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城市中"神權"與"王權"並立局面的形成

導語:漢代史書曾言:

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意為天子是國土的主人,接受天命統治國民,天下人都要聽從天子的號令、服從天子的統治。漢代是集大一統和封建專制集權為一體的國家社會,漢武帝時期還專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國民的馭下之術。漢代的君主專制思想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早期的帝國都城規劃時期,西漢長安城成為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典範。作為王權肇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原和長江流域率先出現了早期城市,這些城市以不同的特點和構築方式體現出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對於王權觀念的重視。

一、天子居中思想的形成

最早關於都城居中思想的記載是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何尊,何尊上記載有銘文"宅與成周"和"宅茲中國"的字樣。成周就是西周時期的都城鎬京,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附近,在西周時期屬於周王朝統治的偏西地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並不屬於王朝統治區域的正中。

史前城市中

何尊

1、何為"中國"

事實上何尊中記載的"宅茲中國"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意義。在古代,尤其是秦漢以前身處中原地區的古人們將自己居住的地方視為是世界的中心。在他們看來,東方屬於夷族居住的地方,西邊是當時戎族居住地,這些都是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外族,和自己有著本質的區別。為了標榜自己的核心地位,有意識在地理觀念上將別族異化而將自己中心化。

另外,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當時西周所在的關中平原地區地處大陸內部,以周代人們的認知水平來看,屬於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海洋之中的大陸的中間,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堯、舜、禹等都是中原地區的部落首領,並且一同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化。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誕生和建立也是位於中原地區的伊洛盆地。因此先秦時期的"中國"實際上就是指中心的意思,他們將天子所在視為世界中心。

史前城市中

關中平原

2、都城與天地正中的對應

漢代為了宣揚君主受命於天的君權神授理論,形成了一套以"天人感應"思想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在漢代人認為皇帝是上天之子,因此應該自稱為"天子",天帝居於天宮,天子應該居於人間的宮殿之中。並且天界和人間帝王的宮殿應該有著密切的關聯,簡單來說就是天子之宮應該比照天界進行修建。

史前城市中

漢長安城平面圖

西漢長安城就是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建成,都城形制蜿蜒曲折,南北城牆都拋棄了長期以來奉行的對稱設計。漢長安城以其北城蜿蜒如北斗七星,南城曲折如南斗六星而獲名"斗城"。最為都城都城行政中心的未央宮前殿就位於全城最高處,同時也是最接近天界的地方,前殿還被設置為居於中心的方形格局。由此可見,古人建城深受這種天人思想和居中對應觀念的影響。

二、早期城市的"中心"與王權

作為早期國家產生的重要因素,城市毫無疑問是其中最為突出的標誌之一。儘管沒有史書證明這些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城址建築就能過和歷史傳說中的堯都、禹都等對應起來,但是我們從這些城市的規模和與周圍其他聚落形態結構的極大懸殊來看,很難不將他們和這些古史傳說時代的先王們加以聯繫,也很難說他們不是早期的王都。

史前城市中

城市佈局示意圖

1、史前社會的城市格局

從石器時代末期的城市佈局和結構來看,通常採用的是多城環套的格局和設置。城內一般包括普通居住區、手工業區和墓墓葬區、高等級宮殿區等,高等級居住區一般位於城內中心位置。另外從建築方式來看,當時還出現了臺基式建築,南方地區因為近水潮溼的緣故,率先將宮殿置於臺基上。這種臺基的建築和後世宮殿的大理石臺基不同,是採用純土夯築而成,和南方城牆的鑄造方法大體相同。這種臺基使得宮殿區高於城內其他建築群,形成了一種凌駕於世俗之上的特權階層的體現。

2、神權與王權並重的社會

以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來說,兩個文化中都出現了高大的夯土建築。紅山文化中的女神廟是位於山地高崗之上的人工建築,神廟內陳設著用於供奉的女神像。除此以外,紅山文化還見有許多石頭圍砌而成的積石冢,石頭環繞山體形成一道道的環形堆積,毫無疑問是當時具有身份地位的特殊等級的人才能享有的喪葬制度。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紅山文化是一個集王權和宗教神權為一體的複合型國家社會,其國家的中心內容是女神廟和大型積石冢建築

史前城市中

紅山文化積石冢

良渚文化作為長江流域的早期國家,同時也是與紅山文化並立的高度發達的史前社會。良渚文化修築了由內到外依次為宮城、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設施三重環套式的城市格局。同時在城內莫角山等地還發現了屬於貴族居所的大型宮殿建築區,在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地還發現有修建於大型夯土臺上的墓葬建築。

從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禮器和神人獸面紋圖徽來看,良渚文化還存在著一個極度活躍的神權組織

從早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比較類似,都是在於以神權和王權結合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統治,這種神權和王權在早期可能是並存的,有時可能還會存在一定的衝突。這種特殊的政治現象正是早期社會的典型特徵,這一時期將氏族社會中對於共同信仰的崇拜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了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機構來支撐國家的運轉以及對外交往和戰爭等內容。

三、由神權、王權走向君權神授

1、神權與王權走向整合的必然性

我們已經知道,早期社會是神權和王權二元制的社會國家,而到了漢代已經發展成為了以"天人合一"為中心的君權神授制的封建專制國家。顯然見得的是,其間必然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和改變。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從神權、王權並存到兩者整合為王權之上的專制國家,實際上是走向了更利於國家發展的道路。

史前城市中

漢代儒學家董仲舒

神權和王權分治的情況下,儘管在不同時期掌握神權和王權的人可能是同一群人,但是在更多時候二者是對立的。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會導致遭遇到極端情況時,王權不能夠有效調運全國之力而無所作為,而憑藉神權虛無縹緲的意識凝聚來維繫社會穩定顯然是不可能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在盛極一時之後又迅速走向衰落,這體現出在神權和王權二元制的早期社會中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變化和發展的需要,迅速走向滅亡了。

2、神權與王權走向整合的現實需要

從神權和王權分治到君權至上,除了國家社會形態的變化外,還經歷了一個鬥爭和整合時期。以東周時期的秦都雍城來說,首次出現了將宗教建築排除在中心區域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內部出現了以宮殿區位於主要中心位置,位於雍城北部偏中,而宗廟區位於次要位置的設置。

史前城市中

秦都雍城

出現這一轉變顯然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果單單憑藉宗教神權來統治人民、稱霸天下顯然是不現實的。只有在一個強大的王權的保障和號召下,以王的政治能力和個人魅力吸引賢士為自己謀劃、參與變革,才能夠獲得爭霸的實力。也正是如此,我們才能夠看到,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明顯的王權凌駕於神權至上,同時也為漢代的君權至上奠定了基礎。

結語:中心是我國古代意識中最為重要的位置,只有至高無上者才能配享中極。在原始社會末期神權和王權都是當時社會中最具有權勢和威望的代表,因此神廟和宮殿都位於當時建築中的中間高處。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王權逐漸取代了神權,成為了社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漢代長安城中將宮城至於全城主要區域,並且佔據全城大部分面積就體現了這種君權至上的思想觀念。而象徵神權的宗廟和禮制性建築則被安排到了城外南郊,成為了低於君權並且為君權所用的特殊統治工具。

參考文獻

董仲舒《春秋繁露》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