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秦失其鹿,群雄並起而逐之。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謊言,畢竟逐鹿中原的資格不是誰想擁有就能擁有的。但是這個美麗的謊言,在陳勝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和懷王“先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的雙重刺激下,無數的人前赴後繼地投身到其中。項羽戰神出世、一戰立威,被天下諸侯尊為“項王”,一時風頭無兩。而一直小打小鬧的劉邦卻因緣際會地捷足先登,率先完成了滅秦的不世之功,也算是躊躇滿志了。

關中平原,歷來就是天下膏腴之地,經過秦國數代人的苦心經營,更是成了國之根本。無論誰能佔據關中,無疑都是錦上添花的美事。關中是一塊人人想吃的肥肉,但畢竟肥肉只有一塊,想下筷子的人卻很多,所以矛盾就此誕生了。原本按照弱肉強食的分配原則,關中自然是項羽的囊中之物,而且關羽也在收降章邯的時候,就以分封章邯為雍王的方式來表明自己對關中志在必得的態度了。可是,

偏偏先有“懷王之約”的名義、後有“劉邦先到”的事實給項羽添堵。劉邦和項羽的矛盾一觸即發。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鴻門宴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

按照當時的實力對比,如果劉邦和項羽無可避免地要兵戎相見,那麼對於劉邦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所以劉邦迫於無奈,只能毅然決然地參加歷史上最著名的飯局——《鴻門宴》。而藉由《鴻門宴》全身而退的劉邦最後卻奪了項羽的江山,這也使得這個飯局更具有戲劇性。

歷朝歷代的人都把《鴻門宴》視為項羽目光短淺、劉邦機智勇敢的表現,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鴻門宴》究竟是怎樣的呢?其結果的形成邏輯又是因為什麼呢?且隨本文一同走進那段歷史。

項羽殺神進關中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項羽的殺氣太重了

項羽在收降章邯之後,率著據說三十多萬的諸侯聯軍押著二十萬秦國俘虜往西進發著。其中,楚國代表團有項羽、英布、共敖的三路軍;趙國代表團有張耳、申陽、司馬卬的三路軍;齊國代表團有田間、田安、田都的三路軍;燕國代表團是臧荼的燕軍;魏國代表團是魏豹的魏軍。

這原本應該是一個愉快的旅途,畢竟這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去收穫勝利果實的。但是,還是發生了很多不愉快、不友好的現象。主要原因還是人性中的仇恨在發揮作用,諸侯聯軍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秦朝統治下的受害者,所以那些歸降的秦卒成了他們傾瀉仇恨和怒火的對象。天生悍勇和驕傲的秦人又何時受得了這種窩囊氣,所以部隊之間的小摩擦時常發生。

其實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並不少見,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地域主義和仇恨主義也是人之常情,這個時候往往需要主帥的強力禁止和妥善安排才能化解這種矛盾,但是,很遺憾的是,項羽本人就是一個“苦秦症”患者。

項羽是一個拉偏架的人,在他心目中,這就是一直作威作福的秦人應有的懲罰。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章邯何其無辜

泥菩薩也有幾分土性,即便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素來高傲的秦人也無法容忍別人騎到自己脖子上撒尿的感覺。仇恨、敵對的情緒開始在軍營中醞釀、散播。這中間自然伴隨著各種嘴炮,聯軍們肯定是勝利者自居,極盡諷刺和挖苦;而秦人自然是各種不服氣,把失敗和投降的責任推到了主帥章邯身上,甚至還會有再來比劃比劃的言論。

軍事政治中,有些話是不能亂說,因為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秦卒這些“再幹一場”的話傳到了項羽等高層的耳朵裡,也就變了味了。更何況項羽本就對秦人比較反感,敗軍之將還這麼囂張?還有王法嗎?還有紀律嗎?於是惱羞成怒之下,在新安下令將二十萬手無寸鐵的秦軍全部坑殺了。

項羽這個事還是做得十分不地道,部隊成批次地投降,是建立在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前提下的,所以投降的基礎條件一般都是要求保障生命安全。也就是說,殺俘是一種嚴重的違背契約精神的行為。這種負面影響在政治中是致命的,特別是被對手利用之後。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劉邦的“秀”和項羽的“霸”形成強烈反差

