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第一次見到戴芸老師是在去年她帶著新書《蘇丹的犀角》、《梧桐》來到愛麗絲繪本館和Lisa老師一起分享她的創作經歷的時候,當時的初印象是一位長髮的氣質美人。

在主流受眾更偏向於兒童的圖畫書領域,關於角色的理解與觀察,對於環境的超強感知,翻看戴芸的作品,你會感受到屬於她的獨特力量。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戴芸和Lisa老師

作為繪本“文X圖”協奏曲中文字背後的主導者,戴芸老師在這次的繪本行業大師課上,以她先後創作的4部作品為例,從圖畫書寫作方法的角度帶來了她的感悟,希望能夠通過在創作中的經驗和教訓,給各位圖畫書創作者、愛好者一些啟發和思路。

接下來,我將挑選今天講座中的部分內容,幫助大家進行回顧和梳理:

(講座很精彩,乾貨與細節更為豐富,沒有來得及收看的朋友不要錯過回看)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學員的課堂筆記 作者:龔夕雯Civin Gong

PART1

現實題材

2019年出版的繪本《蘇丹的犀角》與《梧桐》在圖畫書中屬於比較少見的現實主義題材,那麼在圖畫書中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到底怎麼寫?

1. 新聞報道和文學作品的區別

新聞報道:關注事件經過

文學作品:關注事件背後的人物,挖掘人物情感,在現實中找到事件的“詩意”部分

2. 在事件中找到對創作有用的細節

有別於新聞報道里的敘事方式,文學創作需要在與容易被事件報道忽略的周邊小事裡提煉細節,結合作者的情感認知,將事件昇華為具有文學的美感的故事

以《蘇丹的犀角》為例: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1)創作前的調查研究

①物料的調查:背景資料的收集鋪設

接近蘇丹周圍的動物園負責人,蒐集資料,讓這個人物在作者端變得“有血有肉”。

蘇丹出身在非洲,小時候被捕獲運動到捷克的動物園,老了以後因為保護計劃被送回了非洲。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②身臨其境的調查:感官的升級,微小細節的捕捉

近距離對蘇丹耳朵的動態觀察,提煉出耳洞的故事,最後變成了畫面中的細節。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2)從現實故事裡發掘文學的美感

“你能想象世界上只剩下三個人,

而你是其中之一嗎?

這正是北白犀蘇丹去世前面臨的現實......

有些物種正在這個地球上永遠得消失”

蘇丹是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你可以把它看做一隻單純的犀牛,也可以通過它看動物世界中一個族群的衰亡。當讀者將自己代入到蘇丹這充滿波折的一生後,便很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3)在龐雜的細節中,尋找文字故事的主線

犀角對犀牛很重要,是它的王冠,是靈魂的象徵,但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蘇丹的犀角不能與他的身體共存,這是悲哀的又是讀者無可奈何的。《蘇丹的犀角》中犀角三次的斷裂和它的生命階段一一對應:

第一次折斷:童年目睹媽媽被盜獵者斷角、屠戮的過程;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第二次折斷:在捷克動物園,犀角不小心在木柵欄上撞斷,後來因為長期不參與捕獵、戰鬥,犀角老化成了一個圈;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第三次折斷:老年後回到非洲,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為了保護它不被盜獵者捕殺鋸斷了犀角。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再來看看這本同樣是取材現實的《梧桐》: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梧桐》是一個討論城市的變遷,時間的流逝,人和自然關係的大主題框架故事。但在梧桐的故事中,文字作者要思考的是在一個大主題框架下怎樣把情感的表達濃縮給人物。

1)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塑造

用一個人物來投影一群人,使主要人物角色擁有一個群體的特徵。

女孩梧桐在七歲那年,認識了轉學來的小雨,兩個好朋友在梧桐樹下慢慢長大。故事裡的小雨來自乾旱的西北,最後又回到了西北實現植綠造林的願望,小雨這個角色和梧桐這座南方城市是彼此獨立的,又互有聯繫。這把整個故事延展到了更廣闊的視野上,也使層次更為豐富。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2)故事中關鍵道具的塑造

