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香港重疾險將會如何開場?

本文是「精算視覺」的 第294篇 原創文章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精算視覺

不吹不黑

精算視角看保險

導讀:繼續擴充保障or化繁為簡?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由於具有保單分紅、癌症多次賠付、美元保單等優良特性,最近幾年香港的重疾險越來越受到內地中產家庭的關注,也逐漸成為了香港保險公司競爭的“主戰場”。不過,香港保監局最新公佈的2019年市場數據顯示,內地客戶購買香港重疾險的增長有所放緩,似乎預示著香港重疾險的增長正在進入“瓶頸期”

剛剛過去的6月,香港重疾險市場上出現了兩款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一款是安盛的「愛護同行(加強版)」,一款是保誠的「危疾首護保」。這兩款性價比頗為不錯的產品可以說是代表了香港重疾險的兩個極端——一款保障全面但價格偏高,一款保障簡單但價格便宜。

進入2019年下半年,面對這樣的“瓶頸期”,香港重疾險的產品開發究竟是應該繼續擴充保障責任呢,還是用“化繁為簡”的方式迴歸重疾險的本源呢?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香港重疾險產品最近10年來形態演化的三個主要階段,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一些啟發和解答。

01

第一階段:偽·癌症多重賠付

2010年前後,香港保險市場上開始出現一類可以進行多次賠償的重疾險,主要可以針對癌症提供3次賠償,以及對其他各類疾病提供3~5次賠償。

在當時那個年代,多重賠付重疾險尚屬於新鮮事物,消費者們對於這類產品的“真實價值”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是感覺原來的重疾險只能賠一次,而這種新的重疾險只要多花50%的保費就可以額外獲得若干次的賠償,“看上去應該是很賺的樣子”。而且,很多人會擔心自己在罹患過重疾之後就再也不能投保新的重疾險,從而導致在後半生中失去保險保障,心裡很不踏實。

這類多重賠付重疾險的出現,就“完美地”滿足了一部分對“終身全面保障”有較高心理需求的客戶。這類產品雖然在理賠過一次重疾之後保單現金價值就會清零,但是後續的多重保障仍會持續生效,直至客戶滿足下一次理賠的條件,就又可以獲得一次相當於原保額的賠償,總共可以額外理賠若干次。因此,

這類產品曾一度在市場上賣得非常不錯,主要代表產品包括保誠的「危疾終身加倍保」、友邦的「多重安心保」等。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摘錄自「危疾終身加倍保」產品介紹

不過,這種最原始的多重賠付重疾險,是不是真得像大家想得一樣實用?是不是真的能夠值回它們高昂的保費?

其實,大家如果仔細去看一下這類產品在多重賠付上面設置的種種限制,就會發現此類產品的多重賠付功能是非常“雞肋”的。

尤其是往往被大家認為是最有用的“癌症多重賠付”,都會在產品備註的小字中給出“五年癌症等候期”的定義: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摘錄自「危疾終身加倍保」產品介紹

通俗解釋一下這個“五年癌症等候期”的定義,就是:

  • 兩次癌症索賠之間必須間隔

    五年以上

  • 兩次癌症索賠必須屬於不同的器官(因此復發或者一直未治癒並不包括在內);

  • 罹患癌症後,與患癌相關的器官若發生其他重大疾病,也必須要間隔五年以上才能理賠。

然而,在癌症治療方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叫做“五年生存率”(Five-year Survival Rate)

“五年生存率”是指某種腫瘤(即癌症)經過各種綜合治療後,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某種腫瘤經過治療後,有一部分可能出現轉移和復發,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因腫瘤進入晚期而去世。轉移和復發大多發生在根治術後三年之內,約佔80%;少部分發生在根治後五年之內,約佔10%。所以,各種腫瘤根治術後五年內不復發,再次復發的機會就很少了

,故常用五年生存率表示各種癌症的療效。

在這種嚴苛定義的賠償限制下,“癌症多重賠付”並無法保障發生概率相對較高的“癌症轉移、復發、擴散”,而只能保障小概率的“新發癌症”。而且,這種“一輩子遭遇兩次不同的癌症、中間還要間隔5年”的發生概率是非常低的,並沒有太多值得保障的意義。

所以,我們一般把這類設有“五年癌症等候期”的產品稱作“偽·癌症多重賠付”產品。這類多重賠付產品雖然看上去比一般產品的保障要更全面一些,但是它們多出來的保障內容其實並不值得我們額外多花50%以上的保費去購買。

值得提一句的是,即使是在今天,無論是在香港保險市場上,還是在內地保險市場上,這種“偽·癌症多重賠付”產品仍舊存在。因此,大家在挑選重疾險的時候,一定要去看一下這個產品的癌症多重賠付條款裡面究竟有沒有“五年癌症等候期”這一限制

。如果有,我強烈建議大家不要把這個產品當做一款可以真正解決癌症持續治療問題的保險產品。

02

第二階段:真·癌症多重賠付

2016年開始,香港的多重賠付重疾險開始了一輪有實質意義的重大升級,突破了原有“五年癌症等候期”的限制,開始將癌症的持續、復發、擴散納入至保障中來,並且將原先五年的賠償間隔期縮短至三年,大大提升了癌症多次賠付的實用性。