劉邦的“約法三章”和項羽的“坑殺降卒”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反差直觀地讓關中百姓認為劉邦是救苦救難的菩薩,項羽是殺人放火的魔鬼。與此同時,章邯等降將有被動地被推向了關中百姓的對立面。

為什麼說老百姓的愛恨情仇是最樸素的、最原始的呢?他們不會回想過往、也不會思考未來,他們只著眼於現在,所以歷史以來,老百姓是最好忽悠的,裝個樣子,給點優惠,他們便心滿意足了,便信以為真了。三秦的百姓不會去思考章邯他們為什麼投降,也不會去想章邯曾經為他們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也不會在乎章邯現在也是身不由己,他們只認為是章邯投降害死了他們的親人。

項羽這一時痛快為自己的未來埋下巨大的隱患,而且是連鎖反應。所以即使我們不相信所謂“殺俘不祥”的神話主義因果論,但也不得不感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

項羽怒而生殺機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項羽自然不甘心為他人作嫁衣裳

當項羽來到函谷關外時,這時他聽說關中已經被劉邦佔據了,而且劉邦還派人封鎖了函谷關,這讓項羽很生氣,很難接受。一來有種“關中這個好白菜被豬拱了”的感覺;二來有種劉邦趁著自己無暇分身之際偷了自己的桃子的感覺。

但是事已至此,其實對於項羽來說也不算什麼事!縱橫天下的項羽又豈會因為函谷關而停止前進的腳步,無非是多打一兩場仗而已。

全副武裝的項羽一拉開陣勢,天下第一雄關函谷關便乖乖地開了門。隨後,項羽大軍繼續挺進,駐紮在驪邑鴻門坂(西安臨潼東北)。此時,劉邦賬下左司馬曹無傷覺得劉邦那個糟老頭根本無法和項羽這個少年英雄相比,所以急急忙忙趕過來獻殷勤,他向項羽密報:“劉邦打算稱王於關中,準備封投降了的秦王子嬰當丞相,您已經來晚了,珍寶金銀已經都被劉邦中飽私囊了”。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霸王一怒,血流成河

這種小報告無異於是火上澆油,項羽氣得暴跳如雷,好你個劉老三,老子殺豬你吃肉,而且連一根豬毛都給老子留。巨大的心理不平衡讓項羽對劉邦欲殺之而後快,於是,項羽犒賞三軍,準備隔天掃平劉邦那個老流氓。

雖然項羽這個決定完全是基於簡單樸素的愛恨情仇,沒有什麼長遠的政治考慮,但是這個決定還是讓軍師範增感到十分興奮,因為他更加覺得劉邦必須要出去,當然他的理由比項羽要深刻得多。人老成精,見多識廣,劉邦前後表現的巨大反差讓他覺得劉邦成勢了,一個貪殘好色的人突然變成一個像模像樣的正人君子,只能說明他的志向變了,這樣的人若是成為敵人,是很恐怖的。為了增加項羽的殺機,范增還向項羽添油加醋地說,劉邦身上有帝王之相,什麼氣成龍虎,五彩分明,反正越玄越不會錯。

死亡的氣息正悄悄地向劉邦無限地聚集。

項伯私情造轉機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項伯真的弄得他的羽兒不知道了

如果事情沒有轉機,事情到了這一步,劉邦的劇本應該就此結束了。但劉邦的運氣似乎永遠用不完,隨之而來的不是理所當然的大屠殺,而是出乎意料的大飯局。

當項羽高調宣佈要將劉邦集團灰飛煙滅的時候,項羽的叔父項伯開始惴惴不安了,原因無他,而是因為項伯當年亡命江湖的時候,曾經投奔過韓國貴族張良,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項伯也算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一想到救命恩人張良現在正在劉邦的陣營之中,明天天一亮就要身首異處了,項伯心裡很不安,他不能見死不救,知恩不報。

良心糾結過後的項伯趕到了張良那裡送信,他勸張良趕緊逃走,不要玉石俱焚。張良不是雍齒那樣的人,他把劉邦引為自己的知己,自然不會這樣隨便放棄,於是隨意跟項伯扯了個謊:“我奉韓王之令,送劉邦入關,如今大難臨頭各自飛,但是不告而別始終有點說不過去,我們都是講義氣的人,我去跟他道個別。”

項伯用他那江湖邏輯一思考,也覺得這是人之常情,自然也不勉強。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張良再救劉邦一命

