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向上、自帶光芒:如何將一個人的日子,過成完美的增值期?

自律、向上、自帶光芒:如何將一個人的日子,過成完美的增值期?

有一天,有個讀者問我,你怎麼總是一個人,你是如何忍受孤獨的?

我很驚訝,心想哪裡是忍受,明明是享受啊。

還有讀者問我,你經常一個人旅行,不害怕孤單嗎?

我的回答是:天哪,這樣的孤單,我簡直夢寐以求。在日復一日被手機微信、領導同事包圍的日子裡,終於有了這樣的孤單,實在是太幸福了!

這些年我一個人做的事太多了。孤獨的日常就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旅行……

朋友說,聽起來有點淒涼哦。

我說,從沒感覺到淒涼啊。也許被動意義上的“孤獨”會有些淒涼,可對於我來說,不是孤獨選擇了我,而是我主動選擇了孤獨。

讀大學時,我很少在宿舍,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一個自習室裡度過。

大學自習室非常寬裕,我在一個座位上坐了三年之久。每天的時光都很安靜,我在那裡學了新概念4、考了研;失戀之後,我在那個座位上獨自看了好多本書,就連讀書筆記都做了厚厚的幾本也是在那間教室,我認識了好幾個朋友。

我們閒時會在教室外面聊天。那個男生,從科學院畢業之後去了遙遠的非洲。那個女生,我後來很久沒有見過,但仍記得她把好多考研數學題的答案講給我。

讀研了,我仍然大部分時間都選擇自己一個人。有時候我們全天從早到晚都有課,全班同學幾乎12個小時都在一起。每逢此時,我一定要在晚上最後一節課下課之後和舍友說:“你們先回去吧,我要出去走走。”

我也不會走到多遠的地方,不過是沿著校園裡的小路閒逛。可是我每天一定要有至少一個小時的獨處的時間,即使推掉好玩的聚會也在所不惜。

因為那一個小時的“孤獨”簡直成了我無法或缺的鹽分。

我無比享受那一個小時的時間,任由思緒天馬行空,卻不會放縱迷茫、困惑和膽怯這些負面情緒吞噬我。

在那一個又一個小時裡,不善於向外界求助的我,消化了多少貧乏和不安,也慢慢想通了未來要走的路。

就算放假在家,我每天也會挑出時間單獨出門散步,或者去市圖書館尋一間安靜的閱覽室靜靜的待著。

好多個盛夏的黃昏,我騎著自行車飛馳在城郊寬闊無人的馬路上,視線盡頭是一輪渾圓的落日,汗溼的頭髮被風吹乾,那樣的縱情與飛揚讓我願用一生去記取。

也有好多個春天,我獨自坐在緩慢前行的火車上,看到窗外粉紅、淡紫色的花海像水彩畫一樣閃過,我只記得好時光那麼稀薄,而春日遲遲,從來不等我們定睛細看便稍縱即逝。

就在這七年的孤獨中,我從16歲長到了23歲,以每年平均150本的速度看掉了大約一千本書,還寫完了第一本書。多少年後,那些好多人一起聚餐時喝的酒、說的話,那些為了強求融入宿舍的氣氛而跟風看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我一點兒都不記得了。

可那些一個人孤獨攀爬、泅渡、像荒原上的羚羊一樣飛快奔跑的時光,卻一刻都沒有走失,全蛻變成了青春紀念冊上的字跡,那麼沉厚,那麼深刻。

這就是孤獨教給我的事吧。

它讓我在最年輕的最躁動的時光裡選擇了一個最安靜的角落。

我遠離喧囂和娛樂,卻收穫了對於青春而言更為寶貴的東西。沒有什麼比成長更重要,沒有什麼比一點點超越舊日裡膽小的、脆弱的、無知的自己更重要。

你若要問我,悲傷的時候絕望的時候你也一個人度過嗎?

那當然。自助者天助,馮唐都說了,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我就是在那七年的孤獨裡,變成了一個“混蛋”一樣的人——縱行天地,用雙手去打破命運,再用雙手去創造一切。

自律、向上、自帶光芒:如何將一個人的日子,過成完美的增值期?