由於這類產品是可以真正解決癌症患者長期治療費用開支的產品,我們也習慣將這類可以“保障癌症持續、復發、擴散”的重疾產品稱為“真·癌症多重賠付”產品,代表產品包括友邦的「加裕倍安保(加強版)」、宏利的「活耀人生」和富通的「守護168」等。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摘錄自「加裕倍安保(加強版)」產品介紹

當時,恰逢癌症的治療進一步取得突破,醫學界有一種聲音,就是“癌症正在向慢性病發展,人類未來有機會在患癌的狀態下依靠藥物長期生存”。因此,人們開始對於這種可以保障“癌症持續、復發、擴散”的重疾險產品特性產生了強大的需求。

……

我們和癌症的戰爭依然長期而艱苦。但戰爭的目標是什麼?我認為,不是消滅癌症,也不是治癒癌症,而是把癌症變成慢性病。

消滅癌症並不現實。絕大多數癌症是“老年病”,是人體自然老化過程中基因突變的產物。就像我們無法阻止皺紋和老花眼的出現一樣,我們無法像對待傳染病一樣,開發疫苗徹底阻止突變的發生。

……

我們早已有了成功例子。

15年前,攜帶BCL-ABL突變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人五年存活率不到30%。但經過二十多年的科學研究,

2001年針對該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格列衛”橫空出世,讓該種病人五年存活率從30%一躍到了90%,最初嘗試格列衛的一批病人已經存活了超過二十年。其實他們並沒有被“治癒”,一旦停藥,很多人的白血病就會復發。但因為格列衛是口服藥,而且副作用不大,只要簡單地在家按時服藥,他們就可以和其他人一樣正常生活,他們是帶著癌細胞的“健康人”。

……

免疫療法治癒了癌症麼?很難講,因為無法檢測到癌細胞不代表沒有癌細胞。但不容爭辯的是,免疫療法讓很多病人成了帶著癌細胞的“健康人”。

……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會有人說:“還記得2016年那會兒大家都以為癌症是絕症麼?真是太搞笑了。”

(來源:李治中博士——《把癌症變成慢性病,我們還有多遠》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李治中,筆名菠蘿,80後,清華大學本科,美國杜克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跨國頂尖製藥公司癌症新藥開發部實驗室負責人。愛好科普、科研和公益事業,個人微信公眾號「菠蘿因子」,著有暢銷科普書《癌症•真相》。

最最重要的是,相比於過去“偽·癌症多重賠付”產品動輒超過50%的保費提升(相對於單次賠付重疾險),“真·癌症多重賠付”產品只在原先單次賠付重疾險的基礎上加費8%~15%,在保障效果和保費價格上都全面碾壓“偽·癌症多重賠付”產品。

2017年4月時,我曾寫過一篇“「多重賠付重疾險」終極評測指南”,文中使用了諸多數據(包括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發病概率、復發概率、死亡概率等)對當時市場上幾款多重賠付重疾險保障責任所代表的“真實價值”進行了評測。我當時想做的,就是想從一個量化的角度去評判一款多重賠付重疾險的保險責任與其對應保費價格是不是具有相對的合理性(注意查看下圖中

藍色加粗的概率數字)。比如說,一款可以保障“癌症持續、復發、擴散”三次、癌症賠付間隔期為三年的“真·癌症多重賠付”產品,其保費價格較單次賠付重疾險上漲8%~10%就是合理的;如果可以同時針對心臟病、中風提供額外賠償,保費再上漲3%~5%也是合理的;如果一款產品同時可以針對癌症、心臟病、中風和其他疾病提供多重全面保障,但是其保費卻要比單次賠付重疾險貴50%以上,就是不太合理的,相當於投保人為一個“真實價值”不那麼高的保險責任付出了過多的保費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圖表摘錄自「多重賠付重疾險」終極評測指南

當然,買保險究竟要不要如此理性、計算得這麼精細,不同的朋友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對於一些“有錢任性”的朋友,他們買保險主要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安全感與投保時所能獲得的優質體驗,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產品的性價比反而不那麼重要。

所以,任何一款保險產品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貴的也好,便宜的也好,性價比高的也好,性價比低的也好,都是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存在的。

進入第二階段,香港多重賠付重疾險的“標配形態”基本已經確定下來——針對癌症的持續、復發、擴散可以進行多次賠付,賠償間隔期為三年;同時,針對心臟病和中風也可進行額外賠付,賠償間隔期為一年。

不過,隨著香港保險越來越受到內地中產家庭的青睞,以保障功能為主的重疾險開始逐漸成為香港保險公司競爭的“主戰場”各家公司都在重疾險產品的更新換代上下足了功夫,希望能夠憑藉重疾險來帶動公司各個業務條線的增長。

03

第三階段:擴充癌症賠償新特性

2018年開始,在多重賠付重疾險“標配形態”的基礎之上,不少公司開始在癌症的持續保障方面擴充新的特性,迅速推動了香港重疾險由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轉變。

