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優扶強泉城知識產權騰飛之翼

扶優扶強泉城知識產權騰飛之翼

扶優扶強泉城知識產權騰飛之翼

扶优扶强泉城知识产权腾飞之翼

“沒想到這項科研成果很順利從實驗室走進現實生產力。”從2014年立項,到2018年正式投產,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能源所能源材料研究室主任蔡飛鵬帶領團隊研發的尼龍增韌劑項目,以專有技術作價750萬元與華凌電纜合作,通過聯合成立股份公司推進成果產業化。

這是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的典型案例。高校匯聚最為豐富的科技資源,是城市創新能力的“源泉活水”。2019年5月,濟南入選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更是將對高校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重視度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研成果不斷從實驗室中“甦醒”,企業應用落地不斷提速,城市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4月26日,在濟南知識產權戰略合作集中籤約暨濟南(歷城)國際知識產權高端服務業集聚區項目啟動儀式上,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歷城區政府與山東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山東省農科院、山東建築大學等多所高校簽訂“聯姻”協議,一系列關於知識產權培育、運營、成果轉化等工作隨之展開。這意味著,政府、企業、高校將搭建起“直通橋樑”,讓高校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鏈條更清晰、更高效,讓知識產權助力經濟發展的羽翼更豐滿、更有力。

專利“醒過來”

從“孕育孵化”到“破殼而出”

“很多企業在尋求投資機會,卻苦於沒有好項目。而高校科研成果中有很多專利領域的‘千里馬’,卻苦於找不到‘伯樂’。”用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知識產權運營管理處處長劉貞先的話形容,高校高價值專利就像是一座還未大規模開採的“金礦”,科研成果到現實生產力之間還需要一道“橋樑”。

如何喚醒“沉睡”在高校“象牙塔”裡的高價值專利?濟南不僅架構起連接高校與企業的“橋樑”,而且是由政府“搭臺”的“信任橋樑”——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主動和駐濟高校開展戰略合作,組織校企對接、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與資本對接、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孵化、企業孵化等活動,同時支持引導駐濟高校建立“制度、人員、場所、經費、任務”落實到位、各具特色、集線上線下於一體的知識產權運營管理中心。

基於此,政府、高校、企業、服務機構、金融資本等多要素“動起來”,專利資源“活起來”。蔡飛鵬是切身體會者,“尼龍增韌劑項目是對國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破解困擾我國尼龍行業的多道難題。”他表示,從項目立項到實施,從專利申請到作價入股,到成果轉移轉化,市場監管部門幾乎是“跟蹤服務”。“這為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知識產權運營工作的培育和挖掘之下,我市高校知識產權轉移轉讓日趨活躍,高價值專利許可轉讓、作價入股設立企業的案例不斷湧現。單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2019年的“戰績”可見,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總額達3.5億元,其中以專利等知識產權作價投資入股金額8050萬元……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架構的“橋樑”就像是“孵化器”,高校知識產權成果如同一隻只破殼而出的小鳥,期待插上騰飛的翅膀。

知產“活起來”

從“羽翼漸豐”到“插翅試飛”

“擁有比國際巨頭更具優勢的核心技術,不愁自家商標品牌打不響。”尼龍增韌劑專利成果作價750萬元入股的公司名叫山東科華賽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3000萬元。雖然投產僅一年多時間,但其總經理謝永光對未來充滿信心。

這份信心還來自於,專利成果到轉化落地的“無障礙”對接。“高校專利轉化不理想的原因,還在於專利不適應市場需求。”劉貞先表示,在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的指導下,高校對重大項目知識產權管理流程愈發完善,“這體現在項目的選題、立項、實施、結題、成果轉移轉化等各個環節。”

在劉貞先印象中,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不定期將企業有效科技需求推送給高校,同時也為企業推送個性化信息。根據雙方不同需求提供全鏈條對接、精細化服務,“只有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才能真正讓知識產權轉化為拳頭產品,轉化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

這些政策措施和貼心服務,落實到企業,發生深刻的變化。“最初企業與高校同步介入技術項目研發過程,在公司化運作之後,適時調整技術路線,及時評估研究成果並形成知識產權。”謝永光表示,目前這項技術形成授權發明專利4項,企業應用時並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產品已覆蓋軌道交通、汽車配件等領域,市場份額穩步增長……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全鏈條”服務就像是“助跑道”,高校知識產權成果如同一隻只羽翼漸豐的小鳥,嚮往那一刻的展翅飛翔。

企業“動起來”

從“助力翱翔”到“振翅高飛”

“如果沒有‘專利授權’的核心競爭力,就沒有現在的我。”這是一家剎車片生產商的心聲,曾一直困擾於衝壓件的人工安裝,效率低、精度差且危險係數高。“高校將‘工業機器人’專利轉移給我們,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如今,他又專門註冊成立“工業機器人”生產加工企業,開啟一片新天地。

這不僅是高校輸出的一枚知識產權成果,而且是一枚高質量成果。“專利、商標和品牌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對自主研發能力弱的中小企業來說,更需要高校這個研發後盾。”劉貞先表示,高校作為創新源泉,要更好發揮成果供給作用,就必須提高成果供給的質量。

高校的高價值專利,不僅要發掘,還需要主動培育。為支持高校知識產權工作開展,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建立高校知識產權特派員制度,在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專利資助申請、專利獎項目推薦等方面給予全方位輔導。同時健全完善促進高校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獎勵激勵機制、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服務費用補貼制度等。

“真金白銀”的激勵機制推進高校在高質量創新工作中不斷向前邁進。數據可見,截至去年底,濟南全市大專院校專利申請數達7658件,專利授權數達3888件;2019年,對全市高校撥付的專利資助資金是551.5萬元,其中山東大學以1021件專利獲得資助資金301.9萬元……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高價值”培育就像是“驅動機”,高校專利成果如同一隻只振翅的雄鷹,衝向廣袤而遼闊的藍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