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瓊瑤的愛情小說?

承德露露


瓊瑤的愛情小說有4大特點。

  1. 不接地氣
    作為看過她絕大部分小說的粉絲,我覺得瓊瑤的言情作品幾乎部部都有“不接地氣”的特點,人物不必為衣食所憂,基本沒有金錢因素去幹擾愛情,沒有時下流行的言情偶像劇裡的貧富和地位造成的隔閡與差異,帥氣的男主和美麗驚人又柔弱的女主一心一意地糾葛於愛情之中。而且男女主必定會經歷吃醋和誤會等虐心橋段。

  2. 詩情畫意、意境優美
    我個人比較喜歡她早期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幾度夕陽紅》和《煙雨濛濛》(包括新版《情深深雨濛濛》),感覺立意一般的小說是《菟絲花》《紫貝殼》。因為前兩部的女主人公非常堅強,而後兩部女主則柔弱得要依附於丈夫生存。
  3. 愛情輸給親情
    比如《我是一片雲》,女主愛上了由寡母養大的窮小子,寡母不喜歡這個女孩子,男主在一次爭吵中動手打了女主,於是女主家人出於好心勸女主和另外一個追求她很久的男子結婚,並把她鎖在家中不能和男主見面。結婚之後女主發現自己還是很愛男主,離婚不成,男二意外離世,女主受不了刺激精神失常。男主和他的寡母這才回轉心意把女主接回去療養,但是直到小說結束也沒恢復的希望。還有《六個夢》中《三朵花》裡的那個老母親。

  4. 男主多情,導致女主沒有安全感

典型代表就是《新月格格》。另外就是《 煙雨濛濛》中的何書桓。


熱搜來了


感謝能得到這次回答機會!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和大大,我是專注寫作領域的自媒體人士

我們的生命裡走過瓊瑤,人生變成了什麼樣


01

對於最近處在風口浪尖的瓊瑤,我寫什麼都是滄海一粟,而我其實也不想再寫什麼了,公眾人物的人生扯來扯去無非是滿足大多數人八卦的心態而已。


可是,無意中我看完了她的自傳書《我的故事》,原諒我沒骨氣的又抹了一回眼淚,所以,有感而發,又想寫點什麼了。


讀小學開始,港臺劇風靡,瓊瑤的催淚劇更是老少三代必看的電視劇,她的作品走進太多人的生命,無形中讓一張白紙的懵懂少男少女塑造了愛情觀---愛情就是生命,愛情高過一切,也許其中就包括我自己。


那時候的小孩,資訊少,除了家庭的言傳身教,對人生幾乎沒有自主是非鑑別力,更談不上對愛情認知,所以,愛情啟蒙,完全是信奉膜拜電視劇裡演的。


我最早讀瓊瑤的作品,是高中的某個假期,家附近有幾家書店,出租言情類小說,每本租金是一次5毛錢,一天一夜。


一次,看到書架上瓊瑤的書,我毫不猶豫租來讀了,不厚的一本本,封面都是唯美的俊男擁美女,或深情對望,或望著茫茫遠方,光那臉蛋和眼神就足以讓人沉淪了。


那個假期,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窩在家裡,閒來無事,除了電視,就是看瓊瑤的作品消遣。

我把書店能找到的所有瓊瑤的作品都看了,從她的《窗外》、《一簾幽夢》、《煙雨濛濛》、《庭院深深》和《幾度夕陽紅》等,深深沉醉在蕩氣迴腸的高尚愛情中。


瓊瑤的文字淺顯易懂,沒有什麼深奧晦澀的人生哲理,樸實的語言構成的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再加大量的夢幻排比、比喻,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讀的輕鬆,我幾乎每次花一天或幾個小時就翻完了一本,邊看邊抹眼淚。


