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體現的中國人的精神

《流浪地球》電影的大火咱們也就不多說了,這裡筆者想聊一下電影裡的細節體現出的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精神,聊聊什麼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不拋棄,不放棄

從大洪水時候開始,東西方對待災難的態度就不一樣。如同前兩年爆火的哈佛大學的教授的那個段子就可以很好的體現出來。聖經記載,西方人的解決方案是有一個賢人(諾亞)造一個大船,躲過了洪水,保留了生命的火種。而我們的祖先則是治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結果則是拯救了大多數人。

無論是《星際救援》也好,《2012》也好,老西的思路首先是解決種子層面的續存問題,這也是現實中歐美國家斥巨資建立所謂“末日糧倉”的原因: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 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處山洞中,有一座“世界末日種子庫”,約1億粒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被保存在零下18 攝氏度的地窖中。

歸根結底,就是面對曠世災難,以逃避為主,等災難過去了,再從頭開始。

而《流浪地球》則體現出了另外一種對抗方式,那就是解決大多數人活下來的問題。正是因為飛船不可能帶走大多數地球人,所以才有了“流浪地球計劃”的啟動。也可以說,這是另外一次“大禹治水”。

《流浪地球》體現的中國人的精神

大禹治水

二、汶川精神

《流浪地球》電影剛開始有一個鏡頭特別有意思,就是在地下城,中國人的日子依然悠哉。有圍桌子打麻將的,有扯淡聊天的,還有吃別人女人豆腐被老婆抓現行的……這就特別體現出中國人在面對災難時候的樂觀。

記得當年汶川地震的時候,就有不少關於麻將的歡樂的段子。房子震塌了我也要先胡了這一把。

對比《2012》,船艙裡逃脫大難的人們,一臉的麻木和悲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換成中國導演,估計當時船艙的情況應該是麻將擺開,火鍋支起來,碰兩杯小酒,樂呵呵的等水退了吧!

能在滅世災難裡依然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也就中國人了。風風雨雨幾千年,咱啥世面沒見過?

三、長遠計劃

“流浪地球計劃”長達2500年!能有幾個國家民族對這個數字不頭暈?2500年是什麼概念?2500年前的世界史啥樣子?西方人根本沒有文字記錄可以詳細討論,中國呢?春秋末期,周敬王三十九年,這一年孔子剛剛完成了《春秋》的編修,這一年顏回去世,這一年孔子的孫子子思出生,這一年田氏代齊!

這麼一想,2500年是不是也沒這麼可怕?

四、集中力量辦大事

1萬多臺發動機,數量更多的轉向發動機,每一臺都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200米……這麼說吧,放在當今世界,每一臺發動機都是一個世界奇觀級別的建築,而且要一口氣建好幾萬個……這想象力和魄力,沒有第二個國家敢想了。

你看看英國人修高鐵,2012年批准,全場400公里,放中國估計最晚第二年就辦了,可是他們到現在還八字沒一撇呢,據說完工要等到2033年去了。

所以也難怪老外遇到災難就總想著跑,不跑不行啊,等他們修好了發動機,估計新恆星都誕生了!

《流浪地球》體現的中國人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