劉邦聽到了張良的消息後,嚇得是魂飛魄散,畢竟項羽的殺傷力是有目共睹的。張良還明知故問地給他施加壓力:“你打得過項羽嗎?”劉邦像霜打的茄子一樣,一邊痛恨自己的一時貪心,一邊陷入深深的恐懼之中。

無奈而又恐懼的劉邦只能求救於張良,還是張良更加冷靜,要劉邦先請項伯進來,表明忠心,博取同情。劉邦的確是一個很會來事的人,馬上心領神會地表示,一定會像對待自己的大哥一樣,謙卑有禮地接見項伯。

項伯這人沒有什麼太多的心思,在張良的撮合下,很快也就同意和劉邦見面了。此時場面上的主動權又回到了劉邦手裡了。劉邦混跡江湖一輩子,最擅長的就是暖場子,一見到項伯,大哥前大哥後,又是敬酒又是贈禮,還要結親家,直把項伯哄得心花怒放。最後,劉邦上演了自己最拿手的苦情戲,大呼冤枉,自己進關中根本不敢有什麼私心,就是給項羽開路的,什麼金銀財寶、美女寶石都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裡,一直老老實實地等項王過來主持大局呀!至於封鎖函谷關,那也不過是為了防止宵小之輩趁虛而入……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劉邦是一個演技高超的演員

這一番前捧後哭下來,項伯那廉價的正義感早就被激發得澎湃不已了,再加上還有張良的情面在其中,項伯便提議劉邦明早主動去拜見項羽,自己先回去給項羽做思想工作,事情說不定會有轉機。劉邦自然是求之不得。

項伯連夜趕回了大營,連夜求見項羽,幫著劉邦給項羽做起了思想工作來了,先是把劉邦說得一無是處,消除項羽心中的顧慮感。然後從仁義道德上又給項羽上了幾把枷鎖,什麼劉邦滅秦是為有功,殺他不義;劉邦知錯是為有節,殺他不仁。最後,項伯給出了建議,先不殺他,看他明天過來怎麼說吧!

項羽之所以要殺劉邦更多的是因為氣憤,在他的心目中,還沒有把劉邦視為真正的對手,現在經過項伯這一番解釋,心中的怒火也就平息了很多。於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便這樣誕生了。

劉邦遇險終化夷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鴻門宴中劉邦也沒成為主角

第二天,天色方明,劉邦帶著五名班子成員和一百騎兵來到了項羽大營。除了劉邦和張良外,所有人都被攔在營外了。

劉邦一見到項羽後,立即表現出老江湖的風采,沉身致歉地說:“臣下和將軍,一同起義,共誅暴秦,將軍大功於河北,臣下則轉戰黃河以南,想不到先一步進入關中,跟將軍在這裡相見。沒想到有人挑撥離間,傷害我們之間的感情,讓將軍對我產生誤會。”

項羽早就被項伯吹過風了,現在有看到劉邦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且自稱“臣下”,哪裡還有什麼殺心?這也正好體現了項羽閱歷淺的一面。因為閱歷不夠,項羽看問題總是習慣直來直去,他以為眼前的劉邦還是以前的劉邦,是那個猥瑣的油膩大叔,不可能對自己產生威脅。

而且,緊接著項羽又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閱歷淺的缺陷。即便你願意相信和接受劉邦的認慫,一句“誤會”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可項羽非得“推心置腹”地來表達,他說:“都是你手下左司馬曹無傷挑撥離間,不然我怎麼會懷疑你呢?”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項羽霸氣有餘、霸氣不足

這樣一句話不光幫劉邦揪出了內奸,也給其他諸侯做了一次政治提醒,更把項羽自己的敵後工作的路給堵死了。今後誰還會願意為項羽賣命?

然後項羽志得意滿地宣佈開宴,劉邦心中默記著“曹無傷”這個名字參宴,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開始了。

閱人無數的范增一看項羽這是打算要放過劉邦的節奏,於是起身出帳,喊來了項莊,也是項羽的叔叔,項伯的堂弟,要他舞劍助興,直刺劉邦,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否則,後患無窮。

項家人自然不缺勇氣,項莊一想這事太刺激了,也就沒想要不要徵求項羽的同意了,提著劍就進了帳,敬酒、請求舞劍(這是古代酒宴一個保留助興節目),項羽似乎興致也不錯,也就同意了。

項莊開始一步一步地靠近劉邦,項伯一看情形不對,也拔出了劍,表示:獨舞沒勁,二人轉才好看。哥倆這就轉上了。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樊噲在鴻門宴中大放異彩

這邊張良也感覺事態緊急,便出帳呼喚劉邦手下第一猛士樊噲,告訴他劉邦有危險。猛男樊噲未及深思,手持鐵盾就闖入了帳中,雙眼冒火,直視項羽,鬚髮皆張,眼角欲裂。

項羽手扶佩劍,問道:“此人是誰?”