這一點大概跟瓊瑤自身素養有關,瓊瑤高中畢業,從小受母親的文學薰陶愛好寫作,數理化極差,兩次考大學落榜,加上幼年在抗戰逃難中過著顛沛流離、經歷生離死別。


父母都是高知階層,感情豐沛,苦難讓一家人死裡逃生、絕望時尋死覓活,團聚時相擁而泣,生活悲天動地。


童年少年時期,瓊瑤連解決溫飽都困難,根本沒有機會享受好的甚至正常的教育,閱讀更是奢侈,所以,瓊瑤的寫作靈感大都來源自身的經歷。


因為純屬消遣,讀瓊瑤的書看得快忘得也快,時隔多年,我幾乎不記得故事情節,但是無形中深深影響著自己愛情價值取向。


02


瓊瑤自身逆天般的三段愛情,以及她所有小說裡的各種愛情糾纏,各種酸甜苦辣讓人很感慨,在生活中,太多曾經少男少女一代步入中年,也上演過或還在繼續上演著輕微版、縮小版的瓊瑤愛情故事。


就寫寫我自己的這段。


在我19歲,遇到了現在的老公,叫他老吳,這是從初中開始,別人給他的稱呼,但是我一直不這麼叫他,以前給他取了幾個稱呼,不過現在都不叫了,以後文章裡就叫他老吳吧,我們是初戀、後來結婚,眨眼認識十多年。


那時候,我單純的非常不看重物質,老吳的原生家庭一貧如洗,可是我們依然堅決不顧反對結婚。


我們一路走來的艱辛跟所有一窮二白的人一樣七零八落,不知該撿起哪段來說。


從租房到買房又到租房,我從工作到辭職,他從普通職員到聯合創業,創業狗以及他的家庭,箇中苦逼,有人懂得。


有朋友羨慕說,我現在有一個上市公司創始人的老公,身價上千萬,生活無憂,可那是他的名,公司的利,到目前為止,我們除了節衣縮食並沒有給家庭帶來物質改善。


所有的付出首先得為整個公司的經營,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生命(我真的毫不誇張這麼說),再為了保障公司幾百個人的生計(他們中過得比我們滋潤的不少,因為員工收入高),最後的最後,不知道何年馬月才會考慮自己家庭的利益。


看似有千萬資產的人其實在過著寒磣的生活,這絕對是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在此,奉勸朋友圈做營銷的朋友不要太直白,老盯著別人口袋裡的錢,當我默默不回應你,就不要再騷擾了,還想著其他法子,前兩天一事,就不提了,別人看起來表面風光,背後有看不到的苦逼。)


老吳不是出差,就是工作半夜才進家門,因為需要應酬客戶,常常過量飲酒。


上一次,他深夜4點才進家門,我一點多醒來無眠,之前微信說要回家的,不知他緣何沒有回來,半夜我也不敢打電話,想著越發清醒,來到書房小坐,不到一會,聽到大門開進來的聲音,才知道,他竟醉酒在車上睡著了幾個小時,而那天晚上他的車停在河邊,整夜都在下雨。


過日子,我們必須得節衣縮食,除了過年過節,我平常自己飲食非常簡單,有時候就吃一個玉米或一個饅頭而已,吃多了我有罪惡感。


這麼多年來,老吳的公司成功融資,上市了,可是老吳一個月領回家的薪水都不如一個普通的員工,這是真的,老吳品性純良,為了公司,為了義氣,義不容辭,好像天生他該多付出少回報,因為那個身份---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

而老吳創業一路走來,我想怕是他自己都已經迷茫了,到底為了什麼了,在公司泥濘起步到發展到一定成效,肩上有太多人的責任,猶如任何一個企業的領頭羊一樣,你最終所能做的,只是扛著別人的責任和保障別人的需求而前行,只要公司好,自己的家庭退而求其次。


這點跟抗戰很相似,戰士的腦子裡全是戰爭勝利,思想全是保衛國家,然後家庭如何,一個模稜兩可的概念--“好像應該一定好了”,殊不知,自己隨時會犧牲,國家的勝利是以犧牲個別家庭為代價的,而這個共贏的社會,必然有墊底的人或者後贏。


有時候我懷疑到他的付出是為了什麼,難道我們就是那個墊底的人嗎?