工作之後,每一個上班的白天都很嘈雜。所以我簡直付出一切,只為求得下班後一張安靜的書桌。

這兩年,我又多了很多一個人做的事情。

去年1月,我一個人去泡溫泉。露天溫泉在零下近十度的室外熱騰騰地冒著白氣,我敷一張面膜,帶去了我最喜歡喝的果汁,看完了東野圭吾的小說《聖女的救濟》。

冬日的傍晚,遠處的落日像裹了薄紗一樣模糊,而我從未如此快樂又輕鬆地享受過年輕。

我也經常一個人去看電影。有時候去的晚了,整整一排都坐滿了人,旁人看我的目光竟然都是驚訝,可這絲毫不影響我的觀影體驗。

而購票的過程甚至比人多更好,因為我總能以最快的速度敲定離我最近的電影院裡最合適的那張票。散場之後,我坐在漆黑的電影院裡回味剛才一切意猶未盡的情緒,像剛捕到了獵物的獵人一樣興奮和滿足。

在每一個“沒有任何人在我身邊”的時刻,我都享受這樣的安寧和靜謐,甚至求取這樣的安寧和靜謐,因為它讓安靜而略顯深刻的思索成為可能,而對於每一個寫作者來說,深刻的思索比什麼都重要。

昨晚我看蘇珊·桑塔格的訪談錄《我幻想著粉碎現有的一切》,訪談者說:“她的一生見證了思考人生如何成為一種令生命更加完整和豐富的活動。”而蘇珊·桑塔格也曾贊同一句話“沒有思考,人類的心靈就死了。”

所以這是孤獨教會我的另外一件事兒吧——讓我有機會沉入思考,力爭不被表層和膚淺所打敗,竭盡全力去構建一個完整又不斷深入的精神世界。

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再想要安靜的純粹的孤獨,其實已經變成了很難的事情。在微信此起彼伏的提示音中,在密密麻麻的手機app裡,孤獨反而無處可尋了。

於是我愈加相信,那些敢於孤獨的人才會變得不一樣。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寫作者,她為了完成書稿,在一間無網絡無電視的房間裡過了三個月,手機的功能也只作為最基本的通話工具。

而我一直相信,在一個複雜的波濤洶湧的社會中,有越多勇於思考、不隨波逐流的年輕人,這個社會就越有希望。讀書、學習、反省、實踐是通向理智的必由之路,一個一個更理智的人才能組成更理智的社會,才能誕生更崇高的自由。

回想漫長的青春歲月,在所有娛樂節目都拉著我沉溺於喧囂時,是稀薄的可貴的孤獨讓我有機會成為不一樣的自己。不得不承認,我是在一次又一次獨自摸索和思考的旅程中變成了如今的自己,而一切摸索和思考的旅程都必然是一個人完成的。

我們選擇孤獨,隨後選擇深刻。這不是我們在這個世間唯一的選擇,卻是我最想要的選擇。

自律、向上、自帶光芒:如何將一個人的日子,過成完美的增值期?

每當我想到孤獨的時候,眼前總是一些優雅的人物形象。

比如電影《無恥混蛋》裡,那個失去了所有家人變成孤兒隱蔽在人群中的年輕女孩,嘴邊叼著一根細細的香菸,坐在咖啡館裡靜靜地看書。

自律、向上、自帶光芒:如何將一個人的日子,過成完美的增值期?

比如簡·奧斯汀,她一生孤獨,卻從未失卻寫作的熱情。

你不得不承認,在最高的意義上,是孤獨創造了我們。甚至,是孤獨讓我們區別於他人。

而最深刻的層面上,我們在孤獨時做的事情,決定了我們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家寧遠在她的書《遠遠的村莊》中說過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她說:“無聊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人在空白世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所以孤獨時你都做些什麼?

給朋友打漫長的電話?看沒完沒了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組織吃飯、唱歌、聚會?一刻不停地逃避孤獨?

還是一個人跑步、看書?策劃一場遠行?去陌生的街區走走逛逛?

本質上,我承認生活的無趣,但我更承認,勇敢、努力地克服掉無趣,將所有無趣的時光變得妙趣橫生的人,才能真正接納甚至重建生活本身。

我渴望孤獨,甚至熱愛孤獨,因為我熱愛一個人追逐自我的時刻。沒有任何人自我實現的過程是在嘈雜的聚會上,自我實現需要審慎的思索、冷靜的剋制和枯燥的堅持。

而這些,一定是一個人的時候完成的。

有人說:“無法享受孤獨的人不配擁有孤獨”,而我只想說:“無法享受孤獨的人終將錯過孤獨。”

我知道你和我一樣,一個人走過了很多夜半無人的街,和風雨兼程的路。我知道你也一樣,嚮往兩個人的溫暖和能夠相互扶持的征程。

但我更知道,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正視孤獨,並且珍愛所有一個人的時光。不僅因為好時光不可辜負,更因為其實任何光榮的事情,都是你一個人的時候幹出來的,真的。

勵志偶像王瀟(瀟灑姐)曾在微博上發起過一個“每天專注三小時”的活動。在這三小時裡,她和丈夫分開,各自去做設定好的計劃和任務,一個讀書寫作,一個運動健身。我是從她的故事裡知道,即便兩個人在一起,孤獨仍然是最高的自由,孤獨還是自我對自我最無與倫比的成全。

所以你願意一個人嗎?你敢於一個人嗎?

與其忍受孤獨,不如熱愛孤獨吧。

因為你最終收穫的一切,將遠遠超過你的忍受和付出。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