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公元前134年,也就是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后去世的第二年,主張儒家治國的勢力正式開始崛起。漢武帝掌權之初,在長安親自向天下賢良之才詢問治國良策。這些賢良之才中有一個叫做董仲舒的人對漢武帝連忽悠帶嚇唬的提出了“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啥意思?就是說除了儒家的理論,其他的學說就不要再聽信了。讓人驚掉下巴的是,面對這樣“絕對”的建議,漢武帝居然毫不猶豫的當場拍板同意了。按照清末學者易白沙先生的說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至此開始。

然而在實際的治理朝政過程中,漢武帝真的堅定執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方針麼?真的做到了言行一致嗎?事實證明,有著雄才大略之稱的漢武帝怎麼會被這“柔和”的儒家之法所困住呢!

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從任用官吏上來看,漢武帝后來重用了張湯、趙禹等善用刑法之人,從律、令數量上來看,較前幾代君主增加了大量的刑法條例。為了鹽鐵官營,主張變革的桑弘羊舌戰群儒,大獲全勝,並且最終也得到了漢武帝重用。沒錯,嘴上說著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在實際管理中還明目張膽的使用了法家思想。那漢武帝為何這樣“出爾反爾”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漢武帝剛剛即位時的背景說起。

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桑弘羊舌戰群儒

背景1:新帝即位,太皇太后專權,苦於擺脫竇老太婆的影響

景帝去世後,已經十六歲的劉徹順利繼承大統,這就是漢武帝。此時漢武帝雖然當上一國之君,但是奶奶的“關心”過於“溺愛”,朝中之事都要向奶奶竇太皇太后彙報,可以說這個君主當得相當憋屈。兒子這些憋屈,當媽媽的王太后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特意安排自己的弟弟田蚡幫兒子一把,這漢武帝對舅舅也是相當的夠意思,給了個太尉的大官讓他去做。新官上三把火,上來小試牛刀,先把那些儒家的死對頭——法家、縱橫家的勢力排除在外。

稍有成效後,接著又把矛頭對準了竇老太婆的思想陣地——黃老之說,為啥要排除黃老之說呢?因為竇老太婆一生都在信奉黃老之說,堅信這一理論是治國良方。然而黃老之說的“無為而治”和漢武帝的想幹一番大事業的“有為而治”有著根本的衝突,漢武帝要想按照自己意願做事,就必須擺脫朝堂中“黃老之說“的勢力。但遺憾的是這股勢力背後的靠山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皇天后,“黃老之說”的陰影揮之不去。 但是!這沒關係,漢武帝他們還年輕,他們可以熬死那個老太婆。事情果然不出所料,竇老婆子死在了這群年輕人的前面。漢武帝正式親政,這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些事情,儒家勢力開始大反撲,最後清除了黃老之說的勢力群體。

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西漢竇太后 竇漪房

此時我們看到,漢武帝關注的重點是“罷黜百家”,因為這個“百家”包括了黃老之說的理論基礎——道家。至於是否“獨尊儒術”或者誤傷了其他學說暫時不用去管它,解決了當時的主要問題就行,達到了目的即可。

背景2:君權無威,諸侯覬覦皇位

親政之後首要任務就是確立自己在諸侯國中的權威,“七國之亂”雖已結束,但是諸侯威脅尚未完全解除,皇位怎能做的安心?諸侯王國的勢力雖然在景帝時期經過一戰已經大幅度削弱了,但不能說威脅就此完全解除了,覬覦皇位的各路劉氏宗親還是很多的,在“強大武力就是硬道理”這種認知的影響下,皇位隨時易主。而恰恰此時來了個文章開頭提到的董仲舒,他也不知道漢武帝喜歡啥理論,但是他能說會道,上啦吧啦吧啦說一堆,估計董仲舒心想,一定要多說一點,總會有幾個點說到武帝心坎裡去。果然,終於在“君權神授”、“大一統”這兩個點上擊中了漢武帝的需求點。為什麼漢武帝需求這個?

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君權神授”、“大一統”理論提出者 董仲舒

因為“君權神授”這個理論把君主說成了是上天選中的人,並不是你有強大武力你就能當君主。意思告訴各路諸侯,你們放棄吧,即使你們推翻我,你們也得不到上天的認可,得不到認可,你們還是當不了君主的,因為只有我才是天選之子。這東西就像談戀愛,強扭的瓜不甜,即使你得到“皇位”的人,你也得不到“皇位”的心,因為“皇位”只愛我一個人。至於“天人感應”中那些制約君權的理論,可以選擇性接受,比如說“天降異象”的瘋狂提示,那就要看漢武帝心情,心情不好就當看不見,認為這是一個“假提示”,繼續他的窮兵黷武,心情好就接受上天的提示,給自己來一個“輪胎詔”。