張良道:“劉邦隨身侍衛,樊噲。”

項羽讚歎道:“一條好漢,賞他一罈酒。”樊噲拜謝,提起酒罈往口中灌酒。

項羽再贊,道:“賞他一條豬肩。”項羽身邊的人打算讓樊噲出醜,便給樊噲來了一塊生豬肩,樊噲也不介意,拿劍削肉,神態自若。項羽對生吃豬肉的樊噲來了興趣,問:“還能喝不?”此時,鴻門宴開始進入樊噲的專場,他雙目一瞪,直言道:“死都不怕,還怕喝酒?”

樊噲邊喝邊開始演講:“懷王曾約定,先入咸陽者,封王。而我家沛公最先打入關中,進入咸陽後什麼也不敢碰,遠遠在灞上駐紮,恭候將軍大駕!如此勞苦功高,非但沒有封賞,反而卻有無端小人挑撥離間,欲誅殺功臣,步秦後塵,請將軍定奪!”

這種思路清晰、有理有據的話實在不像一個屠狗的農民說得出來的,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項羽聽了之後無言以對,只能請樊噲入座。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人老成精的范增只能乾著急

有了樊噲這麼一鬧,項莊舞劍也舞不下去了。場面有點尷尬,劉邦於是藉口上廁所,樊噲再次展現他驚人的決斷力和大局觀,立即跟了出來,告訴劉邦快走。劉邦在猶豫要不要給項羽道個別,就被樊噲一頓罵: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逃命要緊,還道什麼別?”

劉邦這個人就是這樣的,錯犯了不少,但每次都醒悟得特別快。所以也就不在糾結,帶著樊噲、夏侯嬰等人就抄小路回灞上了。而張良留下來斷後,估計時間差不多了,對項叩謝,說劉邦酒量差,有點醉了,先行告辭了,特奉上白璧一雙,贈與項羽,玉斗一雙,呈獻范增。

項羽這才想起一問:“劉邦何在?”張良據實相告,就說劉邦害怕項羽責怪他,已經先走一步了,估計此時已經到家了。

項羽一看木已成舟,也就不了了之。張良拜別後,范增拿起那對玉斗摔了個粉碎,對項羽恨恨而道:“將來與你奪天下的,一定是這個劉邦,我們都會成為他的俘虜!”這本是一句氣話,卻不料一語成讖。項羽最後確實是敗在劉邦手裡,但這是後話,更是一個複雜的結果,這裡就不展開了。鴻門宴自此結束。

鴻門宴邏輯求真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鴻門宴中其實項羽是正常表現

因為鴻門宴,項羽也被無數史家後人評論為優柔寡斷、婦人之仁。但是,我曾多次說過,歷史有時候並不是故事中描繪的那樣,有很多因果關係是隱性的,是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的。

項羽這個人確實有很多毛病,比如說小家子氣,

封賞手下的大印總是在自己手裡摸來摸去都快摸出光來了,還捨不得給人家;而劉邦在這方面就灑脫多了。這一方面是性格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項羽封出去的是真金白銀,而劉邦往往是開空頭支票。又比如項羽脾氣比較暴躁,一言不合就是武力解決。而劉邦相對就比較溫和多了。這一方面也是兩人的處世哲學不一樣,另一方面也是兩人的實力不一樣,項羽喜歡實力碾壓是因為他有這個實力,而劉邦喜歡宣傳開路,是因為劉邦很多時候是打不過人家才和人家講道理的。項羽身上這種“毛病”被劉邦最後的成功無限放大,所以很多人都會在研讀歷史的時候都會潛意識地向劉邦靠近。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項羽其實一直被誤解了

歷史上的項羽絕對不是一個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的人,相反,項羽最大的優點就是果斷、乾脆!殺宋義的時候,項羽優柔寡斷嗎?破釜沉舟的時候,項羽猶豫不決了嗎?坑殺20萬秦國降卒的時候,項羽婦人之仁了嗎?

