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下)

四、行政效率低下改革

針對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辦事效果差的現象,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推恩信”、“重命令”三項對策。

1. 明黜陟

明黜陟就是改革政府官員的選拔制度。在宋仁宗時候形成一套官員的選拔制度,就是政府官員按照資歷來排序,並不是看官員的政績,只要在官場混夠時間即可,文官每三年可以升遷一次,武官每五年升遷一次。

這個制度使得官員好混日子,不論官員工不工作,只要混夠時間,就能夠升遷,官員的行政效率就很低,同時對其他努力工作,勤勤懇懇的官員很不公平,最終整個官場就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敗壞整個宋朝官府。

范仲淹提出必須加以改革,根據官員的實際能力和在位期間的實際政績,進行KPI考核,優秀者升遷,淘汰不合格的官員。如此,政府的行政效率會提高,官員數量在減少,政府的財政支出就相應的減少。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下)

2. 推恩信、重命令

推恩信,指要地方政府要落實惠民政策,對違反的人或者行為要加以處罰。

重命令,是指中央政府頒佈各項命令以及措施的時候,要深思熟慮,一經頒佈,就不要隨意更改。同時,要提高行政辦事效率,刪繁就簡。

五、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

上面對慶曆新政進行了逐條分析,發現范仲淹主要是從政府的財政支出較大進行改革,就是從各個方面為國家省錢,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不同於其他改革大都是以擴展政府財政收入為出發點。范仲淹進行的慶曆新政的確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在當下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比如這幾年我們國家一直進行減稅降費,都是儘量減輕民間負擔。那麼為何這麼好的一個改革,卻以失敗告終了?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侵害士大夫階層的利益

范仲淹在推行改革過程中,侵害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最直接的就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這幾項措施。

古時候,讀書其實是花費成本較高的,一般讀書的都是士大夫階層,老百姓讀書的不算太多,最平常百姓來說,連書都買不起,更沒有多少錢能夠支持教育,故而,古時候讀書讓你一般都是世家大族,士大夫階層有相對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這個階層中考中進士的人數也是最多。科舉考試一經改革,意味著很多讀了十數年的士大夫階層中的人就白讀了,還得重新學習,整個階層的教育體系都得需要改革,成本是很高的。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下)

另外,士大夫階層也可以通過恩蔭制度,不需要苦讀十數年參加科舉就能入仕為官,而現在改革的結果是不能在享受恩蔭制度,可定是不願意的。再有就是,對官員進行考核,考核就是帶來競爭,就會帶來壓力,不能在混日子了,另外,當官並不一定就是為國為百姓,北宋官員有很複雜的師生、鄉友、聯姻等等在其中,士大夫階層要為自己的階層謀取福利。如今進行改革,這些權利以及利益都沒有了,大家肯定會群起反對,而這個階層在古時候的任何朝代,都是最大的群體,在政治權利中都擁有很大的權利。范仲淹以及他的追隨者與之相對比,還是弱小很多。

2.改革面較廣,操之過急,沒有可行性方案

慶曆新政涉及到當時北宋政府的方方面面,改革內容極廣。范仲淹提出每一項的改革的目的以及改革的好處,卻沒有形成一套可行性的改革制度,比如考核官員的升遷,如何考核,考核的指標是什麼,就如同現在企業進行考核都有詳細可行的KPI,而范仲淹並沒有設計出這個考核體系。不同的執行者來考核,考核的方法不一,考核的標準不一,這就給主持考核者留下很多作弊的空間,主持考核者可以藉機升遷自己相關利益者,排擠對手,反而導致新政改革不公平,難以推行。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下)

加上,改革過程中,實施者或者說執行者是很重要的,他們的一言一行,都關乎改革的公平與推行效果。可是,當時這個官僚體系中,絕大多數人反對改革的,在推行過程中是不積極的,甚至是抵抗的。所以,一年時間內推出這麼多的改革措施,根本就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

3.觸犯宋仁宗的底線——朋黨

宋仁宗是以為仁慈的帝王。仁慈的人,都是對身邊人極好,不論身邊的人是好是壞,是年長還是年弱。

宋仁宗知道國家財政吃力,國庫空虛,需要改革,所以宋仁宗支持范仲淹改革。只是,宋仁宗沒有想到,改革帶來的是身邊的親人、身邊的大臣、身邊的宗親……來來回回的在身邊哭訴,時間久了宋仁宗動搖了,心裡懷疑。

朋黨問題就是讓宋仁宗徹底動搖放棄慶曆新政的那根稻草。宋仁宗不同意改革兵役制度,那是因為府兵制的結果很可能走出向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導致政權更迭。宋仁宗不再支持范仲淹改革,是因為保守派,也就是士大夫階層為主的權貴,在宋仁宗面前說范仲淹以及支持者拉幫結派,結黨私營,擾亂朝堂。在改革過程中,這個群體排除異己。

宋仁宗於是問道“過去小人我朋黨,君子難道也結黨嗎?”范仲淹回答,在防守邊疆的時候看到能打仗的人聚集在一起,膽小的人聚集在一起,都是各稱一黨;朝堂上也是,分為正邪兩黨。皇上要是能夠用心分辨,一定能識忠奸。宋仁宗對這個答案肯定是不滿意的。

慶曆新政的支持者歐陽修更是激進,直接在《朋黨論》來分辨這個問題,“修乃作朋黨論上之,曰: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這就直接向宋仁宗表明,我們就是朋黨,我們是結黨為朋,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宋仁宗對這個答案肯定是震怒。

任何帝王都是不希望大臣有結黨,宋太祖時期就嚴禁結黨。結黨就會形成利益集團,利益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就會動搖國本,一不小心就出現“黃袍加身”事件。所以宋仁宗也是一樣,禁止任何人結黨,管你是誰,權利是我的,也只能是我的

公元1044年11月,宋仁宗下詔強調“至治之世,不為朋黨”。

公元1045年,罷免范仲淹的參知政事職位,罷免韓琦樞密副使職務,外放,歐陽修貶到安徽滁州。

慶曆新政實施一年左右,徹底失敗!

宋朝財政系列:范仲淹改革,換個角度解決問題(下)

六、總結

范仲淹從減少政府財政支出的角度,實施慶曆新政,用當下的觀點來看,這個改革對應當時存在的問題,是可以解決政府的財政危機的,是一項很不錯的改革。

失敗的原因,就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對抗的群體過於強大,自己的支持者在改革過程也不夠堅定,加上改革人才的缺乏,導致慶曆新政匆匆結束。

況且,千年以前的人,已經有如此的胸懷,為國為民,不曾為自己謀取任何一分利益,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論成與敗,我們又有什麼可以苛求的

參考文獻:《兩宋財政史》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宋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