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說教」毋嬌毋縱 毋陵節而施 毋揠苗助長 動心忍性益所不能

縱 毋揠苗助長 毋陵節而施 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人人都想讓孩子聰明能幹有所作為,但在教育培養孩子上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段名言:“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說,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等這些古代聖賢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上天將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身上時,一定先要使其心意苦惱,筋骨勞累,忍飢挨餓,空虛貧窮,使他行動不如意,唯有用磨鍊來激勵其心志,才能堅忍其心性,增加其所不具備的聰明智慧。

孟子是主張“性善論”的,但他還是認為教育孩子是艱苦的事情,主張“易子而教”。當年,他的得意弟子公孫丑詢問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孟子回答說:“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孟子離婁上》)因為教育孩子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無效時,父親求之心切,接下來必然憤怒教訓,一憤怒教訓那就傷感情了。如果怕傷感情,教育不嚴,對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溺愛驕慣而放任,從而又失去正確的教育,所以,孟子主張易子而教,讓別人來教育自己孩子。可見,培養教育孩子是艱苦、艱鉅而傷感情的!

好鋼是鍛煉出來的,人才是磨鍊而成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經歷苦難怎麼長智慧。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文王西伯、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呂不韋、韓非等等古來賢聖,之所以聰明智慧有所作為,都是由於曾經身處逆境歷經患難飽嘗痛苦之時,心氣鬱結,心憂志動,奮發而起,從而“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聰明智慧就是這樣練就出來的!

當今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世界風雲千變萬化,矛盾危機錯綜複雜,形勢變化之快前所未有,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人必須具備抵抗壓力與憂患的心智,才能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逆境、痛苦、矛盾、壓力、憂患、隱患的挑戰,才能適應、生存和發展。尼采認為痛苦與希望同在,偉大的幸福正是戰勝巨大痛苦而產生的生命崇高感。人要“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樂的科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沒有憂患意識和抵禦憂患的能力,何以立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戰勝憂患與挫折的心智是當今時代要求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當今之人愛子心切,教育孩子卻背道而馳。

比如,溺愛嬌慣。愛幼勝於尊老!視孩子為寶貝,為小公主、小皇帝、命根子、小祖宗!養在溫室,百般呵護,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掰一塊太陽送給你怕你嫌燙,掰一塊月亮送給你怕你嫌涼,無所不順其意,無所不隨其願。

又如,過度教育。不惜一切代價擇名校,選名師,不讓孩子是在起跑線上,逼上梁山,也不管孩子能否適應。

又如,快樂教育,超前教育,打著素質教育幌子的各種才藝培養,特長班,補課班,見班齊報,見集就跟。

再如,真空教育。全程呵護,遮風擋雨,為孩子提供真空環境,理想教育,老師不可體罰,學生不能磕碰,誰敢動我孩子一根手指頭我要你性命!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嬌生慣養,養尊處優,為所欲為,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不知天高地厚,一言不合就生氣,一事不順就摔玉!一旦走上社會,不坑爹啃老怎麼生存;一旦遇到風雨,未見彩虹已偃旗息鼓;一旦遭遇挫折,便無所適從一敗塗地甚至走上極端!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

這樣的教育不是教育,是捧殺!

怎樣讓孩子聰明智慧有才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簡言之:放到溫室外,不嬌慣、不放縱,以時而教,因材施教,不陵節而施,不揠苗助長,動其心忍其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刀說教」毋嬌毋縱 毋陵節而施 毋揠苗助長 動心忍性益所不能

「文刀說教」毋嬌毋縱 毋陵節而施 毋揠苗助長 動心忍性益所不能

「文刀說教」毋嬌毋縱 毋陵節而施 毋揠苗助長 動心忍性益所不能

「文刀說教」毋嬌毋縱 毋陵節而施 毋揠苗助長 動心忍性益所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