這個合作共贏的社會,我不求什麼,只希望付出有回報,如果連這基本的要求都得不到,我不知道無止盡的付出有何意義?


大公無私的人品現在已經稀罕,甚至讓人無法理解,他人笑你傻、不正常,可你只能無視別人的眼光繼續前行。


想到這裡,我忽感平鑫濤的妻子林婉珍當年的境遇是不是就是如此,富家女一心嫁給窮小子,陪他艱辛創業,箇中辛苦,等到公司成功了,所有人得利了,只有她一個出局了,而且出局不只是公司還有家庭,那是何等的悲哀,人至暮年,88歲了,也該有她人生的自傳《往事浮光》問世,等到大陸發行了,我一定會看這本書。


因為工作壓力,老吳在孩子教育上無法投入時間和精力,與孩子溝通都不夠耐心。


我們當初結婚,反對的人說我以後的生活自作孽活受罪吧,所以,現在我必須硬著骨氣過好自己生活。


生活一地雞毛,無須粉飾的太過美好,也無須羨慕別人那些表面風光的生活。


你不知道他們瀟灑的背後有,各種烏七八黑的三角四角五角戀,各種撕逼堆砌的心酸,打開新聞總能拎幾段,身邊隨便就能找幾個。


各類出軌劇,演的人一身狗血,看得人膩煩。


找一段且聽風吟的現世和諧婚姻,實屬不易,如錢鍾書楊絳般的琴瑟和鳴,更是難覓,最好的夫妻關係就是相敬如賓,什麼愛情至上太過驚天動地,傷人傷己,相濡以沫就很好。


曾經,有讀者留言說在你的小說(我寫了一半沒寫完)裡怎麼看不到小三出軌情節,聽到這話,我頗有觀眾看熱鬧不嫌事大之感,小說中我可以編小三小四,可是男人必須得是出軌才出現各類家庭紛爭劇嗎?我不太想寫那方面,不是所有的人生都必須經歷出軌,還有很多其他的事。


也該洗洗眼睛,還原一顆平諧的身心,生活就該簡單樸實、平靜如水,瓊瑤劇已經成為一個時代。


今天我本只想寫瓊瑤,但我怕寫的太長,讀者看得費勁,所以留待日後更新真實瓊瑤版的傳奇人生吧。


遇見陳和


服!我服!這TM就是一出大戲!

陳黛曦

關燈拆電影,只讀經典,每期推送全球佳片。

下拉文中小視頻,7分鐘看完瓊瑤作(死)了一輩子的人生大戲。

窗外

致女生

要警惕那些說要給你父愛的男老師

18歲的林青霞cosplay中學生,是男人都擋不住。

《窗外》的第一個鏡頭就是林青霞扮演的江雁容穿著中學生制服在街上心不在焉地閒逛。

女人最美的一刻就是,顏值在線靈魂掉線。

1973年,年僅18週歲的林青霞就是這樣在臺北西門町閒逛被星探發現。在她的處女作中,導演似乎急於再現她被髮掘時的那種美。

《窗外》完完全全是瓊瑤自己的初戀故事,清純文藝女青年愛上中年鰥寡男老師。瓊瑤把自己的經歷原原本本寫在了小說裡,搬到了銀幕上。

女學生除了語文好,別的科目都不爭氣。在家是長女,天生應該讓著弟弟妹妹,父不疼,母不愛。

男老師佈置每週一篇週記,別的學生頭痛萬分,只有她終於找到了一個發洩方式。寫著寫著,週記變成了絮絮叨叨的傾訴,再後來,傾訴變成了情書

電影中女主角的高考落榜,吞藥自殺,被母親威逼與男老師訣別,最後匆忙嫁作他人婦……全部都是作者的親生經歷。早在她的少女時代,她的人生就是一出八點檔大戲。

林青霞至今回憶起在《窗外》中第一次演吻戲,還說:“我跟我媽把劇本里的吻戲都打上叉叉,但還是要拍。男主角跟我說,你就把牙齒合上,嘴唇張開,其他就交給我了。於是我就咬緊牙關,然後我們就磨得牙齒咯吱咯吱地響。