光從鴻門宴這件事來看,項羽也是殺伐果斷的,準備幹掉劉邦時,馬上決定第二天早上就馬上動手,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呢?那麼項羽究竟為何又突然不殺劉邦了呢?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他壓根就看不上劉邦或者說他過於相信自己。

第二、他覺得劉邦他留著還有用。這一點從他分封諸侯時的思路就可以看得出來。

所以,范增反覆強調劉邦的威脅性,根本沒有戳到項羽的痛點。項羽和劉邦一起共事過,清楚地知道劉邦是多大的材料。論勇氣,勇氣沒有,有名的長腿將軍,奉行生存主義;論實力,實力一般,打進咸陽時不過兩萬多人,現在接受了秦國軍隊並擴編,號稱十萬;論軍事指揮水平,跟他一比,更是雲泥之別。

項羽的最大問題還是在於他的見識和閱歷問題,他所看到成功的要素都是表面的,恰好這些東西劉邦身上都沒有,自然不會從心底真正地重視劉邦。而項羽剛剛完成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也不太可能把劉邦當作一個可怕的對手,這也算是一種成功者的偏見吧。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這是一個群英薈萃的飯局

劉邦的成長和升級全是內在的,比如懂得剋制自己了、比如有大局觀念了、比如願意搞底層建設了,這些隱形的變化只有范增的老油條才看得清楚,這個時候的項羽才二十六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齡,何嘗會明白韜光養晦的道理呢?

另外,按照項羽當時的心氣,在他心目中,他才是這個天下的霸主,其他人都應該是自己的鋪路石。也就是說劉邦其實暫時對他來說還是有用的。之所以對劉邦起了殺心,是因為劉邦冒犯了他,而劉邦一旦低頭認錯,財寶什麼的也都沒動,項羽也失去了殺他的核心衝動了。

范增看問題的眼光沒問題,他想殺劉邦的理由也是成立的,但是在這一點上,他用的方法甚至不如曹無傷,因為曹無傷知道項羽在乎什麼,所以幾句話就能勾起項羽的殺意,而范增的大道理對項羽只能是對牛彈琴。

所以,對於鴻門宴的故事,我們要客觀地來看:

第一、項羽對劉邦沒有必殺之心,而不是什麼臨時改變主意。故事裡那些為了渲染氣氛和場面的情節,其實都是插曲,

或者沒有改變不了事情的最終結果。

第二、鴻門宴後的劉邦已經完全蛻變成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一個抵制得住極大誘惑,氣量、胸襟還有目標都變得更加遠大,並經歷過生死時刻的人是具備做大事的基本條件的。

第三、項羽還是千古無二的英雄,只不過是太年輕了,他的傲慢、偏見都是有資本的,但也必定要承擔相應的懲罰,只是歷史並不會給這個“少年英才”太多時間來改過自新。

尾聲——新篇

再讀《鴻門宴》之感慨——人生的軟發展有時候比硬實力更重要

這原本是一對很好的組合,可惜也要散了

鴻門宴後,劉邦回到大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叛徒曹無傷。而項羽的大軍進入關中,開始了“常規性”、“報復性”的燒殺搶掠。然後是便是項羽分封諸侯的好戲。當然,這其中還穿插著“火燒阿房宮”、“沐猴而冠”、“錦衣夜行”等經典故事,但真正把歷史帶入到另一個畫面的還是“分封天下”。

以我淺薄的歷史知識來說,我嘗試總結過,中國的農民起義基本上敗在“淺嘗則止”,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大的政治追求,也沒有什麼戰略思想,很多農民起義純粹就是鼓動人心來滿足自己的私人慾望,所以一般前期轟轟烈烈,後期一敗塗地。而貴族或者士族的造反起義一般敗在“分贓不均”,貴族和士族都是有見識、有理想、有能力的人群,往往他們的造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他們也逃脫不了人性的制約,面對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成果,誰都渴望成為坐地分贓的受益者,分贓不均則內亂不止,很多貴族或者士族的起義正是敗在這裡。

按照項羽的性格,他的分封天下必定會出現大問題,這個大問題的呈現方式便是——天下再次大亂。也正是這種亂局,給了劉邦崛起的機會。具體情況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