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盤子裡的春天——折耳根

春季健康稿(1150字)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每當春雨隨風潛入大地,小草發芽之時,我們夫妻倆總要帶著兒子回到先生農村老家看望爸媽。除了能欣賞到老家庭前屋後滿地的翠綠,嗅著柑橘樹的清香,還能吃上一口母親做的涼拌魚腥草,那才叫爽啊!

魚腥草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因其莖葉揉碎後有魚腥味,故名魚腥草。春雨的滋潤下,背陰山坡、村邊田埂、河畔溪邊及溼地草叢中,都會有魚腥草的身影。魚腥草植株矮小,莖下部伏地或作地下根狀莖生於淺層土壤中,白色,節上生根;葉心形或寬卵形,常見綠色,偶有紫色。幽香的氣息,隨著和煦的春風,瀰漫在空氣中,醉了春光,醉了蜂蝶,也醉了柑橘園幹活的果農。

這時節,村子裡會湧出很多身影,忙完果園裡的農活,也會採上魚腥草帶回家。嫩嫩的魚腥草積蓄了一冬的營養,在春光裡迫不及待地鑽出泥土,等待人們去輕輕地撫摸、輕輕地拔起。趙叔文醫方雲:“魚腥草即紫蕺。葉似荇,其狀三角,一邊紅,一邊青”。因為魚腥草的葉子像一扇豬屁股,因此魚腥草在我們成都平原俗稱“豬屁股”,也有人叫它“豬鼻孔”。它還有好多俗名,叫得最多的是“折耳根”。魚腥草從泥土裡挖出來帶回家後,用清水洗淨,碼在筐裡,彷彿脫胎換骨,水靈靈,嫩生生。魚腥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生蔬菜。2000多年前,越王勾踐為了雪恥報仇,節衣縮食,臥薪嚐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經常登山採食一種帶有魚腥味的野生蕺菜,以牢記國恥。這段史料說明,蕺菜作為食用,至少已有2400年的歷史了。魚腥草常見的吃法有幾種:一是將魚腥草地下莖除去節上的毛根,洗淨後切成2至3公分的小段(也可將嫩葉加入其中),放入醋、醬油、辣椒粉、味精等調料,涼拌生吃,清脆爽口,但腥味較重;二是將地下莖同嫩葉一同煮湯、煎、炒或燉,清香宜人,入口宜化,略有腥味;三是醃漬加工成鹹菜食用,酸香生脆,令人開胃。

近年來由於受“迴歸大自然”、“藥食同源”之風的影響,民間採挖魚腥草出售和作為特色山野菜食用之風漸盛。市場上出現的人工栽培魚腥草地下莖粗壯,澱粉含量增多,纖維含量減少,食用時鮮嫩可口,易於消化吸收,特異的魚腥味變淡,適口性增強,更受食者歡迎。

魚腥草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呢!《本經逢原》:“魚腥草方藥罕用,近世僅以煎湯燻滌痔瘡,及敷惡瘡白禿。又治咽喉乳蛾,搗取自然汁,灌吐頑痰殊效。”《千金》言:“素有腳氣人食之,一生不愈。”李時珍雲:“散熱毒癰腫,痔瘡脫肛,斷痁疾,解硇毒。” 現代醫學則認為魚腥草素是魚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對卡他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此外,魚腥草還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

聆聽著春天的腳步,沐浴著溫和的春陽,品嚐著母親親手為我們做的鮮美的魚腥草,那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裝在盤子裡的春天——折耳根

周玉蓮,女,現年49歲,四川成都蒲江教師。遨遊書海,寄情素箋,惟願用手中的筆描畫歲月波心裡的漣漪。2015年5月首次在《品格週刊》發表《不見了的書》,至今在各級報刊發表文章數十篇。教育研究成果多次獲縣市級以上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