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還適用於當今社會嗎

古往今來,對於孩子的教育,人們都是相當重視的。三字經裡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說明孩子一定要教,而且還要嚴厲地教育。“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不教育,性格就容易發生改變,向著不良的方向發展的話,又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就容易形成錯誤的三觀。所以說,教育是根本。特別對於在教育上是否寬鬆一些,還是嚴格一些,在古代就有俗語說:“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這句話對於當代來說,是否還有警示意義?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還適用於當今社會嗎

可以肯定的說,教育上嚴格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兒童天性就是愛玩好動,甚至喜歡搞些小破壞,通過這些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如果一味的任其發展,最終就容易養成嬌慣的性格,等到年齡增長,就越不容易糾正。所以在成長階段,嚴格管教還是很必要的。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還適用於當今社會嗎

說起“慈母多敗兒”,正常來說,母親應該是和藹可親的,也是無私奉獻的,不然也不會把母愛稱為偉大的愛。但母愛如此偉大,卻也一樣要適度。幼年的兒童需要全心呵護的母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孩子到了學習的年齡,就要有計劃地開始教育學習,不能再有求必應,為所欲為。如果此時,母親還是一味的由著孩子的天性,犯錯了也不管教,或者不想學習也不監督,那麼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形成了錯誤的觀念,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如果不能滿足,就是父母的錯,這種思想也是很危險的。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還適用於當今社會嗎

而對於“棍棒出孝子”的說法,在古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觀念。對於孩子的錯誤品頭教育無效的情況下,身體懲罰就是最直接的方式。這種方法對付孩子的犯錯就是“見效快“,身體的疼痛可以讓人馬上記住這樣做是錯的,孩子明白了是非和應不應該這樣做。如果說一次兩次記不住,那麼在多次教育下,自然就形成了條件反射,知道了犯錯是要付出代價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家庭越來越遠離了體罰式教育。一邊推崇“快樂學習”,一方面又對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很頭疼,從側面也反應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又想讓孩子自由快樂,又想取得好成績,學到新技能。在自由快樂的環境下,孩子又能取得好成績的畢竟是少數,即使有,那也是在早期就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還適用於當今社會嗎

其實,對於孩子教育,同樣也要因人而異,有些孩子過於外向好動且不守規矩,當講道理不通的時候,適當的懲罰也是少不了的。而有些孩子本身比較內向敏感,如果犯錯了,就不能動輒打罵,這樣就容易傷害到孩子本來就敏感的心靈。所以,如果做個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