,這種糞臭素居然還是一種香料,可以作為食品香精——適當濃度的糞臭素能展現出成熟蔬果的味道。

剛提到,食物變成糞便排出,需要花費7-12小時不等,也就是說在食物變成糞便之後,將近一大半職業生涯都是在我們體內的——只要你準時規律進食,你的肚子之中總會有“屎”陪伴你度過漫長歲月的。

你會因為肚子裡都是糞便而感到噁心嗎?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為什麼在屎被排洩前後,人對它的態度180度轉變呢。

其一,一項新的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B刊(Phil.Trans.R.Soc.B)揭示:我們之所以對有些事情感到噁心,諸如景象、聲音、氣味和口味等,那是進化的結果——感覺厭惡可令我們避免潛在的危險。

人類厭惡糞便可以類同於,自然界用鮮豔的色彩和斑紋昭示有毒危險。

在人類歷史長河之中,一直在與寄生蟲、病毒、細菌等多種病原體抗爭,在漫長的進化中,這些動物會從行為上進化出相應的對策,以此可以幫助避免病原體。而在醫學不發達、衛生條件有限的過去,糞便的不潔是與大量病原體產生關聯的,這也促使人類進化中發現的一種對於有害事物(寄生蟲和病原體)產生極其強烈且自動化的反應來保護自己。

除了排洩物之外,破損的傷口、腐敗的食物、嘔吐物、屍體都會引發人類的排斥感,簡單來說就是“噁心”。

與此類似的現象,還包括人類對性交的隱私、對家庭成員成為性伴侶的厭惡等,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繁衍而進化出的“噁心”。

其二,長期的社會行為,讓人類意識到糞便本身存在的“原罪”——黃褐色的外觀,或稀或粘的質感,難聞的惡臭……等等意向於一身,“屎”的形象也隨著文明的不斷髮展變得越來越不堪,在人們代代言傳身教中賦予了“低俗”“噁心”“骯髒”等含義和關聯。就好比“紅色代表熱情”“藍色代表憂鬱”,成為人類文明約定俗成的一部分。

作為原始人類最脆弱的時刻之一,如廁的時候應該找隱蔽的場所才不會被天敵攻擊,所以和如廁相關所有東西都染上“羞恥”的色彩。

【惹人愛的“屎”】

人總把排洩物和廢物總劃上等號,但事實上便便的用途廣到你想不到,正所謂沒有垃圾便便,只有垃圾利用方式。

再次吃下

糞便來自食物,如果也能再次成為食物,似乎也是沒什麼違和的。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貓屎咖啡,便便的吃法還挺豐富的。

米田共,在人體內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

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正在研究如何將人類糞便轉變成飲用水,首先將糞便加熱至約1000℃,蒸發出的水在幾種工藝中進行純化,直到可以安全飲用。

而日本科學家更前衛,他們在從糞便中提取蛋白質和一些可食用物質,成功製作成了一塊"牛排",而且還品嚐了它,據說味道和真的牛排差不多。

無獨有偶,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報道:研究人員從43個未滿6個月的嬰兒的尿片上提取糞便,將益生菌從中分離,並添加到香腸中製成“糞便香腸”。該項研究的負責任安娜·霍夫雷說:“我們吃過了,味道不錯。”

成為能源

化糞池產生沼氣用來燃燒這早就不是新聞了,但是科學家們還在研究如何更充分“壓榨”糞便的能量。

牛糞可以曬乾做燃料,既節約又環保,人的糞便自然是也是可以的。

科學家發現,糞便中的希瓦氏菌“呼吸”的時候會送出電荷,用糞便製作耐用又小巧的電池的技術不久後可能就將面世。

救死扶傷

糞便入藥自古就是傳統。人中黃是人類糞便的加工品,可以用來治療傷寒熱病、大熱煩渴、熱毒斑疹、丹毒等。

糞便和益生菌的關係越來越被大家強調,糞便作為益生菌的載體可以用來移植給另外一個人。有文獻記載的早利用糞便移植的是1958年美國醫生用糞水挽救受感染的垂死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