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久,走得遠的企業家,都有這個特質

活得久,走得遠的企業家,都有這個特質

老子在本章中用聖人的有道之舉和國君的無道之為來說明:“道”無論於誰,都需要去遵守,不遵守就是自取滅亡。對於社會管理者來說,不會因為其掌握了更多力量就可以超越“道”的規則範疇。

穩重是輕率的根本,根本不足就會輕率,根深才能蒂固。靜是躁的主宰。為什麼這樣講?當事情已經處於平衡中,矛盾已經化解,一切不就安靜了嗎?相反,矛盾激化,爭執喋喋不休,不就處在躁動之中嗎?

人如果心浮氣躁,也就說明其思路不清,慾望不暢,內心有矛盾而不能排解。靜是躁得到圓滿解決後的狀態,所以靜是躁的主宰。

因此,有道的人知道做事要穩重不能輕率,做人要內心安靜不能浮躁,人內心安靜才是處於高能量、高能力狀態,躁就說明心亂了,心亂了,人就沒有能量、能力,以這種狀態去做事就達不成目標。

活得久,走得遠的企業家,都有這個特質

要想遠行,就要帶有車輛輜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尊重客觀規律,不逞強好勝,不忘乎所以;要想長久保持和諧穩定的存在,縱有榮華顯貴的地位權勢,內心也要坦蕩從容,超然處之,不可躁動狂妄、不可一世,否則就長久不了。

一個大國的君主不應當逞強、妄動。輕率地作為,就會動搖存在的根本,以狂躁不安靜的心態施政,就會失去主控社會的能力。為什麼會這樣?老子在這裡不是苦口婆心地勸說當權者要“重民於天下”,而是推論不這樣做政權遲早要被顛覆,只是存在的時間長短不同罷了。

活得久,走得遠的企業家,都有這個特質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十個王朝的更迭,都是因為王朝的末期當權者已經“輕民於天下”,在政治基礎失去了“民”這個根本,“大像無形”,往往越重大的東西,人們反而就像看不見一樣,“民”看起來很虛無,但卻是力量的根基,歷朝歷代末期的統治者都以為掌控了軍隊,掌控了經濟,掌控了輿論就掌控了一切,其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統治者掌控了這些力量,才不需要依靠老百姓,才敢與老百姓對掐,“魚不可脫於淵”,沒有魚可以離開水體而存活太久的。

如果統治者沒有掌控這些力量,他就會努力設法去依靠老百姓,討好老百姓,以老百姓為一體,以便保全自己的存在,這樣反而是掌控了天下最核心的力量—天下人心,才可以存在更為長久。

活得久,走得遠的企業家,都有這個特質

禍福相依也是這個道理,如果統治者掌控了霸權,在當權者集體內部大家都狂躁喧囂、奢靡無度,王朝的更迭就是歷史的必然、道的必然。如果沒有“道”的必然作用,那現在中國還是秦萬世的朝代,就不會有當下的新中國了。

老子推論出,有道者要舉止穩重,內心安靜,並且用事例來證明這種必然的結果。在老子的整個思想中,他不是通過說教來指定要我們做什麼,而是通過事例、常識來推論其“道”的規律的必然,讓人覺得有理,不可辯駁,才會信任“道”的法則要求,自覺遵守“道”的行為準則。

活得久,走得遠的企業家,都有這個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