《窗外》的三個重要年份

>>>> 1、 1973年,林版《窗外》電影誕生

很多人知道林青霞的處女作是《窗外》,但是不知道林版《窗外》其實並不是《窗外》這本小說第一次被搬上銀幕。

1964年,陸建業的中國育樂公司買下了《窗外》電影版權,拍成黑白電影,由崔子萍導演,吳海蒂和趙剛主演。電影上映後,瓊瑤的母親對自己被描繪成不近情理的母親極為不滿,絕食幾天幾夜。

1972年,陸建業再組八十年代有限公司,又要重拍《窗外》,害怕家中再起波瀾的瓊瑤與陸建業打了一場一波三折的官司,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瓊瑤同意繼續拍攝《窗外》,但不同意在臺灣公演。於是這才有了這翻拍的林版《窗外》。由宋存壽導演、林青霞和胡奇主演的《窗外》,最終只在香港及東南亞上映。

>>>> 2、2008年,《窗外》上映

在臺灣地區禁映35年之久的1973版《窗外》,被林青霞以“意思意思而已”的價格買下版權,在2008年7月的“宋存壽電影文物暨作品回顧展”上重見天日,想要領略林青霞女學生芳容的人立刻在電影院外排了長隊。

>>>> 3、2016年,《窗外》4K版修復

2016年9月,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官方微博發佈消息,上海國際電影節與積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共同宣佈,將委託博洛尼亞修復實驗室修復華語經典電影《窗外》。

自2011年以來,上海國際電影節攜手積家始終致力於經典華語影片的4K修復,6年間修復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舞臺姐妹》、《十字街頭》、《萬家燈火》等數部經典影片。

許多影迷因此期待能在2017年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上看到這部電影的修復版本。

73版《窗外》被忽視的大咖陣容

>>>> 出品人:作曲家顧嘉輝

沒錯,這個顧嘉輝就是那個顧嘉輝。著名作曲家,香港歌壇教父級人物,至今創作了超過1200首作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顧嘉輝那種從中國小調曲式發展出來的獨特曲風,加上黃霑的詞,創造了一個時代。

左顧嘉輝,右黃霑

那是一個早已失落的有著江湖氣的香港。那個江湖在金庸的筆下,在徐克電影裡,在黃霑詞中,在顧嘉輝的曲裡。

那時,還沒四大天王什麼事兒。

“湖海洗我胸襟,河山飄我影蹤。”

“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塞外約,枕畔詩,心中也留多少醉。”

顧嘉輝一個人撐起了香港七八十年代娛樂界的半邊天,沒料竟與林青霞也有一段淵源,《窗外》的出品人竟然是他。

>>>> 客串:謝玲玲

出生於1956年的臺灣知名影星謝玲玲在《窗外》中客串了一個小角色。她曾是臺灣家喻戶曉的童星,憑藉1964年的《婉君表妹》中的小婉君奪得了第四屆金馬獎最佳童星獎,被譽為天才童星。就是臺灣地區的小金銘。

《婉君表妹》

謝玲玲出演了一系列瓊瑤電影,都是耳熟能詳的片子。《窗外》、《月朦朧鳥朦朧》、《雁兒在林梢》……可惜在當年林青霞的光芒下,始終是個女二號

《窗外》中左謝玲玲,右林青霞

1980年她嫁入豪門,與香港富商林建嶽結婚,自此息影。1993年謝玲玲與丈夫協議分居,1995年簽字離婚。

>>>> 客串:恬妞

香港著名影星恬妞在《窗外》中扮演林青霞版江雁容的妹妹。因為這部電影的客串,她15歲就成了這位導演下一部作品《早熟》的女一號。

《窗外》中的恬妞

恬妞出生於戲劇之家,父親朱少龍是上海知名的京劇琴師,姐姐恬妮是邵氏的著名影星,姐夫是邵氏當家小生嶽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恬妞很小登臺表演。

