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祝福》:祥林嫂三個“美好”的被毀滅,釀成了她人生的悲劇

文|二十四橋LL


魯迅《祝福》:祥林嫂三個“美好”的被毀滅,釀成了她人生的悲劇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

應該是在初中的某一冊語文課本上第一次看魯迅的《祝福》,當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觸。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祥林嫂回憶兒子阿毛為什麼會被狼殺害的情節,還有她那句“我真傻,真的……單知道……”。

當時我有一種很強烈的遺憾和指責,為什麼當時祥林嫂不好好照看阿毛呢?要不然他也不會被狼銜走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遺憾,我很久沒敢再去看這篇小說。

再次翻閱這篇小說的時候,我確信心中沒了責怪祥林嫂的情緒,只有對她人生的不幸而感到遺憾和悲哀。這是一個可憐的女人。

誠如魯迅所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祥林嫂的悲劇恰在於此,她所擁有的美好被生活毀了。

一、

工作

祥林嫂第一次來魯鎮,是做中人的衛老婆子帶來的。她給的理由是丈夫去世了,要出來做工。

但結合前後文看,祥林嫂丈夫去世是真,但她卻是逃出來的。原因就是守寡後,夫家對她不好,所以得逃。

會想著逃離不好的環境,這證明此時的祥林嫂心裡對未來仍舊充滿了希望。


魯迅《祝福》:祥林嫂三個“美好”的被毀滅,釀成了她人生的悲劇


這點在書中可以找到佐證。她在魯四老爺家做女工時,手腳比男人還勤快。充實的生活讓她嘴角漸漸有了笑容,原本青黃的臉色也變得白胖起來。

試想一下,一個對生活失去希望的人,怎麼會勤快地做工?

對祥林嫂來說,在魯四老爺家做女工是能讓她滿足的事,她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好。可以說,這份工作就是她的“美好”。

可是生活並不遂她願,夫家很快便知道她逃到魯鎮的事,婆婆帶人把她抓了回去。於是,第一個“美好”被毀滅了。

家庭

婆婆抓祥林嫂回家自然不是讓她待家裡幫忙幹活,而是要把她嫁到山裡去,得到一筆豐厚的彩禮錢,用來給二兒子娶媳婦。

雖然是被強迫嫁給賀老六的,也曾激烈地反抗過,甚至以死明志。但最後還是生米煮成了熟飯,年底生了個男孩兒。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重要成員,對很多中國家庭來說,若是沒有一個孩子,那麼這個家就是不完整的。這主要受一直以來“傳宗接代”觀念的影響。


魯迅《祝福》:祥林嫂三個“美好”的被毀滅,釀成了她人生的悲劇


祥林嫂既然有了孩子,那不管之前結婚是自願還是被迫,到現在都算是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當然,這種被迫的婚姻放到現在自然是違反道德和法律的。

組成了家庭,日子有了盼頭。這樣的結局,對當時的女人家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歸宿。

後來,賀老六得了傷寒去世,祥林嫂的“家庭”便算是散了,第二個“美好”就這樣沒了。

兒子

與第一任丈夫去世不同,賀老六去世後還留下了一個兒子。

做孃的總是心疼孩子。對於祥林嫂來說,這個兒子就是她的盼頭,她要撫養他長大成人。她也是個勤快的婦人,總不至於餓死。

可惜啊,在一個春天,山裡餓極了的狼把阿毛銜走了。

阿毛的遇難,讓祥林嫂的心也跟著沒了。生活對她接二連三的打擊,終於讓這個女人失去了活著的希望,把她的人生渲染成了悲劇。

二、

深入去分析,不難發現祥林嫂三個美好被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

她在魯四老爺家做女工的時候,本來生活得好好的。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是並不被允許。縱然丈夫死了,夫家的人還是能將她賣到山裡去, 她並沒有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的權利。

賀老六的“買妻”行為,在那個時代是稀鬆平常的事,這反映了當時女性地位的低下。

阿毛之所以會被狼銜走,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在當時的底層百姓普遍貧苦,生命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的現象。

祥林嫂在兒子沒了之後,夫家把她趕出了家門。走投無路的她,又一次來到魯鎮投奔魯四老爺。


魯迅《祝福》:祥林嫂三個“美好”的被毀滅,釀成了她人生的悲劇


她這次做女工,全然沒了之前的勤快,臉上沒了笑容,記性也變差了。因為這個時候的她,已經失去了希望。

而魯鎮的人,對她的遭遇並沒有多大的同情之心,更多是漠然。這種冷漠的社會環境,也在進一步傷害了祥林嫂。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祥林嫂的悲劇在那個社會肯定不會是個例。亂世雖然出英雄,但也別忘了,亂世也盛產悲劇。

對比當下,這份來之不易的美好,才值得我們更加努力地去守護。

三、

那一代的作家,筆下的作品雖然有描寫人性美好的一面。但似乎更多是在寫悲劇。比如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月牙兒》都屬於悲劇,讀來也讓人心感悲涼。

最近有朋友說,那些悲劇的小說都是負能量,最好不要去讀,那些作品也最好不要發表,不要出版。要看就看那些正能量的,弘揚人性美好的作品。

對於朋友這個觀點我並不認同。第一,悲劇並不意味著負能量,它們不能混為一談;第二,這個社會有光明的一面,自然會有黑暗的一面,如果只瞭解光明的一面,那跟溫室裡的花朵並無二致


魯迅《祝福》:祥林嫂三個“美好”的被毀滅,釀成了她人生的悲劇


無論在哪個時代,在哪個社會,悲劇總會有的。

而悲劇作品也不應該像朋友說的那樣,要被打壓。因為有悲劇,才會有警醒,才能讓人們銘記。

一部好的悲劇作品,必定能給讀者帶來思考,而不是像負能量那樣帶來滿滿的絕望,這是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

我們從黑暗中來,站在光明裡看黑暗,才更能認識到黑暗的可怕,才會更加珍惜光明的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