綠絲帶作為視覺象徵串聯起整個故事:是初見小雨時女孩梧桐頭上繫著的綠絲帶;也是比喻城市中遍佈梧桐樹,就像點綴城市的綠絲帶;更是故事最後人們為了保護梧桐樹,發起城市護綠活動中,大家系在梧桐樹上的綠絲帶。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PART2

想象力童話題材

區別於現實題材的故事創造,極具想象力和童話感的《溜達雞》對文字作者有著截然不同的要求。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童話需要深入淺出的過程,既讓孩子喜歡,也能在最後帶來思考,所以很多關於童話的靈感總在意外的時刻突然降臨,讀者可能完全想象不到是東北阿姨做了一盤家鄉土雞,成為了“溜達雞”的靈感來源。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戴芸在聊到《溜達雞》這部作品的時候說到,在創作故事前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和

定義“溜達”的意義,因為大人和孩子對溜達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

大人的理解:閒散,比較放空的狀態

孩子的理解:積極,想象力,溜達是種學習和感悟的過程

《溜達雞的春節特別版》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溜達雞的故事還在繼續,春節疫情期間,戴芸從湖北方艙醫院廣場舞大媽處獲得靈感,與李卓穎一起創作了關於不能出門溜達的溜達雞在雞舍和其它小雞發生的故事,拓寬了溜達的理解和精神定義。

戴芸覺得現實主義和童話間的定義有時是模糊的,她不會為了某個熱點去創作故事,因為故事性、題材性和兒童性才是圖畫書創作的第一位

PART3

科普認知題材

以戴芸老師的新作《小烏卡兒童財商啟蒙教育繪本》(3-7歲兒童財商啟蒙)舉例: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功能性繪本和文學性的繪本在文字創作中的區別:

文學性繪本:作者可以更自由得發揮,將想法注入到故事中

功能性繪本:關鍵是服務意識,受眾年齡階段的定義,需要考慮受眾的認知特點和實際需求


PART4

文字與圖畫的合作

文字作者和圖畫作者如何進行合作

問題:在圖畫書的創作中一般是現有圖還是現有文?

回答:大部分作品先有文再有圖,圖根據文字來配,但是也有例外

1. 《鼠小弟》《進城》《阿莫的生病日》等國內外優秀夫妻檔繪本作家的作品,因為生活在一起,有些想法是彼此交織的,文字和畫面在日常的相處過程中會相互碰撞補足;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2. 在文字作者和圖畫作者分開的情況下,先有圖再有文的情況比較少見,比如這本《Life Doesn’t Frighten Me》的文字作者就是在美國天才藝術家 巴斯.奎特 去世多年後再由文字作者結合圖畫作者身前留下的作品經整編後譜寫成詩再出版為圖畫書。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與圖畫作者的合作:

1. 現實題材的圖畫書

圖畫作者會較早介入到創作中,經歷共同採風,還會與編輯一起經歷三方的反覆磨合討論,整個故事創作的時間跨度會比較長。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蘇丹的犀角》圖李星明老師


圖畫書文字作者修煉手記,怎樣為故事渲染上“文學”之美

《梧桐》圖畫作者張鋼

2. 童話類、科普題材的圖畫書

創作過程相對獨立,文字作者和圖畫作者會在保持線上溝通的基礎上,獨自完成各自負責的部分,在作品上線後的推廣期內有比較多的面對面交流。

在與圖畫作者的合作部分,戴芸老師給大家的小貼士:

1. 文字之下,給圖畫作者更多創作的想象和創作空間;

2. 接納並信任合作者,接受可能產生的摩擦,享受她/他帶給你的驚喜;

3. 做好心理準備,也許作品不完全屬於你個人,但作品帶來的幸福感是共通的。


除了上述內容以外戴芸老師還結合自身的經歷對參與直播的小夥伴們做了解答:

什麼樣的文字故事適合做成圖畫書?

除了文字敘述外,文字如何在圖畫中進行繼續延展?

故事背後的Story Book,

如何成為一個有畫面感的文字作者?

作為圖畫書的文字作者有什麼入門的學習材料?

當有想法時,與編輯的碰面在什麼階段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