《射鵰英雄傳》

1977年,恬妞出演電影《射鵰英雄傳》,成為彩色片時代的第一位大銀幕黃蓉。現在看看那時的黃蓉,簡直像吃了激素,胖到慘不忍睹。

最懂瓊瑤的原來是李敖

有三位知名作家點評過瓊瑤作品。一說瓊瑤作品之所以不會過時,是因為作品的主題永遠是不會過時的愛情。

二說瓊瑤改編的劇集抓住了愛情的主旋律 。

第三位內地有頭有臉的某矛盾文學獎得主說,在瓊瑤的作品中,人物不必為衣食所憂,一心一意地糾葛於情感之中。

陳小姐長嘆一口氣,除了前兩句廢話,最後一位估計也沒有好好讀過瓊瑤作品。

雖然這麼通俗的甚至談不上文學的作品也未必值得一讀,但至少不能亂說話。

在所有對於瓊瑤小說之所以成功的定義中,陳小姐認為最讚的是李敖,他總結:瓊瑤為軟弱的一代編制了新的文綱,使他們僵化了思想,走向了做順民之路。

秀蘭··鄧波兒曾說自己6歲就不信真有聖誕老人,因為百貨公司的聖誕老人竟向她要簽名。李敖說,問題不是她6歲時不見了聖誕老人,問題是聖誕老人見到了6歲以後的她。這就是人間,相互令人夢碎。

李敖總是這麼一語中的。

瓊瑤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走紅,那正是臺灣開始戒嚴的時代。民眾在思想上、經濟上都不自由。唯有在情感上,通過影視作品得到一種自由的想象。

瓊瑤作品被很多評論家指為“三廳電影”,故事常在客廳、餐廳、咖啡廳發生。與其說是三廳電影,不如說是3P電影,故事永遠設置成2女1男或者2男1女的愛情糾葛,一段愛情絕對不能順順當當。

呂秀菱和秦漢,瓊瑤電影《夢的衣裳》

一個不健康的社會的標誌,就是民眾愛看俊男倩女的故事

,因為民眾自己不自信,潛意識裡願意把自己置換成了俊男倩女。

把紛繁複雜的社會矛盾轉換成痴男怨女的情感糾葛,民眾需要,當局的政黨更需要。

所以,瓊瑤的走紅完全是有時代原因的。瓊瑤片的濃厚的夢幻氣質,展現了一個沒有現實壓迫,沒有復國壓力,沒有階級約束,沒有國仇家恨的臺灣社會幻象。

在當年的臺灣國民政府內在暗湧重重危機的時候,給了民眾一劑精神麻醉品

79歲瓊瑤寫了《窗外2》

新千年後,瓊瑤熱逐漸降溫,不是瓊瑤老了,而是時代變了。民眾不再需要楚楚可憐的美女,國盛民強的時代,國民的瘋狂自信才會讓各種綜藝節目中的怪咖迭出。

瓊瑤女郎劉雪華和陳德容

鴛鴦蝴蝶式的審美,哭哭啼啼的臺詞,才子佳人的故事,曲折離奇的紛爭,把這些元素統統保留下來的只有一個人,就是瓊瑤自己。

瓊瑤故事所有的元素都對,只是時代不對了。瓊瑤阿姨在人生接近終點時一如既往地還在寫著自己的情感糾葛與家庭糾紛,與《窗外》的初戀故事如出一轍。

這是她的起點,也是她一以貫之的終點。

其實,這才是《窗外》的真正結局。

瓊瑤阿姨多年寫不出戲了,寫來寫去都炒自己年輕時的冷飯。丈夫失智這一幕實在太“瓊瑤”,這件事怎能不讓她爆發創作人生第二部《窗外》?

瓊瑤公開在臉書上就失智丈夫是否插管發起民調

據說,丈夫生病後瓊瑤每天都要問一遍“你還愛我嗎”,像瓊瑤這種文藝女老年,一輩子是全社會的焦點。真實生活中的這出生離死別的大戲,臨了怎麼能沒觀眾?

更多經典電影拆解,請關注

關燈拆電影

只讀經典

最強電影評論短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