漢武帝對“大一統”的需求就更好理解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這倆理論是一脈相承的。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說: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說了這麼多的意思是一切都要受命於天,天是啥?天在哪裡,鬼才知道!那麼天老大不在,作為排名第二的天子就是最高權威。這也就是常說的“天老大,你老二”。按照這個邏輯,所有人最終都會受命於天子,既然諸侯國王都聽天子的,就是所謂的“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那麼他們的領土也就是天子的了,即我們今人所理解的疆域“大一統”。

從上面可以看到,經過董仲舒“改良”後的儒家,在“君權神授”、“大一統”這兩點上特別符合漢武帝的當下需要,這正是漢武帝看中儒家的原因所在。

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背景3:儒家門生滿天下,為了壯大支持自己的人群

孔子的門生遍佈天下這是西漢時盡皆知,儒家在社會知識分子中佔得比例是相當大的。不要說是在漢武帝時期,即使在“法家”一統天下的秦朝時期,儒家人數也是相當龐大的,當年公子扶蘇就是基於這一點,才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漢武帝剛剛即位,為了獲得更多社會知識階層的支持,興辦太學,將儒家的地位提了上來。也就是說,是否對儒家“獨尊”不是重點,“獨尊”只是為了讓儒家人更清楚的明白受到了重視,把儒家放在了很高的地位上,至於“獨尊”到什麼程度那就要另說了。達到拉攏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讓社會中儒家階層站在自己的一邊即可。然後再通過儒生們宣揚“君權神授”以及“大一統”的思想,為自己的事業做好理論支持和“輿論基礎”。

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版畫《漢代太學與獨尊儒術》

背景4:匈奴問題必須解決!寇可往,我亦可往!

內部各位叔叔兄弟的矛盾基本解決了,開始轉向外部矛盾了。以前在匈奴面前委曲求全,動不動就嫁一個公主給野蠻的匈奴人,這不是一段鮮花插在牛糞上了嗎!更氣人的是有時候一朵鮮花還插兩次牛糞!而且花也送了,但還是沒事挑釁邊境,是可忍,孰不可忍!啥?你們儒家人士跳出來說還要繼續忍?看看狄山的下場吧,真是愚儒無知,這件事不能“獨尊”你們儒家的!這回騰出手了,一定跟他們好好聊一聊了。

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漢匈和親”想象圖

怎麼聊呢,肯定是用實力聊一聊啊,那麼如何提升實力,最直接的就是激勵士兵,要想最大限度激勵士兵那就得拿出點實際東西來,獎勵軍功這個是最起碼的吧。既然有獎勵那就得有相應的懲罰,要不然都慫了,所以說這個時候法家思想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再者我漢武帝打仗不要錢的麼?錢哪裡來呢?不都是從下面的人手中摳出來的嘛,但他們誰又願意主動奉上呢,不得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嗎?作為君主直接搶不是有失身份麼?我得找幾懂得律法的官吏詳細制定一下條令,讓他們依律交錢,豈不美哉?再說了,打仗有逃跑的怎麼辦?誰能用嘴皮子把他們“嘮叨”回戰場?這時候就得來點強硬措施,既要有獎勵軍功,也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所以說仗都打到這個節骨眼上了,就得以解決當務之急的戰事為主,就得用上那一套法家理論。不能再考慮對待儒學是不是“獨尊”的這種“小”問題了,把儒學的地位放在最前面就可以了,法家理論那一套還是得繼續用。跟將士們、商人們說些儒家大道理是沒解決不了問題的,又不能當飯吃,也不能賺到錢,填飽肚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此一時,彼一時,所以說這法家的做法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結語

從上面的角度來看,漢武帝時期的“國術”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純粹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從漢武帝形式作風來看,他每做一項決定都是實用主義,無論是什麼理論,只要能解決當下實際問題即可,沒必要侷限在一個思想流派的框架之內。正如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劉詢所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也間接說明了漢宣帝之前包括漢武帝時期在內的漢王朝確實沒有獨尊儒術的傳統。所謂答應“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建議,只不過是適應當時的王朝內外形勢罷了,一旦形勢發生了改變,這一建議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就會被束之高閣。

漢武帝:儒家我所欲也,法家亦我所欲也,獨尊儒術?不可能!

漢宣帝劉詢像

總的來說,罷黜百家非百家,而是道家;獨尊儒術非獨尊,只是為了適應時局的需要,暫時提高儒家的地位而已。所以後世人總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時期僅僅權宜之計而已。這也就解決了為什麼說好的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卻還重用法家的這種矛盾。

此可謂:罷黜百家非吾願,獨尊儒術是權宜。漢家儒法本兼用,奈何純用周政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