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越來越“精明”,老實人開餐廳掙錢的時代來了

前段時間和一位在連鎖餐飲行業深耕多年的朋友聊天,他說了幾句話讓店小二深有感觸。

他說:“幹了這麼多年餐飲,我們過去常說‘買的沒有賣的精’,現在可不是從前那種境況了。現在的顧客獲得信息的能力來越強,當顧客越‘精明’時,餐廳越‘誠實’反而會越掙錢。”

這是一句聽起來很彆扭,但值得好好思考的話。

為什麼說顧客越來越精明?

首先,顧客的衡量標準出現了改變。

舉個例子:

上一代顧客(如60後、70後)在挑選餐館的時候,主要看中3個指標:價格、份量與味道。

菜量大、能下飯、幾個人吃一頓也就一兩百塊錢。這樣的餐館,在她們心中就是有高性價比的好餐館。至於其它,諸如環境、服務、食品安全等因素,大多不在考量範圍之內。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家都認為在餐飲消費層面,價格便宜就等於高性價比。

而如今的主流顧客(如80後、90後),在用餐時選擇標準是什麼呢?如今的80後、90後,在價、量、味之外,會綜合考量環境/食材/服務/創意/顏值/外界點評/交通等各種因素,縱向對比品類,橫向對比品牌。顧客對好餐館與好品牌的評判標準越來越立體化,門檻也越來越高。

顧客越來越“精明”,老實人開餐廳掙錢的時代來了

另一方面,他們的專業程度更上一層樓。

毫無疑問,新一代的主流餐飲顧客不但愛吃,也更加懂吃、會吃。

她們當中有一部分,是可稱之為“專家級”的食客,對產品以及品牌的瞭解,獨到且專業。新媒體的發展,不僅讓這部分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職業、形成群體,還可以在各種渠道普及跟餐飲相關的知識。很多餐飲人也時常能在點評網站上看到某些人對自己餐館專業、精闢的評價。

而大量的顧客,是隨著見聞與閱歷的豐富,鑑別能力與日俱增。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一些受顧客認同的品牌,大家儘管說不出它好在哪兒,但能體會到一種真實的價值。

最後,他們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

大量的都市顧客,早已從僅對價格密切關注,逐漸轉變為對營養與健康的密切關注。關注點在哪裡,價值點就在哪裡,價值點在哪裡,溢價點也就在哪裡。

換句話說,現在的消費者更願意思考什麼樣的支付更值得。在他們關注點轉移的背後,是支付能力的不斷提高,比如願意追求品質併為之買單,也更加認同一分錢一分貨的價格價值對等。

顧客越來越“精明”,老實人開餐廳掙錢的時代來了

為什麼說餐廳越誠實就越賺錢?

“因為品牌越誠實,商品的性價比越高、甚至能提供超值的體驗,才可以滿足那些精明的顧客。而顧客的精明,也倒逼大家要更實在,要真材實料,堅持用好食材並持續升級”,這也是小二朋友的原話。

怎樣去理解呢?總結來說 ,就是針對餐飲業,老實人能賺錢的時代,真的來臨了。

首先,買賣關係發生了變化。

之前大家總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加上以前供少需多的大環境,讓許多精明的店家,利用投機取巧賺得了利益;而如今的環境不僅供過於求,且供應端的品質早已有本質上的提升,投機的空間被大大壓縮了。

也就是說,以次充好的“違信成本”太高,假如還僥倖糊弄,基本上就是一錐子買賣,再無復購。例如,有次店小二去吃一個人均150的日式和牛火鍋,進店後詢問店員用的什麼級別的牛肉,店員張口就說是M9級的和牛。

然而,我不管是從外形、口感還是價格看來,她家的牛肉都並不是M9級。誠信感缺失之下,我馬上對這家店的牛肉品質和進貨渠道產生了懷疑。

顧客越來越“精明”,老實人開餐廳掙錢的時代來了

其次,內容比營銷重要。

某些餐飲品牌過度迷信營銷的力量,把創意和營銷渠道看得比內容創造更重要。在小二看來,沒有內容支撐的營銷行動,之是一種利用信息不對等的“拉新行為”。一旦傳播的內容,與實際出現大幅偏差,不僅會在顧客心中產生名不符實的印象,還會讓顧客產生被欺騙感。

伴隨著營銷的深入,品牌與顧客的信息交互愈發充分,實至名歸的品牌,信任感逐步建立;名不符實的品牌,則會被顧客放棄。比如那些僱人排隊,或是刻意營造人氣效應的餐廳,其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相比之下,那些用心把內容做好,並懂得有效傳播的品牌,更容易獲得口碑傳播的機會。

換一個角度來看,變得精明的顧客,其實對店家是非常有益的。

怎麼理解呢?假如把之前的顧客定義為“價格精明型”的顧客,他們跟高品質店家談價格,跟低價格店家聊品質,總是無法同頻。

但當顧客成為“價值精明型”之後,店家更容易在綜合價值上與他們達成共識,並利用打造“價值比”來獲得他們的認可,並得到合理的支付價格。

店之家小結

餐飲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走到今天,大家不能再單一看行業本身,而是要看到時代、供需關係、顧客需求、性價比概念的變化……太多變化,需要大家去觀察、思考,同時要持續反思,才可以實現自我優化,活的更好、活的更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