第三階段,香港重疾險產品的開發方向主要有三個:①增加癌症多次賠償的次數,代表產品是忠意的「無限保」,可以對癌症提供每三年一次的無限次賠償②為癌症患者提供每月補助,代表產品是安盛的「愛護同行」(及最近新出的「愛護同行(加強版)」),只要被保險人處於患癌狀態,每月就可以領取原保額5%的現金補助;③減少癌症多次賠償之間的間隔期,代表產品是友邦的「加裕智倍保2」,可以將癌症多次賠償的三年間隔期減為一年(只不過賠償金額也要減半)。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摘錄自「無限保」產品介紹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摘錄自「愛護同行(加強版)」產品介紹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摘錄自「加裕智倍保2」產品介紹

以上我們僅僅是列舉了幾個在癌症多重保障方面比較有特點的產品,但實際上香港各保險公司在第二、三階段中推出的重疾險產品數量可能比過去十幾年中的總和還要多。隨著第三階段香港重疾險市場競爭的愈演愈烈,各家公司頻繁對重疾險更新換代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香港重疾險產品形態越來越多樣、保障責任越來越複雜、保費也越來越貴,讓消費者在挑選產品的時候感覺無從下手。

當然,由於市場競爭的激烈,雖然第三階段新重疾險產品的保費有所增加,但這種保費的增加普遍都是基於“精算平衡”的原則合理得出的,簡單來說就是,保險公司在新產品上多收的保費,是與保險公司多付出的保障成本相對應的(比如我們就曾探討過“「加裕智倍保2」的漲價合理嗎?”),這與第一階段時各家保險公司在多重賠付重疾險上收取過高的“保費溢價”性質並不相同

不過,即便是“貴得合理”,我們的心中仍有一個疑問香港重疾險當前這種“不斷複雜化”的發展趨勢,是真的在迎合保險客戶的真實需求,還是保險公司為了讓自己的產品看上去更具競爭力而“臆想”出來的需求?

04

下個階段:繼續擴充or化繁為簡?

根據香港保監局最新公佈的市場數據,2019年一季度,內地客戶購買重疾險的保單數量近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雖然在各險種中佔比仍是最高,但已經由2018年一季度的60.8%下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58.1%,似乎預示著香港重疾險的增長正在進入一個“瓶頸期”

關於這個“瓶頸期”的解釋可以有很多,比如4月1日“自願醫保計劃(VHIS)”在香港正式開賣,各家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VHIS的宣傳與推廣上面;再比如香港重疾險在內地客戶中的投保佔比已經連續提升了若干年,不可能一直增長下去。

不過,無論如何解釋,都繞不開一個原因,那就是:近期香港保險公司新開發出來的重疾險,的確有些過於複雜、過於高價了。

最近一段時間,我曾造訪過幾家香港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部,得知了一些他們有關於產品的開發計劃。但是實話說,這些開發計劃中的產品大多都過於複雜,很難真正令保險客戶和銷售人員接受,更不容易在當前這個處於“瓶頸期”的市場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且,香港保險公司在通過保險產品搶佔內地市場的過程中,也不能只參考香港同業公司的做法,還應該多瞭解一些內地保險業的發展動向。

在內地重疾險一直在追求“極致性價比”、“打價格戰”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香港重疾險如果繼續在“不斷複雜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只會降低香港重疾險在內地客戶心中的吸引力。

最近幾年重疾產品的頻繁升級,已經快讓大家忘記了重疾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重疾險的一大特點就是“簡單”針對所有類型的重疾都設置同一個保額,只要符合理賠條件觸發賠償,責任簡潔明瞭,非常適合保險的“入門級買家”,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購買的第一張保單都是重疾險而不是其他。如果將重疾險設計得過於複雜,其實是不便於保險客戶和銷售人員接受的。

剛剛過去的6月,香港保險市場上出現的兩款重疾險產品——安盛的「愛護同行(加強版)」和保誠的「危疾首護保」,可以說是代表了香港重疾險最近一段時期的兩個極端:前者“大而全”,所提供的保障責任非常實在,但是保費較貴;後者“小而精簡”,沒什麼特點,但是保費價格便宜就可以看做是產品最大的特點。

雖然這兩個產品的性價比都相當不錯,但是在如今這個保險客戶和銷售人員對香港重疾險產品都有些“審美疲勞”的時期,究竟推出哪類重疾產品更容易獲得市場的關注呢?很顯然是後者。

這就好比是當我們看遍了各種形態複雜、保障全面、說明介紹一大堆的保險產品,忽然有一款形態簡單、價格便宜的重疾險出現在大家面前,自然會讓很多人眼前一亮,有種“吃遍饕餮盛宴,有時卻還是想念媽媽做的那碗麵”的感覺

保誠這次首推簡易重疾的行為,可以說是給香港重疾險市場帶了個好頭。下半年,香港重疾險的競爭將會如何展開,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下半年,香港重疾险将会如何开场?

注:圖文無關

歡迎加入我們的星球——

(已有超過1,300人加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