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你真的看懂了嗎?

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你真的看懂了嗎?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後的《寄生蟲》慶功派對上,攝影師Chad Hartigan抓拍到了感人的一幕,奉俊昊把自己的“最佳國際影片”小金人給了瑟琳·席安瑪(《燃燒女子的肖像》的導演),並對她說:“你應該拿這個”。事實上,法國並沒有選送《燃燒女子的肖像》參加奧斯卡,導演也只是為了參加獨立精神獎才來到這個場合,而奉俊昊之所以會做出這般熟稔的舉動,也是因為兩部電影在北美的發行商是同一家。但,這一幕卻仍然令人動容,想來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吧。


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你真的看懂了嗎?

與藝術題材相關的影片,已有不少經典留世,比如幫助伊莎貝拉·阿佳妮拿下柏林影后的《卡蜜兒·克勞岱爾》,和讓斯嘉麗·約翰遜獲得第一個金球獎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儘管前者講雕塑,後者講繪畫,但劇情的張力卻都是圍繞男性創作者和他的女性繆斯展開。然而,《燃燒女子的肖像》卻稍有不同。


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你真的看懂了嗎?

這種不同不僅在於,本片的創作者和繆斯同為女性,而且在於,儘管片中的畫家為小姐繪製了三幅肖像,但小姐才不是什麼被施與的繆斯,二人對彼此的凝視,從來都是平等的。“你在看我的時候,我也在看你。看到可以在紙上覆現你的畫像,看到可以自如地領悟你的悲喜”,不得不說,雖是一部女性視角的同性題材影片,但導演卻拍出了一種普世的情懷,而這,既是本片可以獲得金棕櫚主競賽單元最佳編劇獎的憑證之一,也是不少影迷不願將之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相提並論的原因。


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你真的看懂了嗎?

此外,儘管影片自始至終沒有出現男性角色,但,男權卻從未缺失。1760年,法國畫家瑪莉安收到一位母親的委託,需要在對方不知情的狀況下,完成富家小姐艾洛伊茲出嫁前的肖像畫。事實上,小姐的出嫁,不過是其母迴歸上流社會的籌碼,而那副肖像畫,也不過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商品圖罷了。再加上,畫家始終在使用父親之名作畫,而小姐對於未來的丈夫更是一無所知。


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你真的看懂了嗎?

兩人在孤島相依為命,在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彼此凝視下,在畫與被畫的親密接觸下,漸漸萌發了禁忌的曖昧情愫,隨著大婚之日越來越近,她們的愛火越燒越猛烈……由主人公衣服的顏色便知,導演在故事中暗含了俄耳甫斯式的悲劇:在走出地府之前,冥王已經叮囑過俄耳浦斯不要回頭,否則便無法帶著妻子歐律狄克離開;但,他最終仍舊功虧一簣,在回頭擁抱妻子的一瞬,死亡的長臂再次將愛人拉回死國,只留下兩串晶瑩的淚珠。


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你真的看懂了嗎?

有人說,看這部電影很助眠,不是因為不好看,而是因為它的整個色調、氛圍和節奏,都很舒緩。油畫、海邊、女孩和純粹的愛,一切都脆弱得那麼美好。再加上,無論是聲音還是畫面,整部電影自始至終都充滿了剋制,毫不誇張的講,影片真的靜得過分,背景音竟只有海浪拍擊岩石的嘩嘩聲,和木柴在火中燃燒的噼啪聲;而直白大膽的情慾鏡頭也不多見,反而有了不少欲說還休的遮掩,也許正是在女導演的細膩鏡頭語言下,才讓這些畫面更加令人浮想聯翩。

“當你注視著畫中人時,我又注視著誰?”本片中,你看不到傳統創作者與繆斯之間凝視與被凝視的不平等桎梏,也看不到任何一方成為另一方的情感奴隸,小姐主動同意被畫家凝視,也願意用同樣的目光回望畫家——想來,這就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愛與平等”吧?至於這段愛情的結果如何?請自己去看全片吧!


這部《燃燒女子的肖像》,你真的看懂了嗎?

觀看方法:打開自由鯨瀏覽器,輸入框中搜索“燃燒女子的肖像+在線”(默認使用Google搜索)即可。

文末互動:親們對《燃燒女子的肖像》還有什麼特別的觀影體驗嗎?或是有什麼其他想看的劇集或電影想分享推薦?……都可以留言分享哦!說不定會有意外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